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向200mL0.1mol/L Na2SO4溶液中加入100mL0.25mol/L的Ba(OH)2溶液后,还需加入多少盐酸才能恰好完全中和( ).A10mL lmol/L盐酸B5mL lmol/L盐酸C50mL lmol/L盐酸D25mL 0.5mol/L盐酸
单选题
向200mL0.1mol/L Na2SO4溶液中加入100mL0.25mol/L的Ba(OH)2溶液后,还需加入多少盐酸才能恰好完全中和( ).
A
10mL lmol/L盐酸
B
5mL lmol/L盐酸
C
50mL lmol/L盐酸
D
25mL 0.5mol/L盐酸
参考解析
解析:
Ba(OH)2溶液加入后对氢氧根离子没有消耗,所以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为0.05mol,所以需要0.05mol的氢离子来中和.
Ba(OH)2溶液加入后对氢氧根离子没有消耗,所以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为0.05mol,所以需要0.05mol的氢离子来中和.
相关考题:
向浓度为0.15mol·L-1Pb2+和浓度为0.20mol·L-1Ag+溶液中,缓慢的加入固体Na2SO4(设体积不变),则溶液中( )。A.先沉淀的是PbSO4B.先沉淀的是Ag2SO4C.二者同时沉淀D.溶液中无沉淀
室温下,下列溶液中的c(OH-)最小的是(??)A.pH=0的溶液B.0.05 mol·L-1H2SO4溶液C.0.5 mol·L-1?HCl溶液D.0.05mol·L-1Ba(OH)2溶液
杯中原有浓度为l8%的盐水溶液l00ml,重复以下操作2次,加入l00ml水,充分配{后,倒出l00ml溶液,问杯中盐水溶液的浓度变成了多少?( )A.9%B.7.5%C.4.5%D.3.6%
在0.1 mol/L的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对该平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加入水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加入0.1 mol/L的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C.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下列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常温下,将铁片置于浓硝酸中:Fe+6HNO3=Fe(NO3)3+3NO2↑+3H2OB、向氯化铵的稀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NH4++OH-=NH3↑+H2OC、向(NH4)2SO4溶液中加入适量Ba(OH)2:Ba2++SO42-=BaSO4↓D、向浓硝酸中加入铜片:Cu+4H++2NO3-=Cu2++2NO2↑+2H2O
0.1mol/L K2CO3溶液中,由于CO32- 的水解,使得c(CO32- )0.1mol/L。如果要使c(CO32- )更接近于0.1mol/L,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少量盐酸B、加入适量水C、加入适当KOHD、加热
混合溶液A为紫红色。向A中加入浓盐酸并微热得兰色溶液B和气体C。A中加入NaOH溶液则得棕黑色沉淀D和绿色溶液E。向A中通入过量SO2则溶液最后变为粉红色溶液F,向F加入过量氨水得白色沉淀G和棕黄色溶液H。G在空气中缓慢转变为棕黑色沉淀。将D与G混合后加入硫酸又得溶液A。给出A~H所代表的主要化合物或离子。
欲使CaCO3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增大,可以采用的办法是()A、加入1.0mol·L-1Na2CO3B、加入2.0mol·L-1NaOHC、加入0.10mol·L-1CaCl2D、降低溶液的pH
今有0.4000mol/L的盐酸1L,欲将其配制成浓度为0.5000mol/L的溶液,需要加入浓度1.0000mol/L的HCl溶液多少毫升()A、200.0mlB、400.0mlC、100.0mlD、300.0ml
于0.1升0.10 mol.L-1的HAc溶液中加入0.01mol固体NaAc(假设体积不变)则溶液中的H+离子浓度将会();pH将会(),Ac-离子浓度将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该混合溶液称为()溶液,其H+离子浓度为()mol.L-1,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酸、碱或水后,溶液pH为()。
欲使CaCO3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增大,可以采用的最好方法是()。A、加入1.0mol.L-1Na2CO3B、加入2.0 mol.L-1NaOHC、加入0.10mol.L-1EDTAD、降低溶液的pH值
单选题以下实验能确定某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的是( ).A加入硝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加入硫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加入用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D加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盐酸或硝酸,无反应现象
问答题下列操作对溶液的酸度有何影响? (1)往液NH3中加入Li3N; (2)往KI水溶液中加入HgO; (3)往(NH4)2SO4水溶液中加入CuSO4; (4)往NaOH水溶液中加入Al(OH)3; (5)往H2SO4溶液中加入Na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