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患者男,55岁,因“腹胀、腹部不适3个月”来诊。胃镜:胃体部占位。拟行手术。病理标本大体检查:胃体部一直径约4cm结节状肿物,突出于浆膜面。可能的病理诊断是()。A腺瘤B胃肠道间质瘤(GIST)C脂肪瘤D平滑肌瘤E神经鞘瘤F颗粒细胞瘤G平滑肌肉瘤

多选题
患者男,55岁,因“腹胀、腹部不适3个月”来诊。胃镜:胃体部占位。拟行手术。病理标本大体检查:胃体部一直径约4cm结节状肿物,突出于浆膜面。可能的病理诊断是()。
A

腺瘤

B

胃肠道间质瘤(GIST)

C

脂肪瘤

D

平滑肌瘤

E

神经鞘瘤

F

颗粒细胞瘤

G

平滑肌肉瘤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女性,45岁。腹胀,食欲缺乏2个月就诊。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为胃体部腺癌早期,下列哪项治疗措施应为首选A、手术治疗B、内科保守治疗C、全身化学治疗D、全身放疗E、中医中草药治疗

患者男,55岁,因“腹胀、腹部不适3个月”来诊。胃镜:胃体部占位。拟行手术。病理标本大体检查:胃体部一直径约4cm结节状肿物,突出于浆膜面。该病例的病理诊断为()。(提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S-100(-),Actin(-),Desmin(-)。)A、平滑肌肉瘤B、胃肠道间质瘤(GIST)C、脂肪瘤D、平滑肌瘤E、神经鞘瘤F、颗粒细胞瘤

男性,40岁,因上腹不适,黑便,胃镜检查示胃体部粘膜糜烂出血,病理切片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破坏出血。患者曾因发热、头痛而服解热止痛片,本例最应诊为( )

患者男,68岁。因“腹部饱胀、纳差”来诊。查体:上腹部触及包块。胃镜:胃体部前壁占位,局灶性黏膜溃疡。大体检查:肿瘤5.8cm×6.9cm,切面灰白、灰红色,界限清楚。组织学检查:肿瘤由胖梭形细胞组成,条索状排列,部分呈变性坏死。细胞核分裂象5个/50HPF。对诊断胃肠道间质肿瘤有指导价值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指标有()。A、CD34B、CD56C、CD31D、CD117E、DOG1F、VIM

患者男,16岁,因“运动后上腹部胀痛”来诊。胃镜:胃体部后壁隆起性肿块,3cm×5cm。胃镜超声:肿块累及胃壁肌层。行肿块穿刺组织学检查:病变由较单一的上皮样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片状,细胞间质缺乏胶原,血管丰富扩张。如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CD117(+++),DOG1(++),SMA(+),S100P(-),SYN(-),支持儿童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诊断,应首选的治疗方案是()。A、内镜下切除B、新辅助化学治疗C、靶向药物治疗D、胃大部手术切除E、单用化学治疗

患者男,68岁。因“腹部饱胀、纳差”来诊。查体:上腹部触及包块。胃镜:胃体部前壁占位,局灶性黏膜溃疡。大体检查:肿瘤5.8cm×6.9cm,切面灰白、灰红色,界限清楚。组织学检查:肿瘤由胖梭形细胞组成,条索状排列,部分呈变性坏死。细胞核分裂象5个/50HPF。该患者如果发生肿瘤转移,比较常见的转移部位有()。A、腹主动脉旁淋巴结B、脾C、盆腔D、肝E、肺F、胸腔

患者男,33岁,因“腹胀、腹部不适3个月”来诊。肠镜检查发现回盲部病变而手术。病理标本大体检查:回肠末端一约5cm×4cm不规则溃疡型病变,周围肠黏膜肉眼观察尚正常。最不可能的诊断是()。A、肠结核B、溃疡性结肠炎C、淋巴瘤D、肠腺癌E、胃肠道间质瘤

女性,29岁。中上腹疼痛3个月,间歇黑便10天来诊。无其他不适,胃镜检查见胃窦部5cm×6cm溃疡型肿块,拟诊胃恶性肿瘤住院。体检: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肝脾肋下未及。胸片、腹腔CT及骨髓涂片均无异常发现。随后行胃大部切除术,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恶性淋巴瘤,弥漫性B细胞型。结外淋巴瘤最常累及部位是()A、扁桃体B、胃肠道C、皮肤D、乳房E、甲状腺

患者男,55岁,因“腹胀、腹部不适3个月”来诊。胃镜:胃体部占位。拟行手术。病理标本大体检查:胃体部一直径约4cm结节状肿物,突出于浆膜面。可能的病理诊断是()。A、腺瘤B、胃肠道间质瘤(GIST)C、脂肪瘤D、平滑肌瘤E、神经鞘瘤F、颗粒细胞瘤G、平滑肌肉瘤

患者男,54岁,因“胃部不适6个月”来诊。胃镜:胃体大弯后侧壁见一黏膜皱襞肥大区,呈脑回状,表面颗粒样粗糙不平,面积约30mm×40mm。可能的病变是()。A、慢性肥厚性胃炎B、胃息肉C、旺炽性胃炎D、淋巴瘤E、Crohn病F、胃腺癌G、胃结核

患者男,55岁,因“腹胀、腹部不适3个月”来诊。胃镜:胃体部占位。拟行手术。病理标本大体检查:胃体部一直径约4cm结节状肿物,突出于浆膜面。关于胃部胃肠道间质瘤(GIST),叙述错误的是()。A、在消化管GIST中最常见B、胰腺是最常见远处转移部位C、大约30%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恶性D、可形成溃疡并导致大出血E、多结节腹膜种植是恶性GIST的典型表现F、肿物可位于浆膜下、黏膜下或胃壁内

患者女,65岁,因“腹胀、腰部不适”来诊。CT:左上腹部占位性病变。病变7.5cm×6.8cm,呈结节状。为了明确病变与周围器官的关系,需要的实验室检查有()。A、CTB、MRIC、胃造影术D、腹部B型超声E、肠镜F、肿块针吸细胞学

患者,男,50岁。诉返酸、嗳气,上腹部不适1年。胃镜见胃窦部一直径1cm的溃疡。取活检3小块。该病最多见于哪个部位( )A、胃大弯B、胃体C、胃底D、胃前壁E、胃小弯近胃窦部

患者,男,35岁。因自觉胃部不适,胃镜活检为“腺癌”。做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巨检:胃窦部近小弯侧见一溃疡型肿块,大小2cm×1cm×0.8cm,其余黏膜皱襞完整。胃癌好发于胃的哪个部分( )A、胃底B、胃体C、胃小弯近胃窦部D、贲门部E、胃大弯侧

女性,45岁。腹胀,食欲不振2个月就诊。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为胃体部腺癌早期,下列哪项治疗措施应为首选()A、手术治疗B、放射治疗C、全身化学治疗D、免疫治疗E、中药治疗

女,45岁。因腹胀,食欲不振2个月就诊。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为胃体部腺癌早期。应首选的治疗措施是()A、中药治疗B、免疫治疗C、放射治疗D、手术治疗E、全身化学治疗

男性,48岁,近3个月逐渐出现上膜部不适,进食后饱胀、反酸、暖气,纤维胃镜发现胃窦前壁小弯侧一直径约2.Ocm大小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活检病理回报为中分化腺癌。该病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A、胃窦B、胃底C、胃体D、幽门E、贲门

单选题患者,男,35岁。因自觉胃部不适,胃镜活检为“腺癌”。做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巨检:胃窦部近小弯侧见一溃疡型肿块,大小2cm×1cm×0.8cm,其余黏膜皱襞完整。胃癌好发于胃的哪个部分()A胃底B胃体C胃小弯近胃窦部D贲门部E胃大弯侧

单选题女性,45岁。腹胀,食欲不振2个月就诊。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为胃体部腺癌早期,下列哪项治疗措施应为首选()。A手术治疗B放射治疗C全身化学治疗D免疫治疗E中药治疗

单选题患者男,33岁,因“腹胀、腹部不适3个月”来诊。肠镜检查发现回盲部病变而手术。病理标本大体检查:回肠末端一约5cm×4cm不规则溃疡型病变,周围肠黏膜肉眼观察尚正常。关于肠结核,叙述正确的是()。A大多数肠结核为原发性B80%以上的肠结核发生在近端回肠C结核性溃疡一般呈横行,与肠管垂直D肠结核仅有溃疡型和增殖型2种类型E肠梗阻多见于溃疡型肠结核

单选题患者男,33岁,因“腹胀、腹部不适3个月”来诊。肠镜检查发现回盲部病变而手术。病理标本大体检查:回肠末端一约5cm×4cm不规则溃疡型病变,周围肠黏膜肉眼观察尚正常。最不可能的诊断是()。A肠结核B溃疡性结肠炎C淋巴瘤D肠腺癌E胃肠道间质瘤

单选题患者,男,50岁。诉返酸、嗳气,上腹部不适1年。胃镜见胃窦部一直径1cm的溃疡。取活检3小块。该病最多见于哪个部位( )A胃大弯B胃体C胃底D胃前壁E胃小弯近胃窦部

多选题患者男,68岁。因“腹部饱胀、纳差”来诊。查体:上腹部触及包块。胃镜:胃体部前壁占位,局灶性黏膜溃疡。大体检查:肿瘤5.8cm×6.9cm,切面灰白、灰红色,界限清楚。组织学检查:肿瘤由胖梭形细胞组成,条索状排列,部分呈变性坏死。细胞核分裂象5个/50HPF。对判断本肿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有指导意义的有()。A发生部位为胃BCD117阳性C肿瘤大小D核分裂象数目/50HPFE肿瘤坏死F血管数量

多选题患者男,68岁。因“腹部饱胀、纳差”来诊。查体:上腹部触及包块。胃镜:胃体部前壁占位,局灶性黏膜溃疡。大体检查:肿瘤5.8cm×6.9cm,切面灰白、灰红色,界限清楚。组织学检查:肿瘤由胖梭形细胞组成,条索状排列,部分呈变性坏死。细胞核分裂象5个/50HPF。对诊断胃肠道间质肿瘤有指导价值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指标有()。ACD34BCD56CCD31DCD117EDOG1FVIM

单选题患者男,16岁,因“运动后上腹部胀痛”来诊。胃镜:胃体部后壁隆起性肿块,3cm×5cm。胃镜超声:肿块累及胃壁肌层。行肿块穿刺组织学检查:病变由较单一的上皮样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片状,细胞间质缺乏胶原,血管丰富扩张。如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鉴别诊断,对诊断尤为重要的抗体是()。AS100PBSMACDOG1DSYNECD117

单选题女,45岁。因腹胀,食欲不振2个月就诊。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为胃体部腺癌早期。应首选的治疗措施是()A中药治疗B免疫治疗C放射治疗D手术治疗E全身化学治疗

单选题患者男,55岁,因“腹胀、腹部不适3个月”来诊。胃镜:胃体部占位。拟行手术。病理标本大体检查:胃体部一直径约4cm结节状肿物,突出于浆膜面。关于胃部胃肠道间质瘤(GIST),叙述错误的是()。A在消化管GIST中最常见B胰腺是最常见远处转移部位C大约30%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恶性D可形成溃疡并导致大出血E多结节腹膜种植是恶性GIST的典型表现F肿物可位于浆膜下、黏膜下或胃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