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应满足()。A、隧底工程完成后一般围岩1个月B、隧底工程完成后软弱围岩2个月C、观测周期为1次/周D、观测周期为2次/周

高铁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应满足()。

  • A、隧底工程完成后一般围岩1个月
  • B、隧底工程完成后软弱围岩2个月
  • C、观测周期为1次/周
  • D、观测周期为2次/周

相关考题:

根据《土建设施检修策略》,设备基础沉降异常时应缩短沉降观测周期,必要时加固基础。

地基基础沉降速度加快应采取的策略是重新制定监测方案,缩短沉降观测周期。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应以( )沉降为主。A.拱顶B.边墙C.仰拱D.地面

建筑物基础沉降观测点应埋在()上。

不属于变形观测的是()。A、隧道拱顶沉降观测B、隧道围岩收敛观测C、软基沉降观测D、水准测量

建筑基础挠度观测不可与建筑沉降观测同时进行。

软土地基处理、高边坡、滑坡处治、桥梁、隧道等施工过程的沉降、位移、变形观测资料应如何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变形观测只有基础沉降与倾斜观测。

高铁桥涵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时,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沉降控制措施A、10%B、15%C、20%D、30%

高铁涵洞变形观测由涵洞自身及()沉降观测两部分组成A、涵顶填土B、涵顶C、涵底D、涵底填土

建筑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A、沉降量B、沉降坐标C、沉降速度D、沉降差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设置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水准点座设置在沉降变形区以外,距沉降观测点(),观测方便,且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A、不应小于100mB、不应小于150mC、不应大于100mD、不应大于150m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设置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水准点座设置在沉降变形区以外,距沉降观测点(),观测方便,且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A、不应小于100m;B、不应小于150m;C、不应大于100m;D、不应大于150m。

通过沉降观测可分析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差是否过大、沉降后是否满足高程要求。

首次观测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沉降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高,应同期观测不少于两次,取平均值作为()。A、终值B、初始值C、中间值D、降值

土建单位将基础交给安装单位时,其交接文件中应包含基础沉降观测记录。

构支架基础沉降异常,应()A、缩短沉降观测周期B、缩短沉降观测周期,必要时加固基础C、必要时加固基础D、进行整体更换

设备基础沉降异常,应()A、缩短沉降观测周期,必要时加固基础B、增加沉降观测周期,必要时加固基础C、回填或进行地基加固D、基础加固修补

设备基础沉降异常,应()A、缩短沉降观测周期B、增加沉降观测周期C、必要时加固基础D、必要时回填

沉降观测点和控制点应满足()。A、外观完好B、应编号C、观测点标志清晰D、应建立台账

单选题首次观测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沉降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高,应同期观测不少于两次,取平均值作为()。A终值B初始值C中间值D降值

单选题下列关于建筑沉降观测说法错误的是()。A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直至回填土完工。B普通建筑施工阶段沉降观测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C工业建筑施工阶段沉降观测可按回填基础、柱子顶板施工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阶段分别观测。D当最后5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以认为建筑沉降已进入稳定阶段。

单选题高铁涵洞变形观测由涵洞自身及()沉降观测两部分组成A涵顶填土B涵顶C涵底D涵底填土

单选题高铁桥涵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时,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沉降控制措施A10%B15%C20%D30%

填空题建筑物基础沉降观测点应埋在()上。

单选题隧道二次衬砌沉降缝两侧不均匀沉降观测、洞口段与洞口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频率应()d进行一次A7B15C21D24

多选题高铁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应满足()。A隧底工程完成后一般围岩1个月B隧底工程完成后软弱围岩2个月C观测周期为1次/周D观测周期为2次/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