对比性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 《大明律附例·名例律》:“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 问题: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对比性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
《大明律附例·名例律》:“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
问题:
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参考解析

解析: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按照唐律的规定,各篇的律条各有具体的内容,其与《名例律》的原则规定有所不同时,以该篇的具体律条为依据。
按照明律的规定,凡是法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如果犯罪行为在法律颁布之前发生,新的法律颁布之后,案件就应当依照新的法律来定罪量刑,而不能适用旧律来进行处断。

相关考题:

关于明代的刑罚原则和司法制度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大明律?名例》规定:“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这暗示着明律实行刑罚从重从新原则B.明代地方司法机关分省、府、县三级,法律规定越诉受重惩C.“若词讼原告、被告在两处州县者,听原告就被告官司告理归结”,这反映出明朝实行原告原则D.‘明朝实行军民分诉分辖制,若军案与民相干者,由管军衙门与当地官府“一体约问”

《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A.改为七部分B.《名例律》列于律首C.律后附救D.律疏结合

唐朝有关“六赃”的犯罪内容具体规定在《唐律疏议》的( )中。A.名例律B.诈伪律C.职制律D.杂律

“名例律”作为中国古代律典的“总则”篇,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2013年)A.《法经》六篇中有“具法”篇,置于末尾,为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B.《晋律》共20篇,在刑名律后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C.《北齐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并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D.《大清律例》的结构、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名例律置首,后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名例律”作为中国古代律典的“总则”篇,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A、《法经》六篇中有“具法”篇,置于末尾,为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B、《晋律》共20篇,在刑名律后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C、《北齐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并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D、《大清律例》的结构、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名例律置首,后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对比性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 《大明律附例·名例律》:“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 问题:明朝为了贯彻文字中反映的问题,在法制上做了什么?

唐朝的“八议”制度规定在(  )。A.职制律B.杂律C.名例律D.断狱律

对比性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 《大明律附例·名例律》:“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 问题:这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大明律》:“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其注云:“此书言犯罪在先,颁律后事发,并依新定律条拟断,益尊王之制,不得复用旧律也。”

唐朝有关强奸罪的内容规定在《唐律疏议》的(  )中。A.贼盗律B.户婚律C.杂律D.名例律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唐律疏议·名例律》:“诸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等者从一。若一罪先发,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其轻若等,勿论;重者更论之,通计前罪,以充后数。”

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的封建成文法典有(  )。A.《泰始律》B.《北齐律》C.《唐律疏议》D.《大明律》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罪已发及已配而更为罪者,各重其事”。“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

《唐律’名例律》规定:其本应重而犯时不知者,依凡论;本应轻者,听从本。《疏议》说:“假有叔侄别处生长,素不相识,侄打伤叔,官司推问始知,听依凡人斗法”,以上规定意在区分( )A.惯犯和偶犯B.初犯和累犯C.自首和自新D.故意和过失

首次以《名例律》作为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的法典是(  )。A.《曹魏律》B.《晋律》C.《北齐律》D.《唐律疏议》

唐朝有关“六赃”的犯罪内容规定在《唐律疏议》的(  )中。A.名例律B.诈伪律C.职制律D.杂律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疏】议日:“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唐律疏议》卷六《名例》 (1)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何谓“化外人”?唐律关于“化外人”相犯规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如何评价唐律的上述规定? (2)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疏议”与律文之间的关系。

《大明律·名例律》规定:“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以前者,并依新律拟断。”其注云:“此书言犯罪在先,颁律后事发,并依新定律条拟断,盖遵王之制,不得复用旧律也。”请说明其基本含义,并从法律适用原则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这一规定的历史背景及主要目的。

唐律中有关惩处官吏职务犯罪的篇目是()A、《名例律》B、《职制律》C、《杂律》D、《擅兴律》

《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A、篇目改为七篇B、名例律列于律首C、律后附敕D、律疏结合

《唐律疏议》中相当于现代法典总则的篇名为()。A、具律B、刑名C、法例D、名例律

《唐律疏议》共12篇,其中第十篇是()A、名例B、户婚C、贼盗D、杂律

唐律关于漏泄机密罪规定在()A、名例律B、职制律C、杂律D、卫禁律

《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A、篇目改为七部分B、名例律列于律首C、律后附敕D、律疏结合

简述从《法经》具律到隋唐律“名例律”的演变。

单选题《唐律疏议》中相当于现代法典总则的篇名为()。A具律B刑名C法例D名例律

单选题《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A篇目改为七篇B名例律列于律首C律后附敕D律疏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