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产操作中,制碱塔内的临界点后,碳化过程被()控制。A、吸收速度B、冷却速度C、溶解速度D、扩散速度

在实际生产操作中,制碱塔内的临界点后,碳化过程被()控制。

  • A、吸收速度
  • B、冷却速度
  • C、溶解速度
  • D、扩散速度

相关考题:

在碳化塔内,碳化液结晶的实际操作线在()。A、冷却段B、吸收段C、结晶段D、介稳区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减轻炉气量的波动,一般用()来调节压缩机入口真空,使进碳化塔的气量趋于平稳。A、窑气量B、碳化控制放量C、控制碳化塔进气量D、控制出碱速度

碳化塔内进气比的高低不会影响()。A、尾气浓度B、转化率C、出碱液温度D、生产能力

在制碱塔内,当CO2达到临界点后,溶液继续吸收CO2,此时CNH3浓度(),CO2浓度()。A、增大,减小B、增大,增大C、减小,增大D、减小,减小

在对碳化塔的操作中,若制碱塔出碱温度高首先应()。A、冲洗水箱B、酸洗水箱C、适当减少放量D、关放气阀

在纯碱生产中,若出现黑碱,应降低并稳定氨盐水的含硫量、及时放出碳化塔上部存硫并且()。A、加快放碱速度B、平稳塔内液面C、提高出碱温度D、加大进气量

实际生产中,制碱塔内部碳酸化反应在()最接近平衡。A、塔顶部B、塔中部C、临界点附近D、塔底部

实际生产中出碱液的碳化度R()2,碳化尾气带出一部分氨,因此实际氨钠比要比理论值控制要()。A、小于,低B、等于,高C、小于,高D、大于,低

若在制碱塔内临界点处析出大量细晶,是因为()。A、中和水温度低B、中和水浓度低C、中和水温度高D、进气浓度高

简述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控制好重碱结晶质量?

事故氯处理装置中,应控制吸收塔内的碱液温度在40℃以下。

在实际操作中,若碳化塔内塔圈液封高度过高则会()。A、气液搅动均匀B、吸收充分C、易形成沉积D、塔压高

制碱塔制碱一定时间后,塔内出现碱疤堆积最小的地方是()。A、内壁B、笠帽C、钛管D、进液口

制碱塔内,在结晶过程中,为制的大颗粒的结晶,过饱和度应控制在()内。A、稳定区B、介稳区C、不稳区D、冷却段

在理论生产操作中,碳化塔内塔圈液封高度一般为()mm。A、150B、200C、250D、300

在对碳化塔的操作中,为了保证碳化液在介稳区内,要求()。A、吸收速度快B、塔内温度低一些C、气体搅动稍大些D、过饱和度低些

在制碱塔内,溶液的pH值同()有关。A、碳化度B、过饱和度C、物料浓度D、三段气浓度

为了保证制碱末期气体和液体基本上能顺利通过,碳化塔冷却水管之间和水管菌帽、塔板之间的净距离,要适应于()。A、产量需求B、产品质量需求C、制碱塔内积碱和结疤可能增加的程度D、转化率和沉降时间的需求

在制碱塔中,为了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和碳酸氢钠的继续生成,在临界点以下()处,塔内溶液开始人工冷却。A、1—2mB、2—2.5mC、2.5—3mD、3—3.5m

在对制碱的操作中,塔内溶液骤冷会造成()。A、塔下部堵塞B、转化率高C、结晶细D、塔下部堵塞

在正常的操作中,为了得到质量较好的出碱液,制碱塔内在的溶液应在冷却前有()晶核生成。A、30%B、40%C、50%D、55%

在制碱塔内,突然出现大量晶核的一点称为()。A、自发析出点B、初冷点C、临界点D、晶核生长点

若在生产实际操作中,碳化塔内塔圈液封控制过低则会()。A、出碱液带气B、易形成沉积C、气液搅动均匀D、堵塔

碳化塔制碱过程通过对制碱塔()等操作手段进行合理调节。A、中段气流量B、下段气流量C、出碱流量D、中流水流量E、冷却水流量F、冷却水压力

碳化塔是纯碱生产的主要设备,在塔内()、()和()三种过程同时进行,且存在着()、()、()三相。

为了控制碳化塔内溶液较低过饱和度,则应在操作中尽量控制()。A、温度高B、塔压高C、液面高D、进气浓度高

在甲醇实际生产中,控制循环气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A、气体在合成塔内偏流B、触媒过热老化C、提高副产蒸汽D、稳定系统操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