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一)  【给定资料】  1.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体制机制,推进集减灾、避灾、救灾物资储存等功能于一体的避灾工程建设,强化事前预警、事中救援和事后恢复的灾害综合处理能力。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建设农村应急广播体系,以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保障和学校、医院、商场、娱乐场所安全为重点,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气象、海洋、水文、地质、地震等多部门和多学科的协作,提高对台风、洪涝、干旱、雷电等自然灾害和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污染、核辐射等重大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和预警能力。整合各类灾害信息资源和应急技术系统,完善110社会应急联动体系和防灾避险设施,加强平灾结合的减灾救灾专业队伍建设和应急演练。  2.2012年4月10日20时30分许,深圳市福田、罗湖和龙岗三区的部分区域遭遇100多分钟停电。在当晚22时O1分,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发布组负责人罗忠政,通过名为“黔龙爷”的微博账号,公布了停电大致原因,“初步确定是龙岗一座50万千伏变电站出现设备故障,供电部门正在全力排查抢修,供电陆续恢复中”。  这一带有官方性质的回复,数十分钟内被转发480余次,此后该微博又陆续跟进最新动态。直至次日凌晨1时,记者看到该微博上,还发布了一条“停电事件发布的反思”,博主梳理了此次信息公开期间,留下的几处“败笔”,如“将500千伏写成50万千伏”、“应该删除供电局领导前往现场之类的话”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应请当事主体供电局直接发布为宜”。  记者发现,当晚停电时间发生在20时30分许,检修工作很快开始,但是一线负责单位深圳市供电局,却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对该事件作出任何表态。罗忠政告诉记者,当时他请示了上级,预备发布相关信息,之后就联系到深圳供电局,但当时对方还没意识到需做信息公开处理。罗忠政介绍,按照深圳公职部门新闻信息发布工作办法规定,处理突发事件,应在应急响应启动后的120分钟内,发布基本信息,“边处置边发布”,不过很多单位往往是“重处理、轻发布”。  “让公众了解突发事件,是和解决事情本身同样重要的,发布信息是对公众情绪的安抚,如果没有权威信息,他就会猜疑、恐慌,甚至制造谣言。”罗忠政说。记者浏览深圳供电局官方微博上发现,直至当日22时49分,该微博终于公布了第一条进展信息,此后又陆续公布两条,并且连续三次向公众表达歉意。  3.2012年2月14日,广东省环保厅在环保厅网站公布了《广东省环境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显示,在化工、石化、制药三大行业中,广东拥有的具有较大环境风险企业,数量居全国之首。这些企业靠近城镇和水源地,威胁居民环境安全。为了能够成功处置威胁,广东环保部门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征求意见稿显示,目前广东环境风险隐患依然突出,环境安全面临巨大威胁。广东全省化工、石化、制药三大行业中,具有较大环境风险的企业有3672家,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占全国总数量的8.4%。这些企业大多靠近人口密集的城镇和作为饮用水源的江河,威胁环境安全。同时,广东纳入2010年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排查专项行动的1300家企业中,20%的企业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纳入重金属排放企业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的1700家企业中,15%的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237座尾矿库中有47座应该取缔关闭,但尚未关闭。不少尾矿库近距离内有大量居民和重要设施,环境风险隐患十分突出。  省环保厅在征求意见稿中表示,目前广东环境应急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环境管理发展需求。重大危险源、重金属等特殊污染因子的监控监测技术能力缺乏,不能满足环境应急预警预报的要求,对多种环境基体不同污染物应急监测和分析的科技水平薄弱,严重滞后于应急管理需求,“环境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亟须完善”。  4.2012年7月21日,一场暴雨袭击京城,这场被定义为“61年来最大”的雨将整个北京变为一片泽国。20多个小时里,37人死亡,63处严重积水,8万人被困首都机场,整个京城几乎陷入瘫痪。2011年6月23日大雨突袭京城后人群滞留、交通停滞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此次突降的暴雨又再次拷问了这个城市的应急能力。  然而对于一路升级的警报,记者随机采访的普通北京市民中,有8人表示毫不知情,仅有2人表示从当天的报纸上有所获悉,但仍不知道不同颜色的预警代表何意。  不少市民说,如果预先知道天气状况,就不会出门了。一位刘姓男子对本报记者称,他从手机报上获悉当天有雷电天气,但因为一向怀疑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便没有在意。  尽管暴雨预报、预警机制都已建立,应急预案也都已制定,但市民大多知之不详,遇到紧急情况只能被动应对。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研究员陈元龙表示,预警若没能让市民获知,就不能算是成功的预警。  5.泰国是河流众多、水资源丰沛的国家。对于大多数逐水而居的泰国人来说,面对河流季节性的涨跌甚至是泛滥,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过2011年的洪灾,还是让见惯了洪水的泰国人再次经受了考验。  以首都曼谷为例,该地雨水丰沛,属洪灾多发区,且有湄南河穿城而过,因此曼谷市民通常在洪水来临之前便已着手备灾了。尤其是一些住在湄南河附近的曼谷居民,他们早早就开始采取行动,如把房屋底层的物品往上层搬,把私家车辆停到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等。居民因担心洪水淹没街道无法外出或是物价上涨,常常有意识地囤积大米、方便面和瓶装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  面对洪灾,泰国的民间组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灾害期间,那些在洪水中划着小船徘徊在被淹楼房外的救生员,大多数来自民问志愿者组织,而不是政府的消防部门。或许是缘于宗教信仰,泰国人民普遍持有积德行善的信念,一些生活水平较好的平民,通常会主动捐款,或是在洪灾期间经常性地免费发放食物、水和生活必需品给灾民,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些民间组织与政府设立的灾民救济点相互配合,在洪灾前和洪灾期间对预防灾害和抗灾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6.行政诚信是现代民主行政的基本理念和责任,是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和公共行政活动的一种良好的信任预期。行政系统的诚信包括内部诚信和外部诚信。内部诚信是指城市基层政府组织以及城市基层政府人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忠诚,这种信任和忠诚外化于机构组织的协调联动。而外部诚信是指城市基层政府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组织对外呈现的诚信状况,主要是指社会各主体(如企业、社区组织、民众等)对一个城市基层政府守约重诺的意愿、能力和行为的信任,体现的是人民对城市基层政府的信任关系。  城市基层政府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很多系统和部门组织。突发事件越复杂,涉及的系统和部门组织就越多。而这就要求各城市基层政府机关、各部门组织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做到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完成任务和工作。然而,以往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总结多次显示,由于城市基层行政组织间矛盾交叉,导致城市基层管理出现“看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到”的尴尬局面,条块部门之间、基层管理机构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影响城市基层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现行的城市基层行政组织间职能分工不清晰所引起。  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要求政府必须是一个高效的政府。这种高效主要体现在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合、共同治理,这种联合的效用发挥建立在职能部门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些部门出于利益的考量,使职能部门在工作衔接过程中互设门槛,互为障碍,造成工作脱节,难以形成合力。部门利益的权衡威胁部门间信任关系的建立,一旦突发事件发生,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往往由于这种利益权衡而错失协调处置突发事件的最好时机,加重危机的处置难度。面对公共危机,就要求城市基层政府公务员:一是行为不能违法;二是城市基层政府行为必须公开、公正、透明。然而,面对公共危机,公务员面临道德风险,基于对自身“乌纱帽”的考虑,往往倾向采取“捂盖子”的手段,千方百计封锁消息,推卸责任。城市基层政府是城市政权的最低层级,是与城市居民联系最密切的政府机构,对危机事件有最先处理权,并且根据危机等级上报上级政府。然而恰是这种基础关系,给了城市基层政府“隐瞒、屏蔽”真实信息的空间,影响了政府治理。  7.目前,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加重了城市基层政府的应急管理难度,也更加突出了大众媒体在城市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城市基层政府的诚信影响突发事件中媒体的倾向性以及对报道的态度。如果城市基层政府诚信度高,媒体会倾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媒体的这种态度也会传播给公众。反之,如果与大众媒体沟通协调欠佳,媒体则会倾向于质疑和否定城市基层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报道可能存在媒体对危机进行夸大其词的报道,导致危机的蔓延和公众对城市基层政府的矛盾冲突。  相对城市基层政府而言,社区民间组织在应急管理上是矛盾爆发的“缓冲带”,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先行者”,是危机善后恢复的强有力“帮手”。尽管城市社区民间组织近几年来有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城市基层政府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程度不够,城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受阻,这直接影响城市基层政府对社区民间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直接影响社区民间组织对危机、特别是社会危机的预防以及处置等,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危机中,居民是直接受到威胁的对象,是直接的“受灾体”,也是“自救者”。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猝不及防,居民在危机中本能的恐慌心理的消弭以及将对自身的危害降到最低,都需要借助于居民自身的危机意识以及应对危机能力的提高。而城市基层政府对居民的危机应对能力的提高具有责任,这种责任的最终体现就是两者的合作互动。这种合作互动主要依赖的是城市基层政府在对社会的日常管理服务中所呈现的诚信形态。  然而,在实际中,城市基层政府往往在执政中出现与民争利,政策、措施朝令夕改,有些政务公开形同虚设,执法活动缺乏诚信等问题,与居民合作互动程度低下,使居民对城市基层政府是否能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是否能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等产生质疑,使其容易采取过激行为和非理性的行动,如抢购、围攻等行为,不仅加剧了城市基层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难度,甚至可能诱发新的社会危机。  8.2012年7月10日17时,京沪高铁G151次往上海方向列车在济南段发生停车断电事故,车内断电超过2小时。全车一度停电停空调,乘客称车厢内非常闷热。铁路上海站官方微博称,事故因济南局管内雷暴雨致接触网故障引起。当晚京沪高铁有19趟车因此晚点到达。  7月12日11时,京沪高铁安徽宿州附近供电设备故障,经抢修,13时排除故障。故障导致至少11趟列车到达北京南站晚点,3趟列车从北京南站推迟发车。  7月13日上午,京沪高铁再次发生故障,网友“大树CUPL”在微博上爆料称,由上海虹桥开往北京南的高铁G114列车,本应于13日10:05离开镇江南站,但列车长称没信号,开不了,列车在镇江南站附近非正常停靠,乘客在列车上滞留了一个半小时后,才换备车继续前行。  微博上,京沪高铁出事信息在傍晚6点已经满天飞,新华社到晚上近11点才姗姗发布首条信息,且信息很不完整,只称“G151次列车发生故障云云”。铁老大自身的信息发布更迟滞,正经的事故原因依然成迷,惟一的含糊其辞仍然停留于“事故主要由雷雨天气导致的接触网故障所致”。而且,铁老大并未公开宣布已进行事故调查,“主要由雷雨天气导致”的倾向性结论由谁做出也呈迷雾一团。就在“被晚点”的数千乘客及社会舆论急于了解事故真相之机,却已有“业内专家”站出来抢话筒,称“高铁接触网的避雷保护装置只能降低断电概率,无法做到百分之百避免停电”。这话不错,却又大错特错于“我认为这不属于安全事故”。  许多乘客反映,晚点事故发生后,他们得到的回答只是“临时停车”,工作人员始终没有说明“为何停,何时走”,致乘客难以安心;停电、停空调后车厢闷热难耐,人们忍饥耐渴,列车上的餐饮却卖了高价,怨气情绪难免上蹿,于是有把“高姐”逼问哭了的个案发生;第一次晚点事故时,专家解释是“天气影响”,第二次则语焉不详。所有这些,与初运行时自信满满说已做了“最充分”准备迥然不同。  停车过程中,乘务员在推着车子送盒饭。有乘客提出,列车晚点,应该免费提供盒饭。乘务员则表示,非常抱歉,没有这个规定。铁路相关人士表示,铁路相关规定中确实没有晚点免费为旅客提供吃喝,京沪高铁车票中只有商务座票中含餐费,且人数太多,而餐车空间有限,只能按一定比例配餐,做不到晚点情况下,为每位旅客提供餐食。  宿州区段一个点的问题便牵动了整条京沪高铁钱,而一条线的矛盾最终集聚到了另一个点——虹桥。数千旅客滞留候车大厅,近百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在问讯处,候车厅广播确实通知了延误班次情况,但是并没有详细说明“怎么解决问题”。检票口、候车厅内也没有明显的标识告知旅客该怎么办,旅客对于“哪里退票”、“怎么改签”一头雾水,所有的咨询压力都“堆积”到问讯台,或者值班站长室……怎样安排旅客才能有车可走,如何安抚旅客才会耐心等待?如此情形,已非铁路一家难题,这更是对上海城市运营管理和应急联动提出的挑战。  高铁故障的发生,是高铁运行中的问题,虽然在前期这些问题可能没有被考虑到,但在不断出现列车晚点的事实面前,高铁更应该反思,也应该将乘客的抱怨化作改进高铁运行的动力,化作解决高铁在运行中因运输过程中断电后出现问题的措施。首先高铁自身要保证列车内不断电,不缺少服务,让旅客不再在车厢内忍受闷热,或者在冬天受冻。其次,在不断断电情况下,要有必要的预案。不怕风吹雨打,更不怕外界的干扰,即便是停电,也不影响高铁的运行和速度。再之,列车晚点后,要有列车员在车厢内为旅客做好解释工作,或者及时处理好旅客的一些问题,不要因为断电将旅客放在一边,不去理睬,让旅客受热又受气。  “保证乘客的安全和健康是服务的中心环节”,王曙光教授认为,这次高铁停车后,铁道方面充分保障了乘客的“安全”,但在减少人们的紧张情绪、消除恐惧等“健康”方面却经验不足。“列车上的乘客得不到必要信息就会惊慌失措,其结果是把问题归咎于高铁器材也就是技术方面”。  “这种现象,简言之就是服务和技术的脱节。因此中国高铁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出一整套‘以人为本’的服务体制。其中包括在遭遇雷击、洪水、突发事故后紧急启用应急机制迅速排除安全隐患,同时通过细节保障旅客的身心舒适和健康!”王曙光教授一语中的。  就算被认为正点率高、安全性好的日本新干线,故障造成列车晚点甚至停运也是经常发生的。只不过日本的高铁晚点信息发布非常及时,媒体和乘客习以为常,媒体只做事实报道,不质疑、不炒作。  9.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市民和城市管理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要公共事务。公共安全的状况和主要事件,是任何城市管理者都应全面掌握和随时了解的内容。一个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机制,反映了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水平和综合的竞争能力。一个国家控制风险的能力,公共安全的状况,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  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社会管理法规、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健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加强外来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注重源头治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问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围绕“应急能力建设与城市安全”这一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2)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总字数1000~1200字。

问答题
(一)  【给定资料】  1.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体制机制,推进集减灾、避灾、救灾物资储存等功能于一体的避灾工程建设,强化事前预警、事中救援和事后恢复的灾害综合处理能力。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建设农村应急广播体系,以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保障和学校、医院、商场、娱乐场所安全为重点,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气象、海洋、水文、地质、地震等多部门和多学科的协作,提高对台风、洪涝、干旱、雷电等自然灾害和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污染、核辐射等重大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和预警能力。整合各类灾害信息资源和应急技术系统,完善110社会应急联动体系和防灾避险设施,加强平灾结合的减灾救灾专业队伍建设和应急演练。  2.2012年4月10日20时30分许,深圳市福田、罗湖和龙岗三区的部分区域遭遇100多分钟停电。在当晚22时O1分,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发布组负责人罗忠政,通过名为“黔龙爷”的微博账号,公布了停电大致原因,“初步确定是龙岗一座50万千伏变电站出现设备故障,供电部门正在全力排查抢修,供电陆续恢复中”。  这一带有官方性质的回复,数十分钟内被转发480余次,此后该微博又陆续跟进最新动态。直至次日凌晨1时,记者看到该微博上,还发布了一条“停电事件发布的反思”,博主梳理了此次信息公开期间,留下的几处“败笔”,如“将500千伏写成50万千伏”、“应该删除供电局领导前往现场之类的话”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应请当事主体供电局直接发布为宜”。  记者发现,当晚停电时间发生在20时30分许,检修工作很快开始,但是一线负责单位深圳市供电局,却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对该事件作出任何表态。罗忠政告诉记者,当时他请示了上级,预备发布相关信息,之后就联系到深圳供电局,但当时对方还没意识到需做信息公开处理。罗忠政介绍,按照深圳公职部门新闻信息发布工作办法规定,处理突发事件,应在应急响应启动后的120分钟内,发布基本信息,“边处置边发布”,不过很多单位往往是“重处理、轻发布”。  “让公众了解突发事件,是和解决事情本身同样重要的,发布信息是对公众情绪的安抚,如果没有权威信息,他就会猜疑、恐慌,甚至制造谣言。”罗忠政说。记者浏览深圳供电局官方微博上发现,直至当日22时49分,该微博终于公布了第一条进展信息,此后又陆续公布两条,并且连续三次向公众表达歉意。  3.2012年2月14日,广东省环保厅在环保厅网站公布了《广东省环境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显示,在化工、石化、制药三大行业中,广东拥有的具有较大环境风险企业,数量居全国之首。这些企业靠近城镇和水源地,威胁居民环境安全。为了能够成功处置威胁,广东环保部门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征求意见稿显示,目前广东环境风险隐患依然突出,环境安全面临巨大威胁。广东全省化工、石化、制药三大行业中,具有较大环境风险的企业有3672家,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占全国总数量的8.4%。这些企业大多靠近人口密集的城镇和作为饮用水源的江河,威胁环境安全。同时,广东纳入2010年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排查专项行动的1300家企业中,20%的企业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纳入重金属排放企业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的1700家企业中,15%的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237座尾矿库中有47座应该取缔关闭,但尚未关闭。不少尾矿库近距离内有大量居民和重要设施,环境风险隐患十分突出。  省环保厅在征求意见稿中表示,目前广东环境应急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环境管理发展需求。重大危险源、重金属等特殊污染因子的监控监测技术能力缺乏,不能满足环境应急预警预报的要求,对多种环境基体不同污染物应急监测和分析的科技水平薄弱,严重滞后于应急管理需求,“环境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亟须完善”。  4.2012年7月21日,一场暴雨袭击京城,这场被定义为“61年来最大”的雨将整个北京变为一片泽国。20多个小时里,37人死亡,63处严重积水,8万人被困首都机场,整个京城几乎陷入瘫痪。2011年6月23日大雨突袭京城后人群滞留、交通停滞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此次突降的暴雨又再次拷问了这个城市的应急能力。  然而对于一路升级的警报,记者随机采访的普通北京市民中,有8人表示毫不知情,仅有2人表示从当天的报纸上有所获悉,但仍不知道不同颜色的预警代表何意。  不少市民说,如果预先知道天气状况,就不会出门了。一位刘姓男子对本报记者称,他从手机报上获悉当天有雷电天气,但因为一向怀疑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便没有在意。  尽管暴雨预报、预警机制都已建立,应急预案也都已制定,但市民大多知之不详,遇到紧急情况只能被动应对。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研究员陈元龙表示,预警若没能让市民获知,就不能算是成功的预警。  5.泰国是河流众多、水资源丰沛的国家。对于大多数逐水而居的泰国人来说,面对河流季节性的涨跌甚至是泛滥,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过2011年的洪灾,还是让见惯了洪水的泰国人再次经受了考验。  以首都曼谷为例,该地雨水丰沛,属洪灾多发区,且有湄南河穿城而过,因此曼谷市民通常在洪水来临之前便已着手备灾了。尤其是一些住在湄南河附近的曼谷居民,他们早早就开始采取行动,如把房屋底层的物品往上层搬,把私家车辆停到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等。居民因担心洪水淹没街道无法外出或是物价上涨,常常有意识地囤积大米、方便面和瓶装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  面对洪灾,泰国的民间组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灾害期间,那些在洪水中划着小船徘徊在被淹楼房外的救生员,大多数来自民问志愿者组织,而不是政府的消防部门。或许是缘于宗教信仰,泰国人民普遍持有积德行善的信念,一些生活水平较好的平民,通常会主动捐款,或是在洪灾期间经常性地免费发放食物、水和生活必需品给灾民,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些民间组织与政府设立的灾民救济点相互配合,在洪灾前和洪灾期间对预防灾害和抗灾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6.行政诚信是现代民主行政的基本理念和责任,是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和公共行政活动的一种良好的信任预期。行政系统的诚信包括内部诚信和外部诚信。内部诚信是指城市基层政府组织以及城市基层政府人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忠诚,这种信任和忠诚外化于机构组织的协调联动。而外部诚信是指城市基层政府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组织对外呈现的诚信状况,主要是指社会各主体(如企业、社区组织、民众等)对一个城市基层政府守约重诺的意愿、能力和行为的信任,体现的是人民对城市基层政府的信任关系。  城市基层政府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很多系统和部门组织。突发事件越复杂,涉及的系统和部门组织就越多。而这就要求各城市基层政府机关、各部门组织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做到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完成任务和工作。然而,以往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总结多次显示,由于城市基层行政组织间矛盾交叉,导致城市基层管理出现“看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到”的尴尬局面,条块部门之间、基层管理机构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影响城市基层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现行的城市基层行政组织间职能分工不清晰所引起。  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要求政府必须是一个高效的政府。这种高效主要体现在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合、共同治理,这种联合的效用发挥建立在职能部门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些部门出于利益的考量,使职能部门在工作衔接过程中互设门槛,互为障碍,造成工作脱节,难以形成合力。部门利益的权衡威胁部门间信任关系的建立,一旦突发事件发生,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往往由于这种利益权衡而错失协调处置突发事件的最好时机,加重危机的处置难度。面对公共危机,就要求城市基层政府公务员:一是行为不能违法;二是城市基层政府行为必须公开、公正、透明。然而,面对公共危机,公务员面临道德风险,基于对自身“乌纱帽”的考虑,往往倾向采取“捂盖子”的手段,千方百计封锁消息,推卸责任。城市基层政府是城市政权的最低层级,是与城市居民联系最密切的政府机构,对危机事件有最先处理权,并且根据危机等级上报上级政府。然而恰是这种基础关系,给了城市基层政府“隐瞒、屏蔽”真实信息的空间,影响了政府治理。  7.目前,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加重了城市基层政府的应急管理难度,也更加突出了大众媒体在城市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城市基层政府的诚信影响突发事件中媒体的倾向性以及对报道的态度。如果城市基层政府诚信度高,媒体会倾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媒体的这种态度也会传播给公众。反之,如果与大众媒体沟通协调欠佳,媒体则会倾向于质疑和否定城市基层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报道可能存在媒体对危机进行夸大其词的报道,导致危机的蔓延和公众对城市基层政府的矛盾冲突。  相对城市基层政府而言,社区民间组织在应急管理上是矛盾爆发的“缓冲带”,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先行者”,是危机善后恢复的强有力“帮手”。尽管城市社区民间组织近几年来有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城市基层政府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程度不够,城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受阻,这直接影响城市基层政府对社区民间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直接影响社区民间组织对危机、特别是社会危机的预防以及处置等,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危机中,居民是直接受到威胁的对象,是直接的“受灾体”,也是“自救者”。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猝不及防,居民在危机中本能的恐慌心理的消弭以及将对自身的危害降到最低,都需要借助于居民自身的危机意识以及应对危机能力的提高。而城市基层政府对居民的危机应对能力的提高具有责任,这种责任的最终体现就是两者的合作互动。这种合作互动主要依赖的是城市基层政府在对社会的日常管理服务中所呈现的诚信形态。  然而,在实际中,城市基层政府往往在执政中出现与民争利,政策、措施朝令夕改,有些政务公开形同虚设,执法活动缺乏诚信等问题,与居民合作互动程度低下,使居民对城市基层政府是否能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是否能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等产生质疑,使其容易采取过激行为和非理性的行动,如抢购、围攻等行为,不仅加剧了城市基层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难度,甚至可能诱发新的社会危机。  8.2012年7月10日17时,京沪高铁G151次往上海方向列车在济南段发生停车断电事故,车内断电超过2小时。全车一度停电停空调,乘客称车厢内非常闷热。铁路上海站官方微博称,事故因济南局管内雷暴雨致接触网故障引起。当晚京沪高铁有19趟车因此晚点到达。  7月12日11时,京沪高铁安徽宿州附近供电设备故障,经抢修,13时排除故障。故障导致至少11趟列车到达北京南站晚点,3趟列车从北京南站推迟发车。  7月13日上午,京沪高铁再次发生故障,网友“大树CUPL”在微博上爆料称,由上海虹桥开往北京南的高铁G114列车,本应于13日10:05离开镇江南站,但列车长称没信号,开不了,列车在镇江南站附近非正常停靠,乘客在列车上滞留了一个半小时后,才换备车继续前行。  微博上,京沪高铁出事信息在傍晚6点已经满天飞,新华社到晚上近11点才姗姗发布首条信息,且信息很不完整,只称“G151次列车发生故障云云”。铁老大自身的信息发布更迟滞,正经的事故原因依然成迷,惟一的含糊其辞仍然停留于“事故主要由雷雨天气导致的接触网故障所致”。而且,铁老大并未公开宣布已进行事故调查,“主要由雷雨天气导致”的倾向性结论由谁做出也呈迷雾一团。就在“被晚点”的数千乘客及社会舆论急于了解事故真相之机,却已有“业内专家”站出来抢话筒,称“高铁接触网的避雷保护装置只能降低断电概率,无法做到百分之百避免停电”。这话不错,却又大错特错于“我认为这不属于安全事故”。  许多乘客反映,晚点事故发生后,他们得到的回答只是“临时停车”,工作人员始终没有说明“为何停,何时走”,致乘客难以安心;停电、停空调后车厢闷热难耐,人们忍饥耐渴,列车上的餐饮却卖了高价,怨气情绪难免上蹿,于是有把“高姐”逼问哭了的个案发生;第一次晚点事故时,专家解释是“天气影响”,第二次则语焉不详。所有这些,与初运行时自信满满说已做了“最充分”准备迥然不同。  停车过程中,乘务员在推着车子送盒饭。有乘客提出,列车晚点,应该免费提供盒饭。乘务员则表示,非常抱歉,没有这个规定。铁路相关人士表示,铁路相关规定中确实没有晚点免费为旅客提供吃喝,京沪高铁车票中只有商务座票中含餐费,且人数太多,而餐车空间有限,只能按一定比例配餐,做不到晚点情况下,为每位旅客提供餐食。  宿州区段一个点的问题便牵动了整条京沪高铁钱,而一条线的矛盾最终集聚到了另一个点——虹桥。数千旅客滞留候车大厅,近百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在问讯处,候车厅广播确实通知了延误班次情况,但是并没有详细说明“怎么解决问题”。检票口、候车厅内也没有明显的标识告知旅客该怎么办,旅客对于“哪里退票”、“怎么改签”一头雾水,所有的咨询压力都“堆积”到问讯台,或者值班站长室……怎样安排旅客才能有车可走,如何安抚旅客才会耐心等待?如此情形,已非铁路一家难题,这更是对上海城市运营管理和应急联动提出的挑战。  高铁故障的发生,是高铁运行中的问题,虽然在前期这些问题可能没有被考虑到,但在不断出现列车晚点的事实面前,高铁更应该反思,也应该将乘客的抱怨化作改进高铁运行的动力,化作解决高铁在运行中因运输过程中断电后出现问题的措施。首先高铁自身要保证列车内不断电,不缺少服务,让旅客不再在车厢内忍受闷热,或者在冬天受冻。其次,在不断断电情况下,要有必要的预案。不怕风吹雨打,更不怕外界的干扰,即便是停电,也不影响高铁的运行和速度。再之,列车晚点后,要有列车员在车厢内为旅客做好解释工作,或者及时处理好旅客的一些问题,不要因为断电将旅客放在一边,不去理睬,让旅客受热又受气。  “保证乘客的安全和健康是服务的中心环节”,王曙光教授认为,这次高铁停车后,铁道方面充分保障了乘客的“安全”,但在减少人们的紧张情绪、消除恐惧等“健康”方面却经验不足。“列车上的乘客得不到必要信息就会惊慌失措,其结果是把问题归咎于高铁器材也就是技术方面”。  “这种现象,简言之就是服务和技术的脱节。因此中国高铁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出一整套‘以人为本’的服务体制。其中包括在遭遇雷击、洪水、突发事故后紧急启用应急机制迅速排除安全隐患,同时通过细节保障旅客的身心舒适和健康!”王曙光教授一语中的。  就算被认为正点率高、安全性好的日本新干线,故障造成列车晚点甚至停运也是经常发生的。只不过日本的高铁晚点信息发布非常及时,媒体和乘客习以为常,媒体只做事实报道,不质疑、不炒作。  9.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市民和城市管理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要公共事务。公共安全的状况和主要事件,是任何城市管理者都应全面掌握和随时了解的内容。一个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机制,反映了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水平和综合的竞争能力。一个国家控制风险的能力,公共安全的状况,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  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社会管理法规、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健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加强外来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注重源头治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问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围绕“应急能力建设与城市安全”这一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2)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加强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实施的“五大重点工程”包括: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二期)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工程、( )A.三峡库区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决策科技支撑系统B.武夷山区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决策科技支撑系统C.现代农业和农村防灾减灾及粮食增产气象保障工程D.基层气象台综合能力建设工程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参建单位落实防灾减灾责任,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对重点区域,重要部位地质灾害进行评估检查。()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 )能力。 A.防灾B.减灾C.抗灾D.救灾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洪涝、火灾、地震等灾害防御,做好气象服务,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11日说,2019年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和保障改善民生成效凸显,2020年将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

"十二五"时期,关于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应注重的方面有( )。A:增强防洪能力B:提高供水保障能力C: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D:加强监管力度E:加强山洪地质气象地震灾害防治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是要通过当地()认证,具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能自动自发进行灾前、()各项灾害防御工作。

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所在县政府具有相应防灾减灾领导机构,其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包括以下()。A、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B、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所需维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C、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管理办法和检查制度D、匹配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建设资金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的建设工作,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A、预警系统;B、监测系统;C、网络系统;D、防御系统

防灾减灾领导是关键。培训、提高各级领导防灾减灾知识和应急管理技能,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增强(),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A、气象防灾减灾知识B、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C、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知识D、基层农民的避险自救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A、气象B、水文C、火灾D、极端天气

“十三五”期间继续提高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从防灾减灾救灾的应对链条着手,依靠信息技术提高()的决策能力和应对水平,将自然灾害的损失在可操作范围内降到最小。A、救灾B、防灾C、减灾D、预灾

救灾要加强()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包括救灾的装备物资、救灾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保障、提高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能力等方面。A、自然灾害监测预警B、自然灾害减灾防灾C、自然灾害后期处置D、自然灾害应急处置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A、治理B、预防C、完善D、改进

“十三五”期间继续提高防灾减灾(),从防灾减灾救灾的应对链条着手,依靠信息技术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能力和应对水平,将自然灾害的损失在可操作范围内降到最小。A、科技支撑能力B、制度支撑能力C、精神支撑能力D、信息支撑能力

我们认为,“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防灾减灾能力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十三五”期间应该升级和转变思路,争取为中国实现从灾害大国到()和防灾强国的转变打下基础。A、灭灾强国B、避灾强国C、抗灾强国D、减灾强国

“十三五”期间继续提高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从防灾减灾救灾的()着手,依靠信息技术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能力和应对水平,将自然灾害的损失在可操作范围内降到最小。A、应急机制B、应对制度C、应对链条D、科学办法

“十三五”防灾减灾要坚持四项原则,其中之一是要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调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相结合,综合推进灾害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A、防灾B、抗灾C、救灾D、预灾

防灾减灾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将其上升为一种常态化的国家战略,打破传统部门分割、局部调控的救灾模式,通过(),做到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统筹规划。A、设定防灾减灾的战略目标B、建设防灾减灾救灾的科学战略规划C、理顺体制机制D、建设预警机制

提高防御各种灾害的安全网络能力的具体工作有( )。A、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B、提高防灾减灾能力C、C、完善灾害预报预警预防、灾情监测和紧急救援体系D、提高气象、测绘等部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E、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抓好渤海、黄海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与培训的方式和内容有哪项是错误的?()A、有面向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培训计划B、以国家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周为平台,开展经常性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必须征得当地气象部门同意C、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电子显示屏等公共场所或设施,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D、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对乡镇居民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培训,与其他乡镇开展乡镇气象灾害防御经验交流,定期印制分发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单选题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与培训的方式和内容有哪项是错误的?()A有面向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培训计划B以国家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周为平台,开展经常性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必须征得当地气象部门同意C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电子显示屏等公共场所或设施,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D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对乡镇居民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培训,与其他乡镇开展乡镇气象灾害防御经验交流,定期印制分发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填空题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是要通过当地()认证,具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能自动自发进行灾前、()各项灾害防御工作。

多选题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增强(),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A气象防灾减灾知识B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C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知识D基层农民的避险自救能力

多选题"十二五"时期,关于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应注重的方面有()。A增强防洪能力B提高供水保障能力C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D加强监管力度E加强山洪地质气象地震灾害防治

单选题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的建设工作,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A预警系统;B监测系统;C网络系统;D防御系统

单选题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完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强化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在灾情信息管理、综合风险防范、群众生活救助、科普宣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职能和能力建设。A应急管理部B国家减灾委员会C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