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提出了影响国家发展海权的()个因素。A、4B、5C、6D、8

马汉提出了影响国家发展海权的()个因素。

  • A、4
  • B、5
  • C、6
  • D、8

相关考题:

19世纪末,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构建了完整的海权理论体系。A.陆地论B.海洋论C.海权论D.资源论

海权国力论是由()提出的。 A.阿尔弗雷德·马汉B.F.拉采尔C.麦金德D.斯皮克曼

马汉认为,海岸线一般是国家边界的一部分,如果()这无疑是该国发展海权的一种巨大潜力。 A、便于建设港口B、海岸线曲折C、拥有良好的峡湾D、气候温和

马汉认为,海权包括什么?

是谁提出了海权论?

马汉从50岁开始用15年的时间完成海权论的三部曲。下列哪个不在其列。()A、《海权对历史的影响》B、《海权论》C、《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D、《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

马汉海权论认为有利于国家发展海权的民族特性是()、冒险的精神和开放的海洋意识。A、学习的动力B、精神的陶冶C、尚武的性格D、贸易的愿望

马汉最初是在对()研究的基础上萌发了海权论思想。A、布匿战争B、拿破仑战争C、中世纪战争D、英荷战争

美国()海权论提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海上力量。A、拉采尔B、期宾赛C、罗斯福D、马汉

依据马汉海权论思想,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不会对国家发展海权构成影响。

马汉提出海权控制陆权的地带包括()A、海峡。B、半岛。C、岛屿。D、港口。

人才去向是影响一个国家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列强竞相利用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崭新物质技术手段,在全球加剧争夺势力范围,相应的军事理论开始产生。美国的马汉提出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的()。A、地理环境决定论B、海洋论C、海权论

“海权论”理论的提出者是()A、美国人马汉B、美国人尼米兹C、德国人邓尼茨D、美国人麦克阿瑟

马汉“海权论”三部曲,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还有()。A、《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B、《战争论》C、《战略论》D、《君主论》

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外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材料三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汉提出“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的原因。

19世纪末,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构建了完整的海权理论体系。A、“陆地论”B、“海洋论”C、“海权论”D、“资源论”

近代军事名著《海权论》的作者是()。A、朱可夫B、巴顿C、纳尔逊D、马汉

马汉认为海权的历史意义在于“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

美国海军上校马汉,提出了著名的《()》。

创立海权论并成为世界最著名海军战略理论家的是()海军上校马汉。A、英国B、美国C、法国D、荷兰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作者是:()A、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B、美国的马汉C、俄国的苏沃洛夫D、法国的吉贝特

问答题马汉认为,海权包括什么?

单选题“海权论”理论的提出者是()A美国人马汉B美国人尼米兹C德国人邓尼茨D美国人麦克阿瑟

单选题马汉从50岁开始用15年的时间完成海权论的三部曲。下列哪个不在其列。()A《海权对历史的影响》B《海权论》C《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D《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

单选题19世纪末,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构建了完整的海权理论体系。A“陆地论”B“海洋论”C“海权论”D“资源论”

单选题马汉“海权论”三部曲,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还有()。A《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B《战争论》C《战略论》D《君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