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高速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产生二次硬化,其回火次数一般为()。A、一次B、二次C、三次D、不超过二次

保证高速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产生二次硬化,其回火次数一般为()。

  • A、一次
  • B、二次
  • C、三次
  • D、不超过二次

相关考题:

二次硬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残余奥氏体在回火时产生二次淬火。()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为了充分消除高速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通常要进行三次回火,其回火温度是( )。A.350℃~400℃B.450℃~500℃C.550℃~570℃D.580℃~620℃

高速钢淬火后进行多次回火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充分析出B.消除应力,减少工件变形C.使马氏体分解,提高其韧性D.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入基体

高速钢淬火后进行三次回火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充分析出B.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入基体C.消除应力,减少工件变形D.使马氏体分解,提高其韧性

w18cr4v钢1280oc淬火、560oc三次回火后的组织是()。 A.下贝氏体、碳化物和残余奥氏体B.回火索氏体C.回火屈氏体D.回火马氏体、碳化物和极少量残余奥氏体

高碳高合金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加热至MS点下保温,残余奥氏体直接转变为()A、回火马氏体,B、等温马氏体

二次硬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残余奥氏体在回火时产生二次淬火。()

高速钢淬火后的正常组织是隐针马氏体+碳化物+较大量残余奥氏体。()

等温淬火可使钢具有的组织是()。 A、马氏体B、马氏体+残余奥氏体C、回火马氏体D、下贝氏体

渗碳钢二次硬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残余奥氏体在回火时产生()。

为了保证获得要求的工作特性,一般高速钢最终要进行()。A、退火B、淬火C、淬火和一次回火D、一次淬火和三次回火

为了充分消除高速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通常要进行三次回火,其回火温度是()。A、350℃~400℃B、450℃~500℃C、550℃~570℃D、580℃~620℃

高速钢在回火中,高度弥散的碳化物从马氏体中析出,产生()和残余奥氏体转成马氏体的二次淬火,产生了二次硬化效应。A、弥散硬化B、淬火硬化C、固溶强化D、加工硬化

()二次硬化是指铁碳合金在一次或多次回火后提高硬度的现象,这种硬化现象是由于特殊碳化物的离位析出和(或)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所致。这种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A、碳钢B、铸铁C、不锈钢D、高速钢

简述淬火高速钢W18Cr4V在550~570℃回火后发生二次硬化的原因。

等温淬火可使钢具有()。 A、马氏体组织B、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C、回火马氏体组织D、下贝氏体组织

高速钢淬火后进行多次回火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入基体B、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充分析出C、使马氏体分解,提高其韧性D、消除应力,减少工件变形

T10加热到Ac1以上30℃,保温后水冷得到的组织是()。A、马氏体+残余奥氏体B、马氏体+二次渗碳体C、马氏体+二次渗碳体+屈氏体D、马氏体+二次渗碳体+残余奥氏体

高速钢锭经锻造退火后的组织为(),淬火后的组织为隐针马氏体、粒状碳化物及20%-25%的残余奥氏体,淬火后再经多次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较多的粒状碳化物及少量残余奥氏体。

合金元素对淬火钢回火过程的组织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产生二次硬化、影响回火脆性B、降低钢的回火稳定性、产生二次硬化、影响回火脆性C、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消除二次硬化、影响回火脆性D、降低钢的回火稳定性、消除二次硬化、提高回火脆性

单选题高速钢在550~570℃下进行三次回火,回火后的组织为()A回火马氏体+细粒碳化物+少量的残余奥氏体B回火马氏体+细粒碳化物C回火马氏体+少量的残余奥氏体D回火马氏体

单选题高速钢一般多采用油淬和分级淬火,淬火组织为()A马氏体+大量残余奥氏体B马氏体+粒状碳化物+大量残余奥氏体C马氏体D马氏体+粒状碳化物

单选题热处理后的合金渗碳钢零件表面渗碳层组织为()A回火马氏体B回火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C回火马氏体+合金碳化物D回火马氏体+合金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

单选题高速钢淬火后进行多次回火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入基体B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先后析出C使马氏体分解,提高其韧性D消除应力,减少工件变形

单选题T10加热到Ac1以上30℃,保温后水冷得到的组织是()。A马氏体+残余奥氏体B马氏体+二次渗碳体C马氏体+二次渗碳体+屈氏体D马氏体+二次渗碳体+残余奥氏体

单选题等温淬火可使钢具有的组织是()A马氏体B马氏体+残余奥氏体C回火马氏体D下贝氏体

填空题高速钢锭经锻造退火后的组织为(),淬火后的组织为隐针马氏体、粒状碳化物及20%-25%的残余奥氏体,淬火后再经多次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较多的粒状碳化物及少量残余奥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