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外刻面可出现在钻石()。A、冠部B、台面C、亭部D、任何部位

额外刻面可出现在钻石()。

  • A、冠部
  • B、台面
  • C、亭部
  • D、任何部位

相关考题:

标准圆钻型钻石存在底尖小刻面时,其刻面总数是()A、57B、58C、67D、68

标准圆钻形切工的钻石,冠部一共由33个面组成,其中1个(),8个(),8个冠部主刻面,16个()。

有两颗钻石,在10倍放大镜下,钻石的内部和外部无瑕疵,一颗钻石在亭部有额外刻面,冠部看不见,按国标应定为();另一颗钻石在腰围内有原始晶面,但不影响腰部的对称,冠部看不见,按国标应定为()。

对包边镶的钻石进行颜色分级时,有时不得不观察()。A、亭部刻面B、亭尖位置C、腰围D、冠部刻面

钻石表面纹理与抛光纹最大区别在于()。A、前者可贯穿多个刻面,且刻面之间纹饰是连续的B、前者可贯穿多个刻面,且刻面之间纹饰是不连续的C、后者可贯穿多个刻面,且刻面之间纹饰是连续的D、后者可贯穿多个刻面,且刻面之间纹饰是不连续的

在下列诸多瑕疵类型中,如分布位置、数量等同的情况下,()出现对钻石净度级别影响较大。A、缺口B、额外刻面C、内凹原晶面D、晶体及羽状纹

从侧面目估钻石冠角时,必须以()与腰围所在平面的夹角为基准。A、星刻面B、冠部主刻面C、上腰面D、A、B、C均可

钻石由于材料的珍稀,且具有高硬度,因而加工的刻面()。A、平整精致B、圆滑变形C、屈曲粗糙D、大小随意

钻石(),闪光效果不强。A、刻面过小、刻面数少B、刻面过大、刻面数多C、刻面过大、刻面数少D、刻面过小、但抛光亮

检查钻石冠部净度特征,通常应按下列()顺序观察确认为好。A、台面—星刻面—冠部主刻面—上腰面B、台面—冠部主刻面—星刻面—上腰面C、上腰面—冠部主刻面—星刻面—台面D、上腰面—星刻面—冠部主刻面—台面

切工标准的钻石()是控制钻石亮度的主要因素。A、冠角B、亭角C、冠部主刻面D、亭部主刻面

从台面观察钻石亭部刻面出现明暗相间的“单翻效应”现象,即可判定该钻石为()A、锥状腰围B、波状腰围C、骨状腰围D、刀刃状腰围

钻石的色散主要发生于()。A、台面B、风筝面C、星小面D、冠部的倾斜刻面

钻石的三种腰围类型分别是刻面腰、()和粗面腰。

标准圆钻型钻石的形状和刻面组合特点是根据()设计的。A、钻石的硬度与折射率B、钻石的导热性与硬度C、钻石的折射率与色散值D、钻石的色散值与导热性

在确定彩色钻石色调时,应观察钻石()位置。A、钻石的整体的颜色B、钻石的冠部C、钻石反光的刻面D、钻石的台面

钻石切磨过程中,为了去除表面特征及修正微小切磨偏差,或由于切磨者的技术原因,而产生的标准切工规定之外的多余刻面,称之为(),可出现在钻石任何部位,最常出现于腰围。

亭深比太小,钻石出现()效应。A、领结B、黑底C、鱼眼D、后刻面棱重影

标准圆钻型切工钻石的冠部有()个刻面A、35B、33C、31D、32

标准圆钻型切工的钻石冠部有33个刻面,分别是台面、()、()、()、()、上腰面。

标准圆钻型切工的钻石有个()刻面。

钻石的闪光取决于()。A、刻面大小、数目B、切割比例C、抛光状况D、A+B+C

钻石抛光纹的特点,在同一刻面内往往是()排列的,且相邻刻面抛光纹方向不连续。A、平行B、斜向C、交叉D、杂乱

额外刻面的出现皆因()。A、为去除钻石表面瑕疵B、钻石切磨师技术不到位C、要在钻石上留有标记D、A+B

检查钻石亭部净度特征,通常应按下列()顺序观察确认为好。A、亭部主刻面—下腰面—底尖B、下腰面—亭部主刻面—底尖C、亭部主刻面—底尖—下腰面D、底尖—亭部主刻面—下腰面

正视估测钻石冠角,亭部主刻面影像在台面八边形角处的宽度与冠部主刻面影像宽度之比为1:2时,冠角约为()。A、25˚B、30˚C、34.5˚D、39˚

缺口即发育在钻石腰棱或刻面棱线上的()。A、破洞B、空洞C、擦痕D、V形撞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