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二次雷达显示器上显示的C模式高度确定航空器飞行高度,正确的是()。A、航空器到达某一指定高度,只要经过一次更新的C模式高度显示均在该高度上下90米范围内,即可视为已到达指定高度B、航空器的C模式高度显示在的原高度上改变90英尺以上时,则可认为已离开该高度C、航空器下降、上升穿越某一高度时,只要其C模式高度显示穿越此高度上下90米时,则可认为已穿越该高度D、航空器的C模式高度显示在某一高度上下各90米范围内时,则可认为保持在该高度上飞行

利用二次雷达显示器上显示的C模式高度确定航空器飞行高度,正确的是()。

  • A、航空器到达某一指定高度,只要经过一次更新的C模式高度显示均在该高度上下90米范围内,即可视为已到达指定高度
  • B、航空器的C模式高度显示在的原高度上改变90英尺以上时,则可认为已离开该高度
  • C、航空器下降、上升穿越某一高度时,只要其C模式高度显示穿越此高度上下90米时,则可认为已穿越该高度
  • D、航空器的C模式高度显示在某一高度上下各90米范围内时,则可认为保持在该高度上飞行

相关考题:

穿越航路和航线的飞行,应当明确( ),穿越时还应当保证与航路和航线飞行的航空器有规定的飞行间隔。A.穿越的地段、高度、时间;B.穿越的地段、方法、高度和时间;C.穿越的地段、进出点、高度和时间;

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起飞后,在未规定过渡高度或者过渡高的机场,航空器应当:()。A.上升到距该机场道面600米高度时,应当将航空器上气压高度表的标准海平面气压值调整到固定指标,然后再继续上升到规定的飞行高度层B.上升到距该机场道面900米高度时,应当将航空器上气压高度表的标准海平面气压值调整到固定指标,然后再继续上升到规定的飞行高度层C.上升到距该机场道面1200米高度时,应当将航空器上气压高度表的标准海平面气压值调整到固定指标,然后再继续上升到规定的飞行高度层

D类空域内,仪表飞行航空器离场放行不同速度的航空器,航迹相同,慢速航空器在前,快速航空器在后时:如在较高的高度上飞行,应当保证快速航空器穿越前方航空器的高度层时有()分钟以上的间隔。A、2B、3C、5D、10

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时,因航空器故障、积冰、绕飞雷雨区等原因,需要改变飞行高度层,飞行管制部门允许航空器改变飞行高度时,必须明确改变的高度层以及()。A、改变高度层的地段和速度;B、改变高度层的速度和时间;C、改变高度层的地段和时间。

顺向飞行,改变高度的航空器穿越另一航空器高度层时,被穿越的航空器飞越导航设备后20分钟内、改变高度的航空器在其前后()分钟穿越。A、5B、10C、15D、20

实施雷达引导的航空器应在规定的()以上飞行。A、巡航高度B、最低扇区引导高度C、速度D、移交高度

航空器通过某机场上空,机载TCAS出现告警信息,管制员通过证实,确信没有冲突航空器存在,不可能出现的是()。A、停在该机场的航空器应答机没有关闭,并且设定高度与该航空器相近B、该航空器误告警C、在该航空器周围存在没有装备C模式的航空器D、周围其他航空器C模式的高度信息显示错误

对航空器提供雷达管制间隔的前提是()。A、该航空器失去识别B、没有目标符号显示,只有全标牌的高度显示C、在雷达覆盖范围内,并且已被识别确认D、模式C高度信息不是在允许的误差值内或高度读数无法确认

在空管雷达飞行动态数据显示器上显示的一组字符信息,其内容包括()等。A、当前高度、放行飞行高度、速度、航迹、航空器类型、目的地机场B、当前高度、航空器识别标志、真空速、应飞航向、风向风速、目的地机场C、SSR代码、航空器识别标志、速度、应飞航向、偏流、航空器注册号D、当前高度、放行飞行高度、表速、航空器类型、偏流、航空器注册号

在C、D类空域内,逆向仪表飞行航空器之间必须保持规定的高度差,只有证实航空器已()后,方可准许相互占用或穿越高度层。A、彼此联络B、彼此看到C、彼此飞越D、彼此听到

穿越航路和航线的飞行,应当明确(),穿越时还应当保证与航路和航线飞行的航空器有规定的飞行间隔。A、穿越的地段、高度、时间;B、穿越的地段、方法、高度和时间;C、穿越的地段、进出点、高度和时间。

程序管制放行不同速度的航空器,航迹相同,快速航空器起飞并在较高高度上飞行,保证其穿越前方航空器的高度层的时间间隔是().A、5分钟B、3分钟C、10分钟

航路、航线飞行或转场飞行的航空器起飞后在未规定过渡高度或过渡高度层的机场,航空器应当:()A、上升到距该机场道面600米高度时,应当将航空器上的气压高度表调至标准海平面,调整固定指标,然后继续上升到规定的高度层;B、上升到距该机场道面900米高度时,应当将航空器上的气压高度表调至标准海平面,调整固定指标,然后继续上升到规定的高度层;C、上升到距该机场道面1200米高度时,应当将航空器上的气压高度表调至标准海平面,调整固定指标,然后继续上升到规定的高度层。

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时,因航空器故障、积冰、绕飞雷雨区等原因需要改变飞行高度层,飞行管制部门允许航空器改变飞行高度层时,必须明确改变的高度层以及().A、改变高度层的地段和速度B、改变高度层的速度和时间C、改变高度层的地段和时间

相对飞行的两架航空器,雷达管制员在显示器上看到两个雷达目标重叠时,()指挥航空器相互穿越高度层。A、不可以B、可以C、不一定D、视情况而定

当航空器在到达某一高度层暂时保持时,雷达管制员应当在飞行进程单中该高度层下划()表示。A、两横线B、一虚线C、一三角符号D、一横线

在()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航空器高度已被确认。A、高度显示与航空器驾驶员报告的高度差别小于90米B、地面航空器高度的连续读数变化小于机场标高正负90米C、标牌上的高度与其它管制单位所确认的高度一致D、A、B和C

雷达管制员接受移交后,失去目标或出现不正常的高度读数时,应当对高度显示进行确认。()情况航空器高度不能被确认。A、高度显示与航空器驾驶员报告的高度差别小于90米B、地面航空器高度的连续读数变化小于机场标高正负90米C、标牌上的高度与其他管制单位所确认的高度一致D、雷达显示的高度与航空器驾驶员报告的高度差别大于90米

在雷达信息域中,ACID、ALT、DA、VS各是()表示符号。A、飞行事故、模式C飞行高度、信息、引导速度B、飞行事故、告警、信息、垂直速度C、航空器识别标志、告警、目的地机场、引导速度D、航空器识别标志、模式C飞行高度、目的地机场、垂直速度

雷达管制员在与航空器建立通信联络时,在()情况下应当要求航空器驾驶员证实高度。A、航空器从相邻管制室移交过来B、管制员为正常上升和下降的航空器指定了一个新的高度C、航空器驾驶员报告了高度D、航空器高度已经被确认,雷达数据表明航空器在指定的高度上飞行

航空器到达某一指定高度,只要经过()次更新的C模式高度显示均在该高度上下90米范围内,即可视为已到达指定高度。A、1B、2C、3D、4

顺向飞行,改变高度的航空器穿越另一航空器高度层时,被穿越的航空器飞越导航设备后20至30分钟内,改变高度的航空器在其前后()分钟穿越。A、5B、10C、15D、20

逆向飞行,改变高度的航空器,在与被穿越的航空器预计相遇点前()分钟,上升或下降至被穿越航空器的上或下一个高度层。A、5B、10C、15D、20

进场航空器在下降穿越机场的过渡高度层,或者在过渡高度层以下进入修正海平面气压适用区域侧向边界时,飞行员应将高度表气压刻度调到本场的()值,其后航空器的垂直位置用高度表示。A、QFEB、QNHC、QNED、QEN

航空器的模式C高度显示在预定方向的原高度上改变多少米以上时,则可以认为已离开该高度:().A、50B、90C、200D、300

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时,因航空器故障、积冰、绕飞雷雨区等原因需要改变飞行高度层,飞行管制部门允许航空器改变飞行高度层时,必须明确改变的高度层以及()A、改变高度层的地段和速度B、改变高度层的速度和时间C、改变高度层的地段和时间D、改变高度层的进入点和时间

穿越航路和航线的飞行,应当明确(),穿越时还应当保证与航路和航线飞行的航空器有规定的飞行间隔。A、穿越的地段、高度和时间B、穿越的地段、方法﹑高度和时间C、穿越的地段、进出点﹑高度和时间D、穿越的地段、高度和进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