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W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父母诉请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民事案件。该院判决:被告人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每两个月至少到父母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法定节假日均须履行探望义务。这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决。对此,有人认为,该判决保护了老年人权益,维护了传统伦理道德;有人则认为,不应当将道德法律化,探望父母虽符合伦理道德,但不应成为法律上的强制义务。 请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相关法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看待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2)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2013年7月,W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父母诉请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民事案件。该院判决:被告人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每两个月至少到父母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法定节假日均须履行探望义务。这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决。对此,有人认为,该判决保护了老年人权益,维护了传统伦理道德;有人则认为,不应当将道德法律化,探望父母虽符合伦理道德,但不应成为法律上的强制义务。 请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相关法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看待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2)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参考解析

解析:(1)第一,某些道德上的要求可以上升为法律,并以强制力保障执行。在这起案件中,“常回家看看”是我国伦理道德的要求,通过立法将其上升为法律规范,并在司法中予以确认,不仅有助于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也有助于弘扬关爱老人这一伦理道德。第二,并非所有的道德都应上升为法律。有些道德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上升为法律,反而可能损害法律的权威。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需要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的相互协调。 (2)第一,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道德是法律的理论基础;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道德是法律运行的社会基础;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第二,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法律通过立法,将社会中的道德理念、信念、基本原则和要求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赋予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法律的强制力;法律是道德的承载者;法律是形成新的道德风貌、新的精神文明的强大力量。

相关考题:

房屋开发公司与建材公司签订一份装饰材料购销合同,后因该批装饰材料质量问题,双方发生纠纷,起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判决建材公司退还货款。建材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上诉请求不成立,判决维持原判决。该判决产生的法律效力( )。A.双方的购销合同解除B.二审法院的判决即是终审的判决C.二审法院的判决具有强制执行力D.建材公司不履行义务时,房屋开发公司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E.二审法院审理后,诉讼程序即告终结

父母离婚了,法院判决小明由妈妈抚养。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小明的父母可以以此为由不抚养小明B、小明的爸爸可以探望小明C、小明与爸爸的关系因为父母离婚而消除了D、妈妈可以拒绝爸爸来探望小明

甲的父亲死后,其母乙将其家住宅独自占用。甲对此深为不满,拒绝向乙提供生活费。乙将甲告上法庭。法官审理后判决甲每月向乙提供生活费300元。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理解是正确的?( )A.该事件表明,子女对父母只承担法律义务,不享有法律权利B.法官作出判决本身是一个法律事实C.法官的判决在原、被告之间不形成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关系D.子女赡养父母主要是道德问题,法官的判决缺乏依据

张某的7个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一案,经人民法院一审终结,人民法院判令张某的7个子女承担赡养义务,每人每月给付张某生活费100元。判决生效后,子女未履行生效判决,人民法院依法对被执行人强制执行。正在此时,张某不幸去世,则此时人民法院应当:A:裁定中止执行B:裁定终结执行C:继续执行D:裁定执行回转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被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对此,有人支持有人质疑。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可以互相转换B.该条规定属于命令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C.实证主义法学家会对该法条得出自己主张的结论:只有体现道德内容的法律,才具有法的品质D.之所以将道德法律化是因为道德不具有强制性

面对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增加和“留守老人”增多的趋势,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新老法)2013年7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把“常回家看看父母”写进了法律。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冬探亲休假的权利。结合材料简述联系有何特性?(6分)

张某的父亲死后,其母翟某将张家住宅独自占用。张某对此深为不满,拒绝向翟某提供生活费。翟某将张某告上法庭,法官审理后判决张某每月向翟某提供生活费300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事件表明,子女对父母只承担法律义务,不享有法律权利B、法官作出判决本身是一个法律事实C、法官的判决在原告、被告之间不形成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关系D、子女赡养父母主要是道德问题,不应由法律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而专家表示,应当大力倡导赡养人经常看望慰问老人,但如何入法,语言上要仔细推敲。下列作为选文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A、请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B、“常回家看看”如何入法C、精神赡养是道德更是法律D、“常回家看看”或入法律

尹老汉因女儿很少前来看望,诉至法院要求判决女儿每周前来看望1次。法院认为,根据《老年****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而且,关爱老人也是中华传统美德。法院遂判决被告每月看望老人1次。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被告看望老人次数因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由法官自由裁量B、《老年****益保障法》第十八条中没有规定法律后果C、法院判决所依据的法条中规定了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D、法院判决主要是依据道德作出的

郝某的父亲死后,其母季某将郝家住宅独自占用。郝某对此深为不满,拒绝向季某提供生活费。季某将郝某告上法庭。法官审理后判决郝某每月向季某提供生活费300元。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理解是正确的?()A、该事件表明,子女对父母只承担法律义务,不享有法律权利B、法官作出判决本身是一个法律事实C、法官的判决在原被告之间不形成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关系D、子女赡养父母主要是道德问题,法官判决缺乏依据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一旦法律判决子女承担赡养及看望等义务,子女不履行法律判决义务,法院可依据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罪,对子女量刑。对此,你怎么看?

关于判决的效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判决生效后,法院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再自行对生效裁判改变B、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再就判决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提起诉讼C、判决生效后,义务人不履行义务的,法院依职权强制执行D、所有法院的判决都具有执行力

多选题关于判决的效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判决生效后,法院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再自行对生效裁判改变B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再就判决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提起诉讼C判决生效后,义务人不履行义务的,法院依职权强制执行D所有法院的判决都具有执行力

单选题尹老汉因女儿很少前来看望,诉至法院要求判决女儿每周前来看望1次。法院认为,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而且,关爱老人也是中华传统美德。法院遂判决被告每月看望老人1次。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2014年真题]A被告看望老人次数因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由法官自由裁量B《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中没有规定法律后果C法院判决所依据的法条中规定了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D法院判决主要是依据道德作出的

单选题父母离婚了,法院判决小明由妈妈抚养。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小明的父母可以以此为由不抚养小明B小明的爸爸可以探望小明C小明与爸爸的关系因为父母离婚而消除了D妈妈可以拒绝爸爸来探望小明

问答题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一旦法律判决子女承担赡养及看望等义务,子女不履行法律判决义务,法院可依据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罪,对子女量刑。对此,你怎么看?

单选题甲的母亲去世后,甲的父亲将住宅独自占用。甲对此非常不满,遂停止向无劳动能力的父亲提供生活费。其父将甲告上法庭。法院审理后判决甲每月向其父提供生活费1000元。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该事件表明,子女对父母只承担法律义务,不享有法律权利B法官做出判决本身是一个法律事实C法官的判决在原被告之间不形成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关系D子女赡养父母主要是道德问题,法官判决缺乏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