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1m;B30Ω;C3m;D10Ω。

多选题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之间的最小距离为()
A

1m;

B

30Ω;

C

3m;

D

10Ω。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防直击雷接地( )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 )共用同一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A.应、应B.宜、宜C.应、宜D.宜、应

第二、三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接地装置的要求,下列正确的是()。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 地电阻不应大于( )。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与电气和电子系统的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A、1ΩB、4ΩC、5ΩD、10Ω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波侵入时,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距离建筑物()米内的管道,应当每隔()米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Ω。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与电气和电子系统的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5欧。

屋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处。

第一类建筑物内外的所有可产生雷电感应的金属物体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其工频接地电阻Rsh≤10Ω。

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也可合并设置,接地电阻应取其中最低值。

加油站的油罐必须进行防雷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处,接地点沿油罐周长的间距,不宜大于()米;当共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当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其防雷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A、1ΩB、4ΩC、5ΩD、10Ω

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其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共用,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有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距建筑物100m以内的管道,应每隔多少米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多少Ω?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Ω,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之间的最小距离为()。

三级防雷建筑物应有防直击雷和()措施。A、防雷电感应B、防雷电波侵入C、接地D、防闪电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Ω。A、1B、4C、5D、10

填空题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波侵入时,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距离建筑物()米内的管道,应当每隔()米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Ω。

单选题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与电气和电子系统的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A1ΩB4ΩC5ΩD10Ω

单选题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Ω。A1B4C5D10

问答题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有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距建筑物100m以内的管道,应每隔多少米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多少Ω?

判断题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其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共用,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A对B错

判断题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与电气和电子系统的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5欧。A对B错

填空题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Ω,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之间的最小距离为()。

单选题汽车加油加气站内建构筑物,宜划为(),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A 第二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B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C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D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单选题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A1ΩB4ΩC5ΩD10Ω

判断题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A对B错

多选题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1m;B30Ω;C3m;D10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