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陕北曾是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的地方,石鲁的作品《转战陕北》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在陕北的历史画面。关于该作品描述正确的是()A这是一幅工笔画,风格纤细清丽B该画是以山水画形式表现重大主题的作品C借鉴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画面意境空灵清寂D画面构图大气,气势磅礴,前景、背景与人物表现相得益彰

多选题
陕北曾是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的地方,石鲁的作品《转战陕北》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在陕北的历史画面。关于该作品描述正确的是()
A

这是一幅工笔画,风格纤细清丽

B

该画是以山水画形式表现重大主题的作品

C

借鉴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画面意境空灵清寂

D

画面构图大气,气势磅礴,前景、背景与人物表现相得益彰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党中央在陕北生活、战斗的()年,为延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旧址和精神财富。 A.8B.11C.13D.15

下列关于陕西省内地区与气候带的对应,正确的是:A.陕南-暖温带B.关中-暖温带C.陕北大部-中温带D.陕北北部-北亚热带

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陕北、豫南这些区域。A对B错

哪首诗词是毛泽东在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后,行至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写的?

诗词()是毛泽东在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后,行至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写的。A、《七律•长征》

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陕北、豫南这些区域。

陕北公学的第一任校长是()。A、董必武B、毛泽东C、刘少奇D、成仿吾

党中央在陕北生活、战斗的()年,为延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旧址和精神财富。A、8B、11C、13D、15

下面关于电影《黄土地》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造型主体是陕北百姓B、70年代代表作品C、张艺谋摄像D、改编自小说

毛泽东的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的含义是指人民解放军()A、解放南京B、挺进大别山C、转战陕北D、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在解放战争时期,“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军事行动是()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C、攻占锦州D、渡江作战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会师地点是()A、四川懋功B、甘肃会宁C、陕北吴起镇D、陕北直罗镇

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根据毛泽东不要与前来合击之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的指示,兵分三路横跨陇海线,开始千里跃进的壮举。此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挺进大别山B、渡江战役C、淮海战役D、转战陕北

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A、重庆谈判B、国民党进攻原解放区C、共央转战陕北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拥军花鼓》是安波根据()填词的。A、陕北道情B、陕北民歌《骑白马》C、河北民歌《十字调》D、陕北民歌《打黄羊调》

《解放区的天》曲调根据()改编而成。A、陕北道情B、陕北民歌《骑白马》C、河北民歌《十字调》D、陕北民歌《秋收》

下列解放战争的事实,与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诗句有关的是()A、挺进大别山B、转战陕北C、辽沈战役D、渡江作战

《在那遥远的地方》原来是王洛宾在陕北搜集的民歌并进行相应的改编。

关于革命圣地延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B、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C、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D、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判断题陕北歌谣“月牙牙落下是早晨”客观描述了残月的月相。A对B错

单选题《拥军花鼓》是安波根据()填词的。A陕北道情B陕北民歌《骑白马》C河北民歌《十字调》D陕北民歌《打黄羊调》

单选题关于革命圣地延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B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C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D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填空题“好地方来好风光”“是陕北的好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歌唱的是革命旧址()。

单选题下列解放战争的事实,与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诗句有关的是()A挺进大别山B转战陕北C辽沈战役D渡江作战

判断题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陕北、豫南这些区域。A对B错

单选题《解放区的天》曲调根据()改编而成。A陕北道情B陕北民歌《骑白马》C河北民歌《十字调》D陕北民歌《秋收》

单选题“陕西画派”的作品主要表现( )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A西北地区B陕西地区.C关中地区D陕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