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冷却水以500㎏/h的速度流经冷却器,冷却水来水温度为20℃,吸收热为125.4×103KJ/h,求冷却水回水温度为多少?(已知冷却水比热为4.18kJ/㎏•℃)

已知冷却水以500㎏/h的速度流经冷却器,冷却水来水温度为20℃,吸收热为125.4×103KJ/h,求冷却水回水温度为多少?(已知冷却水比热为4.18kJ/㎏•℃)


相关考题:

冷却水的回水中,有大量气泡说明()A、水套或冷却器有内漏现象B、排气温度升高C、冷却水温度过高

已知冷却水从500kg/h的速度流经一台冷却器温度从20℃上升到75℃,问冷却水每小时吸收了多少热量?(已知冷却水的比热为4.18kJ/(kg.℃))

抽负器冷却器冷却水为()。A、循环冷却水B、锅炉给水C、脱盐水D、冷凝液

中间冷却器EA058的冷却水设计32→46℃,实际空气进口170℃,出口40℃,若按算术平均计算平均温差,且温度差校正系数取0.5,已知换热器换热面积为2800平方米,总传热系数为60kcal/m2.h.℃,求冷却水所带走的热量为多少kj/h?

混合脱水所用冷却水为(),而混合脱水之前的氯化氢冷却器所用冷却水为()

计算题:有一冷却器,其中冷却水进水温度为290K,出口温度为300K,设冷却水走管外,试问每小时冷却水的耗量?

在某冷凝器内,以300K的冷却水来冷凝某精馏塔内上升的有机物的饱和蒸气,已知有机物蒸气的温度为348K,冷却水的出口温度为313K,则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差为()K。A、41B、50C、30D、35

某精馏塔塔顶抽出EG进口温度158℃,出口温度42℃抽出量为500kg/h,冷却水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34℃,求冷却水流量。(EG比热2.43kJ/kg℃,水比热4.18kJ/kg℃)

有一冷却器,以冷却水作为冷剂来冷却物料温度,现选择冷却水流量为操纵变量,物料出口温度为被控变量,若从被冷却物料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对后续生产不利角度来考虑,则()

已知某冷却器进出口冷却水温度差4℃、流量300吨/h,如果将冷却水温差提高到6℃,请计算冷却水流量减少到多少?(冷却水的比热容按1kCOl/kg.℃)

冷却器中冷却水出口温度为()时,最有利于生产。

判断重排冷却器内漏的方法有()。A、冷却水高电导差报警B、取样观察进出冷却器冷却水C、从重排温度判断D、从循泵进出口温差判断

已知通过冷却器的油品放热量为23018.4J/s,冷却水的初温为303K,出口温度不超过308K,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18kJ/(kg·K),求冷却水用量。

巡检时注意观察级间冷却器气体冷后温度及冷却水的冷后温度,主要为了保证冷却水不要超温

计算题:冷却水从换热器中换热后,水温从20℃上升至40℃,冷却水流量为500kg/h,问冷却水吸收多少热量?[水比热容C=1×103J/(kg·K)]

为了调节冷却强度,节温器可改变流经散热器的()。A、冷却水的流量B、冷却水的压力C、冷却水的流向D、冷却水的温度

节温器通过改变流经散热器的()来调节发动机的冷却强度。A、冷却水的流量B、冷却水的流速C、冷却水的流向D、冷却水的温度

发电机密封油系统的密封油流量为()L/min,密封油/氢气差压为()kPa,密封油冷却器冷却水出、入口差压为()kPa,冷却水流量为()t/h,冷却器出口油温为()℃。

填空题有一冷却器,以冷却水作为冷剂来冷却物料温度,现选择冷却水流量为操纵变量,物料出口温度为被控变量,若从被冷却物料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对后续生产不利角度来考虑,则()

单选题为了调节冷却强度,节温器可改变流经散热器的()。A冷却水的流量B冷却水的压力C冷却水的流向D冷却水的温度

单选题冷却水的回水中,有大量气泡说明()A水套或冷却器有内漏现象B排气温度升高C冷却水温度过高

单选题空气冷却器污垢后()。A冷却水进出,温差降低B冷却水进出,压差降低C空气温度降低D冷却水进出9温差升高

问答题已知冷却水从500kg/h的速度流经一台冷却器温度从20℃上升到75℃,问冷却水每小时吸收了多少热量?(已知冷却水的比热为4.18kJ/(kg.℃))

单选题节温器通过改变流经散热器的()来调节发动机的冷却强度。A冷却水的流量B冷却水的流速C冷却水的流向D冷却水的温度

判断题在冷却器中降低冷却水的温度或增大冷却水的用量均可使传热推动力增大。A对B错

问答题中间冷却器EA058的冷却水设计32→46℃,实际空气进口170℃,出口40℃,若按算术平均计算平均温差,且温度差校正系数取0.5,已知换热器换热面积为2800平方米,总传热系数为60kcal/m2.h.℃,求冷却水所带走的热量为多少kj/h?

问答题已知冷却水以500㎏/h的速度流经冷却器,冷却水来水温度为20℃,吸收热为125.4×103KJ/h,求冷却水回水温度为多少?(已知冷却水比热为4.18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