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某一输水管线长1100m,管线流量为720m3/h,求该管线的沿程水头损失?(阻力系数A=6.84x10-2,修正系数K=1.03)

问答题
某一输水管线长1100m,管线流量为720m3/h,求该管线的沿程水头损失?(阻力系数A=6.84x10-2,修正系数K=1.03)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由于沿程水流受摩擦阻力做功而损失的能量叫做()。 A、沿程水头损失B、局部水头损失C、能量损失D、流量损失

长350米的钢筋混凝土输水管,直径0.25米,流量0.02m3/s,沿程阻力系数为0.01,该水管的沿程水头损失为()。 A、11.2米B、1.20米C、0.12米D、0.06米

在圆管直径和长度一定的输水管道中,当流体处于层流时,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沿程阻力、阻力系数和沿程水头损失都将发生变化,请问下面哪一种说法正确?( )A.沿程阻力系数减小,沿程水头损失增大B.沿程阴力系数增大,沿程水头损失减小C.沿程阻力系数减小,沿程水头损失减小D.沿程阻力系数不变,沿程水头损失增大

设圆管的直径d=1cm,管长为L=4m,水的流量为Q=10cm3/s,沿程阻力系数为λ=0.0348,沿程水头损失为(  )。 A. 2.01cmB. 2.85cmC. 1.52cmD. 1.15cm

若管道水流处于阻力平方区,当管中流量增大时,沿程水头损失系数λ( )。A.增大B.减小C.不变D.不确定

计算题:有一根长L=15m,直径d=20cmR的水管,试求流量为q=8L/s时的管道沿程阻力损失h(已知管道沿程阻力系数λ=0.023。沿层阻力损失计算公式为h=λLdpc/2)

管线变径处的水头损失称为沿程水头损失。

紊流阻力平方区的沿程水头损失系数仅与边界粗糙程度有关。()

沿程水头损失系数λ的量纲与谢才系数c的量纲相同。()

某一泵系统管道沿程阻力为1.5米水柱,局部阻力损失为沿程阻力的10%,净扬程为25米水柱,求该泵总扬程?

某内径为150mm的给水管长25m,其沿程阻力系数为0.037,输送流量为25L/s,管道中只有一只阀门,已知阀门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为2.06,则该阀们的局部水头损失为()m。A、0.21B、0.42C、2.06

计算沿程水头损失的达西公式,不但适用于层流运动,而且也同样适用于紊流运动,只是()不同而已。A、沿程阻力系数B、局部阻力系数C、相对粗糙度D、雷诺数

管道系统的流量系数反映了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对过流能力的影响。

管道的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之和称为()。A、总扬程B、总阻力C、阻力系数D、总压力

钢筋混凝土输水管直径d=400mm,长度l=50m,沿程阻力系数λ=0.04,沿程水头损失hf=1m,管中流速为()。A、2m/sB、4m/sC、1m/sD、0.5m/s

某一输水管线长1100m,管线流量为720m3/h,求该管线的沿程水头损失?(阻力系数A=6.84x10-2,修正系数K=1.03)

有一输水管线长1200m,其管内的流量为O.2m3/s,求该管线的沿程水头损失?(阻力系数A=6.84x10-2,修正系数K=1.03)

有一输水管线长1500m,其管内流量为0.15m3/h,求该管线的沿程水头损失?(阻力系数A=6.84x10-2,修正系数K=1.03)

单选题钢筋混凝土输水管直径d=400mm,长度l=50m,沿程阻力系数λ=0.04,沿程水头损失hf=1m,管中流速为()。A2m/sB4m/sC1m/sD0.5m/s

单选题长350米的钢筋混凝土输水管,直径0.25米,流量0.02m3/s,沿程阻力系数为0.01,该水管的沿程水头损失为()A0.06米B0.12米C1.20米D11.2米

问答题某一泵系统管道沿程阻力为1.5米水柱,局部阻力损失为沿程阻力的10%,净扬程为25米水柱,求该泵总扬程?

判断题管线变径处的水头损失称为沿程水头损失。A对B错

单选题管道的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之和称为()。A总扬程B总阻力C阻力系数D总压力

判断题紊流阻力平方区的沿程水头损失系数仅与边界粗糙程度有关。()A对B错

问答题有一输水管线长1200m,其管内的流量为O.2m3/s,求该管线的沿程水头损失?(阻力系数A=6.84x10-2,修正系数K=1.03)

单选题在圆管直径和长度一定的输水管道中,当流体处于层流时,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沿程阻力、阻力系数和沿程水头损失都将发生变化,请问下面哪一种说法正确?(  )[2005年真题]A沿程阻力系数减小,沿程水头损失增大B沿程阻力系数增大,沿程水头损失减小C沿程阻力系数减小,沿程水头损失减小D沿程阻力系数不变,沿程水头损失增大

问答题有一输水管线长1500m,其管内流量为0.15m3/h,求该管线的沿程水头损失?(阻力系数A=6.84x10-2,修正系数K=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