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沉降观测点,大都设计在外墙勒角处。观测点埋在墙内的部分应大于露出墙外部分的5~7倍,以便保持观测点的稳定性。

砌体结构沉降观测点,大都设计在外墙勒角处。观测点埋在墙内的部分应大于露出墙外部分的5~7倍,以便保持观测点的稳定性。


相关考题:

水工建筑物施工,在施工前及施工中应按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 ),并应定期观测。A.永久观测点 B.水位观测点 C.沉降观测点 D.位移观测点 E.地下水观测点

民用建筑上部结构沉降观测点宜布置在()。A.建筑四角 B.核心筒四角 C.大转角处 D.基础梁上 E.高低层交接处

沉降观测时,沉降观测点的点位宜选设在下列( )位置。A.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B.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的两侧C.建筑物的四角D.筏片基础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E.建筑物沿外墙每2~5m处

民用建筑上部结构沉降观测点宜布置在()。A、建筑四角B、核心筒四角C、大转角处D、基础梁上E、高低层交接处

砌体结构纵墙等距离布置了8个沉降观测点,测点布置、砌体纵墙可能出现裂缝的形态等如题图所示。各点的沉降量见下表:试问,根据沉降量的分布规律,砌体结构纵墙最可能出现的裂缝形态,为下列何项(  ) A. 图A B. 图B C. 图C D. 图D

沉降观测点宜选在()位置布置。A、建筑四角B、每根柱基上C、高低层建筑交接处D、沉降缝两侧E、沿外墙每10-20m处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建(构)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处。A、7.5~10B、10~15C、12.5~15D、12.5

建筑物基础沉降观测点应埋在()上。

建(构)筑物的基础沉降观测点应埋设于()A、基础底板上B、地下室外墙上C、首层外墙上D、基坑边坡上

堤防沉降量平面分布图,可反映()。A、某观测点的沉降过程B、各观测点的沉降过程C、各点的设计高程D、堤防沉降的全面情况E、各观测点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差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的距离范围内,由外墙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A、1.0-1.5倍B、1.0-1.5倍C、1.5-2.0倍D、2.0-2.5倍

一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该建筑沉降观测点宜选()。A、建筑的四角B、核心筒四角C、沿外墙每30m处D、每隔2-3根柱基上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应埋在()上。

水工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应结合工程特点布设在下列位置:();不同结构分界处;不同基础或地基交结处。A、墩式结构的四角B、墩式结构的中心C、沉降或伸缩缝两侧D、码头的左右两端E、码头的前后沿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宜在下列部位()。A、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B、沿外墙角10~15m处C、不同地基基础及地质条件差异处D、上部荷载不同处,沉降缝两侧

沉降观测时,沉降观测点的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A、每隔2~3根柱基上B、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的两侧C、建筑物的四角D、大转角处E、建筑物沿外墙每2~5m处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布置时,框架结构应在()上设置沉降观测点。A、柱基B、桩基C、横梁D、底层地板

多选题堤防沉降量平面分布图,可反映()。A某观测点的沉降过程B各观测点的沉降过程C各点的设计高程D堤防沉降的全面情况E各观测点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差

多选题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宜在下列部位()。A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B沿外墙角10~15m处C不同地基基础及地质条件差异处D窗台下E上部荷载不同处,沉降缝两侧

填空题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应埋在()上。

判断题砌体结构沉降观测点,大都设计在外墙勒角处。观测点埋在墙内的部分应大于露出墙外部分的5~7倍,以便保持观测点的稳定性。A对B错

多选题沉降观测时,沉降观测点的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A每隔2~3根柱基上B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的两侧C建筑物的四角D大转角处E建筑物沿外墙每2~5m处

多选题民用建筑上部结构沉降观测点宜布置在( )。A建筑四角B核心筒四角C大转角处D基础梁上E高低层交接处

填空题建筑物基础沉降观测点应埋在()上。

多选题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宜在下列部位()。A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B沿外墙角10~15m处C不同地基基础及地质条件差异处D上部荷载不同处,沉降缝两侧

多选题沉降观测点宜选在()位置布置。A建筑四角B每根柱基上C高低层建筑交接处D沉降缝两侧E沿外墙每10-20m处

单选题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建(构)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处。A7.5~10B10~15C12.5~15D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