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沉降观测时数据整理如下:本次观测所得高程为2.800m,上次观测所得高程为2.700m。上次累计沉降量为0.150m,则本次累计沉降量为()m。A0.100B0.150C0.250D0.300

单选题
沉降观测时数据整理如下:本次观测所得高程为2.800m,上次观测所得高程为2.700m。上次累计沉降量为0.150m,则本次累计沉降量为()m。
A

0.100

B

0.150

C

0.250

D

0.300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根据多个探堤身沉降观测就是对固定观测点定期进行水准高程测量,可计算同一观测点的阶段沉降量和累积沉降量,可计算不同观测点之间的沉降差。()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累计沉降量=本次沉降量+( )观测所得沉降量 A.前次B.以前全部C.本次D.上次

由()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值可计算自上次观测到本次观测期间的阶段沉降量。A.同一断面B.同一平面C.同一观测点D.同一直线

由同一观测点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值可计算自上次观测到本次观测期间的()。A.倾斜位移量B.阶段沉降量C.角度变化量D.水平位移量

由同一观测点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值可计算自开始观测到本次观测以来的()。A.累积沉降量B.累积高程C.累积水平位移量D.总高度

累计沉降量=本次沉降量+()观测所得沉降量。A、前次B、以前全部C、本次D、上次

路基填筑至设计标高,应在路肩设观测桩,应与边桩和沉降分开进行观测,通过测量路肩观测桩的高程变化,确定路基面的沉降量。

堤防沉降量平面分布图,可反映()。A、某观测点的沉降过程B、各观测点的沉降过程C、各点的设计高程D、堤防沉降的全面情况E、各观测点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差

由()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值可计算自上次观测到本次观测期间的阶段沉降量。A、同一断面B、同一平面C、同一观测点D、同一直线

之前最近一次观测高程-()=近期阶段沉降量。A、水准点高程B、初始高度C、设计高程D、本次测量高程

()就是测定观测点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值,以前后高程的变化计算沉降量。A、沉降观测B、水平位移观测C、变形观测D、裂缝观测

根据()绘制堤防纵向沉降量分布图。A、以累计沉降量为纵坐标B、以堤线长度为横坐标C、水准点高程D、位于同一纵断面上的观测点位置桩号E、观测点累计沉降量

路基填筑至()后,应按设计在路肩设观测桩,与边桩和沉降同步进行观测,通过测量路肩观测桩的高程变化,确定路基面的沉降量。

沉降观测时数据整理如下:本次观测所得高程为2.800m,上次观测所得高程为2.700m。上次累计沉降量为0.150m,则本次累计沉降量为()m。A、0.100B、0.150C、0.250D、0.300

通过沉降观测可分析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差是否过大、沉降后是否满足高程要求。

积沉降量=()。A、上次累积沉降量-次沉降量B、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C、本次沉降量-次累积沉降量D、本次沉降量+上次沉降量

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A、上次观测所得高程-次观测所得高程B、本次观测所得高程+上次观测所得高程C、本次观测所得高程-次观测所得高程D、本次观测所得高程+下次观测所得高程

沉降观测表不记载()内容。A、沉降曲线B、本次沉降量C、累积沉降量D、观测日期

多选题根据()绘制堤防纵向沉降量分布图。A以累计沉降量为纵坐标B以堤线长度为横坐标C水准点高程D位于同一纵断面上的观测点位置桩号E观测点累计沉降量

多选题堤防沉降量平面分布图,可反映()。A某观测点的沉降过程B各观测点的沉降过程C各点的设计高程D堤防沉降的全面情况E各观测点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差

多选题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包括以下哪些()A沉降观测B倾斜观测C位移观测D裂缝观测E高程观测

单选题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A上次观测所得高程-次观测所得高程B本次观测所得高程+上次观测所得高程C本次观测所得高程-次观测所得高程D本次观测所得高程+下次观测所得高程

填空题路基填筑至()后,应按设计在路肩设观测桩,与边桩和沉降同步进行观测,通过测量路肩观测桩的高程变化,确定路基面的沉降量。

单选题沉降观测表不记载()内容。A沉降曲线B本次沉降量C累积沉降量D观测日期

单选题()就是测定观测点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值,以前后高程的变化计算沉降量。A沉降观测B水平位移观测C变形观测D裂缝观测

单选题之前最近一次观测高程-()=近期阶段沉降量。A水准点高程B初始高度C设计高程D本次测量高程

单选题积沉降量=()。A上次累积沉降量-次沉降量B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C本次沉降量-次累积沉降量D本次沉降量+上次沉降量

单选题累计沉降量=本次沉降量+()观测所得沉降量。A前次B以前全部C本次D上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