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指派“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17人,指定()为委员长。A、宋哲元B、秦德纯C、何应钦D、张发奎

南京国民政府指派“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17人,指定()为委员长。

  • A、宋哲元
  • B、秦德纯
  • C、何应钦
  • D、张发奎

相关考题:

委员长和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每届任期为()年。 A.4B.5C.6D.10

南京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是()。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C.行政院D.国民政府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在陆军总部之下成立党政接收计划委员会,由税任主任委员?A. 蒋介石B. 何应钦C. 宋子文D. 李惟果

1935年12月14日北平市长()邀各校学生代表举行茶话会,力劝学生即日复课,“勿作轨外行动”,“顾及华北现在环境,勿因言语引起对外纠纷”。 A.宋哲元B.秦德C.姚依D.张发奎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 A、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B、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委员若干人C、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D、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委员若干人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决策中心是( )A.国民政府主席B.国民政府委员会C.行政院D.国民党中政会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决策的参谋系统是( )A.国防最高委员会B.中央设计局C.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D.中央政治会议

1946年战爆发后,南京政府将原来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改为( )A.国民政府主席行辕B.军政长官公署C.绥靖公署D.内战指挥部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高法院设于(  )。A.司法行政部指定地点B.上海C.北京D.南京国民政府所在地

“一二九”运动的背景有()A、蒋介石推行亲日政策B、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D、“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

1935年12.9日各校临时推举董毓华等12人为代表,向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递交请愿书。A、何应钦B、宋哲元C、秦德纯D、张发奎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发动华北事变,企图使()五省脱离中国,由日本控制。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爱国运动。A、冀、鲁、晋、察、吉B、冀、鲁、晋、察、绥C、冀、鲁、晋、察、辽D、冀、鲁、晋、察、黑

()时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务委员会决定,将奉天省改名为辽宁省。A、1928.6.4B、1928.12.29C、1929.1.27D、1929.4.2

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向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朱德、彭德怀、陈毅发出"皓电"。

1935年12月16日,原定本日成立的(),延期成立。A、冀察政务委员会B、国民党华北自治委员会C、国民党联共委员会D、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

1935年12月14日北平市长()邀各校学生代表举行茶话会,力劝学生即日复课,“勿作轨外行动”,“顾及华北现在环境,勿因言语引起对外纠纷”。A、宋哲元B、秦德C、姚依D、张发奎

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大体实行三级立法体制,即()。A、国会B、国民政府C、地方行政机关D、蒋介石E、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政治会议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为实行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而成立的两大特务组织是()A、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B、复兴社C、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D、中央俱乐部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任期与全国人大相同,为五年,全国人大党委会的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连选得连任,但()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A、委员长B、副委员长C、秘书长D、委员

抗日战争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选任机关是()A、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B、国民政府委员会C、中央政治委员会D、立法院

“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定的丧权辱国的协定有()A、《淞沪停战协定》B、《塘沽协定》C、《何梅协定》D、《秦土协定》

单选题()时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务委员会决定,将奉天省改名为辽宁省。A1928.6.4B1928.12.29C1929.1.27D1929.4.2

单选题抗日战争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选任机关是()A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B国民政府委员会C中央政治委员会D立法院

判断题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向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朱德、彭德怀、陈毅发出"皓电"。A对B错

单选题“一二九”运动的背景有()A蒋介石推行亲日政策B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D“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

多选题“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定的丧权辱国的协定有()A《淞沪停战协定》B《塘沽协定》C《何梅协定》D《秦土协定》

单选题1938年初,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是 ( )A张治中B何应钦C周恩来D林伯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