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有一个新的家》教学片段:(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生(宁宁):老师,我旁边的阳阳解便了!(众生笑,纷纷离开座位去看)师:宁宁小朋友真好,你告诉老师“阳阳小便解出了”,我要表扬你。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吗?(生疑惑不解)师:小便解在身上是不舒服的,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经历过。宁宁马上告诉老师,就是想帮助阳阳解决这介问题。宁宁,你说是吗?生(宁宁):是的。师:那么,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生(宁宁):我陪他到办公室里换裤子。师:好的,你们快去吧。师:我帮他将凳子擦干净,你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我用抹布把阳阳的凳子擦干净。这时宁宁和阳阳回教室)师:你们想怎样帮助阳阳呢?快告诉他吧。生甲:阳阳,下课时你要先去解小便。生乙:阳阳,你小便熬不住了,应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让你去厕所的。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我们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来,我们一起念念诗园中的小诗——我有一个新的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问答题
《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有一个新的家》教学片段:(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生(宁宁):老师,我旁边的阳阳解便了!(众生笑,纷纷离开座位去看)师:宁宁小朋友真好,你告诉老师“阳阳小便解出了”,我要表扬你。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吗?(生疑惑不解)师:小便解在身上是不舒服的,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经历过。宁宁马上告诉老师,就是想帮助阳阳解决这介问题。宁宁,你说是吗?生(宁宁):是的。师:那么,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生(宁宁):我陪他到办公室里换裤子。师:好的,你们快去吧。师:我帮他将凳子擦干净,你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我用抹布把阳阳的凳子擦干净。这时宁宁和阳阳回教室)师:你们想怎样帮助阳阳呢?快告诉他吧。生甲:阳阳,下课时你要先去解小便。生乙:阳阳,你小便熬不住了,应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让你去厕所的。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我们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来,我们一起念念诗园中的小诗——我有一个新的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案例一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案例二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请根据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求:方法得当,措施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500字。
案例一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案例二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请分析案例二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未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因。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案例一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案例二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根据案例一的教学片段,请从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案例: 在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地球的质量时,赵老师的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也知道引力常量G的数值。那么我们就利用引力公式推导地球的质量。 老师对学生的这个方法,没有表扬,没有引导,也没有指出不足之处。而是说,用刚学过的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别乱想了。 学生们正思考之际,老师匆忙地给出了正确答案。比如,利用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算出地球的质量。 学生2:老师,我想到了这个方法,但就是不知道哪个变量容易测量。 教师:回去仔细复习教材。把公式多推导几遍,就熟悉了……问题: (1)此教学片段,教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重新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教研组长:写作教学往往依附于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写作教学效率不高。下周要给高一新生上写作课,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自由畅谈。师1:上次组里安排我调查新生的写作困惑,我先汇报下:多数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凑字数,压力大;不喜欢老师的命题形式,感觉有点远离生活。师2:既然这样,我觉得第一次写作课就可以把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师3:我觉得引导学生阅读也很重要,没有输入哪有输出。 师4: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写作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指导层面,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写作的源泉、写作的价值,理解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思考人生的精神生活方式。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读写结合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B.学生的写作困惑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依据C.社会生活和日常阅读都是学生写作内容的来源D.教师认为应当引导学生将写作融入个人的生活
教学片段:在上《孝敬父母》一课之前,教师预先布置了“我为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第二天,同学们纷纷上台交流。)生1.“我闻到了妈妈的脚臭,但是我不觉得臭,因为她都是为了我。”生2.“我才知道。妈妈以前为我洗脚、洗澡的时候是多么辛苦呀!”生3.“洗完脚我还帮妈妈喷香水,喷完后好香好香,感觉非常好!”生4.“妈妈的脚已经脱皮,变得十分粗糙。这双脚陪着妈妈走过无数的路。”生5.“我给爸爸洗脚的时候,爸爸一边喝着茶,说要慢慢地洗,享受享受。”(教师不作声,学生继续交流。)生6.“我要给妈妈洗的时候,妈妈说已经洗过了。我说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洗的。后来我给妈妈洗的时候,发现妈妈是骗我的,不让我给她洗。”生7.“爸爸很好奇,先问我,为什么要给他洗脚?我说这是作业。洗好了爸爸还给了我元钱。”(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不作声,学生继续交流。)问题:请你从“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角度对上述教学片段作简要的点评。
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意外生成,教师如何正确应对,如何让这些生成为我们高效的课堂教学服务,如何把自己课前的预设和课堂上的生成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是教师时刻面临的问题。在一次听课中有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在介绍完中位线的概念后.布置了一个操作探究活动。师:大家把手中的三角形纸片沿其一条中位线剪开,并用剪得的纸片拼出一个四边形,由这个活动你可以得到哪些和中位线有关的结论?学生正准备动手操作,一名学生举起了手。生:我不剪彩纸也知道结论。师:你知道什么结论?生: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教师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么个“程咬金”。脸冷了下来:“你怎么知道的?”生:我昨天预习了,书上这么说的。师:就你聪明,坐下!后面的教学是在沉闷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操作完成后再也不敢举手发言了。问题:(1)结合上面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简要做出评析;(10分)(2)结合你的教学经历,说明如何处理好课堂上的意外生成。(10分)
有一天,我请学生读课文,只有四名学生举手,我说:“杨萌你读。”她大大方方读起来,等坐下,我说:“还有谁愿意读?”一个举于的都没有了,是什么原因呢?课后,我就这一问题与学生聊起来。一位学生说:“老师,您每堂课总是先提问杨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没有她答得好,就不想回答了。”我恍然大悟,是啊,让杨萌先回答已经成了习惯。她的语文功底好,回答问题准确严密,简介利落。下午,我组织了一次“为老师出主意”的班会。大家畅所欲言,我详细记录大家的想法获了好多方法,我还请大家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发郎仹形式维续提建议。以后的课堂互动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话不流畅,我会引导他组织语言;有的学生不站起来回答,我就让他作者说:有的学生内向、声音小,我就到他身边听清楚后复述给大家...后来我又尝试让学生参与组织教学,共同探索出了“辩论教学”“说书教学”“戏剧教学”等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形式.慢慢第,我的課堂再也不是一堂死水了.问题:结合材料,从学生观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
我在回顾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时,发现其实每个学生在初学英语时都有着极强大的好奇心和极高的热情。记得有一个学生有口吃的毛病,说的都是口吃英语。一次,他竞然流畅地从1数到10。我忍不住亲了他一下,奇迹出现了,他的进步突飞猛进,在期末还被评为英语课的优秀学员。 还有一次,当我教完一个单词之后,让学生进行重复。轮到一个学生时,她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我让她大点声说,她始终做不到。恍惚看到儿时的我,因在老师公开课上发言的声音小,课后被老师严厉训斥,之后在任何课上我都不敢发言了。想到这里,我心想绝不能让我的学生因此产生心理障碍。于是我制止了学生的起哄,告诉学生:“这名女生是想考一考大家的听力,谁能重复 ”当学生踊跃发言时,我对女生耳语:“勇敢点,大点声,你能行!”她感激地看着我,当班内静下来时,女生好听的声音终于响起来了,我带头鼓掌,掌声里女生骄傲地坐下了。我的心踏实了,她一定不会成为儿时的我。 问题: 请从教育理念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老师的行为。
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者小莉引导学生学习辨别各种“扭曲思想”为此,设计了一个讨论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其中一个学生说:“我连英语也学不好.我将来就是个没用的人。”该生这种“扭曲思想”表现出“( )”非理性认知的特点。A: 非黑即白B: 灰色眼镜C: 以偏概全D: 透视心意
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校社会工作小莉引导学生学习辨别各种“扭曲思想”,为此,设计了一个讨论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其中一个学生说:“我连英语也学不好,我将来就是一个没用的人。”该生这种“扭曲思想”表现出( )非理性认知的特点。A.非黑即白B.灰色眼镜C.以偏概全D.透视心意
刘老师在讲述宋代历史时说道:“我是北宋开封的一个富商,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生意越做越红。我在开封开了一家很大的瓷器铺子,后来又开了绸缎铺子、炼铁铺……”刘老师采取了( )。A.倒叙式教学方法B.对话式教学方法C.情景式教学方法D.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琴哭得更伤心了,她挣脱了母亲的手,好像在跟谁挣扎似的,她悲声地喃喃说:‚我不走那条路。我?要做一个人,一个跟男人一样的人。……我不走那条路,我要走新的路,我要走新的路。其中“那条路”指什么路?“新的路”又是指什么路?
阅读《我与地坛》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片段一教师教授《我与地坛》时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曾荣获第十一届日本国际舞蹈大赛最优秀奖的舞蹈--《生命之翼》,这支舞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五位成员共同演绎,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谱写出挑战命运的赞歌--不论飞到哪儿,飞翔就是目标。(播放视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一位身有残疾的人,一位用轮椅承载了生命之躯的残疾人。”片段二通过解读前两部分,阅读思考:①“我”在地坛思考了哪些问题?②“我”的心路历程与地坛景物有何关联?生:“我”思考关于死的事,也思考了为何出生的问题,之后剩下就是怎样活的问题。师:三个问题,都是关于生命的思考。类似的问题我们可能想过也可能没想过,但我们不可能像史铁生那样想,那样直接、残酷、刻骨铭心。师:我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在一个黄昏,夕阳给天空染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我轻轻地翻动书页,看到感触颇深处,总止不住掉眼泪。你们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吗?为什么他会思考这些问题呢?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A、运用充满情感的声像,叩击学生心灵,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B、导入与作者有关,蕴涵知识性,启迪学生智慧并促进学生探求新知C、升华式的提问,点燃学生探究激情、加深理解、促进深化D、教师谈自己读后初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单选题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以上教学片段。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
问答题材料:我在回顾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时,发现其实每个学生在初学英语时都有着极强大的好奇心和极高的热情。记得有一个学生有口吃的毛病,说的都是口吃英语。可是有一次,他竟然流畅地从1数到10。我忍不住亲了他一下,奇迹出现了,他的进步突飞猛进,在期末还被评为英语课的优秀学员。还有一次,当我教完一个单词之后,让学生进行重复练习。轮到一个学生时她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我让她大声点说,她始终做不到。恍惚看到儿时的我,因在老师公开课上发言的声音小,课后被老师严厉训斥,之后在任何课上我都不敢发言了。想到这里,我心想绝不能让我的学生因此产生心理障碍。于是我制止了学生的起哄,告诉学生:“这名女生是想考一考大家的听力,谁能重复?”当学生踊跃发言时我对女生耳语:“勇敢点,大点声,你能行!”她感激地看着我,当班内静下来时,女生好听的声音终于响起来了,我带头鼓掌,掌声里女生骄傲地坐下了。我的心踏实了,她一定不会成为儿时的我。问题:请从教育理念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行为。(14分)
问答题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按教材所做的教学片段:①出示挂图。②提问题。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师:你真棒!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此案例。
问答题《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有一个新的家》教学片段:(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生(宁宁):老师,我旁边的阳阳解便了!(众生笑,纷纷离开座位去看)师:宁宁小朋友真好,你告诉老师“阳阳小便解出了”,我要表扬你。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吗?(生疑惑不解)师:小便解在身上是不舒服的,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经历过。宁宁马上告诉老师,就是想帮助阳阳解决这介问题。宁宁,你说是吗?生(宁宁):是的。师:那么,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生(宁宁):我陪他到办公室里换裤子。师:好的,你们快去吧。师:我帮他将凳子擦干净,你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我用抹布把阳阳的凳子擦干净。这时宁宁和阳阳回教室)师:你们想怎样帮助阳阳呢?快告诉他吧。生甲:阳阳,下课时你要先去解小便。生乙:阳阳,你小便熬不住了,应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让你去厕所的。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我们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来,我们一起念念诗园中的小诗——我有一个新的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问答题《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琴哭得更伤心了,她挣脱了母亲的手,好像在跟谁挣扎似的,她悲声地喃喃说:‚我不走那条路。我?要做一个人,一个跟男人一样的人。……我不走那条路,我要走新的路,我要走新的路。其中“那条路”指什么路?“新的路”又是指什么路?
问答题材料:有一天,我请学生读课文,只有四名学生举手,我说:“杨萌你读”。她大大方方地读起来。等她坐下后,我说:“还有谁愿意读?”一个举手的都没有了,是什么原因呢?课后,我专门就这一现象与学生聊起来。一位学生说:“老师,您每堂课提问,总是先叫杨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没有她答的好,就不想回答了。”我焕然大悟,是啊,让杨萌先回答问题已成习惯。他的语文功底好,回答问题准确严密、 简洁利落。下午,我组织了一次“为老师出主意”的班会。大家畅所欲言,我详细记录大家的想法,收获了好多方法。我还请大家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等形式继续给我提建议。在以后的课程互动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话不流畅,我会引导他组织语言;有的学生不敢站起来回答,我就让他先坐着说;有的学生内向,声音小,我就到他身边听清楚之后再复述给大家.....后来,我又尝试让学生参与组织教学,共同探索出了“辩论教学”“说书教学”“戏剧教学”等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形式。慢慢地,我的课堂再也不是死水一潭了。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
问答题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 下面是教师8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段:①出示挂图。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以上教学片段。
问答题根据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片段:在教学时设计了以下三个片段: 片段一:为了引出“birthday”这一话题,我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Teacher: Excuse me, when is your birthday? Student A: On February the eleventh. Teacher: Do you know your father’s/mother’s birthday? Student A: … 片段二:在谈到切蛋糕庆祝生日时,我这样问道: Teacher: Now Helen will cut her birthday cake into pieces. Who do you think should get the first cake?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Helen,有的说Helen’s father。 片段三:在最后布置回家作业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开放性任务,让学生回家以后,调查家里人的生日。 问题: (1)上述教学片段是怎样体现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的? (2)试述上述教学片段体现的新课改教学理念。 (3)简述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问答题材料:下面是一名高中老师的教育笔记。大学刚毕业的我满怀激情,憧憬着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期盼着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可班级里的学生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勤奋、单纯,一些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制力、顽皮……问题多多,让我一时束手无策,犹如一盆盆冷水当头浇下,几乎浇灭了我追逐的教育梦想。彷徨苦闷的我不禁扪心自问:“都是一样的人,凭什么我就教不好书,带不好班?”“不做教育科研,很难找到自己。”优秀班主任秦老师的这句话带领我走出了焦虑的泥潭。从此,我成了名师们的一个“影子”:名师在哪儿,我跟到哪儿;专家在哪儿,我听到哪儿,每一个夜晚我都与书为伴。双休日,我是图书馆的常客,查课例、访实录、练语言、训表情。每周五的科研日,专家讲座、名师引领、尚创论坛,我都抢着去听去学,不知不觉“深陷”其中,浑然不知“今夕是何年”。于是,我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而且懂得了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巨大潜力的。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重在鼓励与帮扶;对于骄傲生,我重在鞭策与引导;对于过失生,我重在信任与关爱;对于屡错生,我重在耐心启发与理解……让每一个学生成长得更快。我在班上开展伙伴课堂,学生乐此不疲,“兵带兵”“兵学兵”“兵帮兵”,大家一同进步。我还建立了伙伴社团,让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于是,我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融洽了。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