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相当长时间里只生产一种口味、一种瓶装的(大小都一样)的可口可乐饮料,甚至连广告宣传的口号也只有一句:“请喝可口可乐。”这是无差异性市场策略。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相当长时间里只生产一种口味、一种瓶装的(大小都一样)的可口可乐饮料,甚至连广告宣传的口号也只有一句:“请喝可口可乐。”这是无差异性市场策略。
相关考题:
早期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由于它拥有世界性专利,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生产一种口味、用一种瓶子盛装,甚至连广告词句也只有一种,试图以一种产品和一种市场营销组合去满足所有的消费者市场的需要。这种战略属于:()A、差别市场营销战略B、集中市场营销战略C、分散市场营销战略D、无差别市场营销战略
可口可乐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曾以单一口味的品种,同一的价格和瓶装,同一广告主题面向所有客户。该公司所采取的目标市场策略是()。A、差异营销B、无差异营销C、集中性市场营销D、非集中性市场营销
问答题可口可乐(Coca-Cola)是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品牌。每天,世界上有 200多个国家的人消费掉12亿瓶8盎司装的可乐。 成立于 1883 年的可口可乐公司成功地使这个品牌延续了100多年。2005年,有史以来首次使其全球销售量突破200亿箱。这一年其销售总收入为231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 6%,全年利润额达到48.7亿美元。 • 可口可乐也向海外扩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军队将可乐运给在欧洲和亚洲的美国士兵时,可口可乐将它的形象定位为"美国人的饮料"。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可口可乐认识到它需要在其他国家有更多本地化的感觉。因此,尽管它仍在世界上使用其标志性的红色和白色波纹和文字,但公司在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广告机构以使它变得更加本地化。例如,在"坏蛋乔·格林"的广告当中启用了当地著名的体育明星和球星。同样,在西班牙的可口可乐广告中,公司将可乐和酒混合,表现了这个国家的可口可乐饮用方式。 • 可口可乐在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口味搭配。在亚特兰大博物馆参观的人可以品尝到这些饮料——从中国的西瓜味醒目、意大利的苦涩草药苏打到南美的活力姜汁苏打。2004年,可口可乐在日本开发了一种啤酒口味的碳酸饮料。2006年9月,可口可乐在加拿大多伦多宣布将推出"远岸"(Far•Coast)品牌咖啡和茶的新品计划。 尽管有着优势地位,可口可乐仍必须继续发展它的市场。例如,因为传媒的分化和类似电视录像机(TiVO)设备等的使用,广告的有效性在下降。20世纪60年代能够覆盖70%美国公众的广告,在2004年只能覆盖15%。因此,可口可乐将花在电视上的钱大量转向更具体验性的行为。例如,它在商店中专门划出可口可乐红色休闲地带。这些休闲地带提供单独的音乐视频和视频游戏, 并且从一个透明的可口可乐机器中卖可乐。在英国,可口可乐公司的 “我的可口可乐音乐网站”(my-cokemusic.com)允许浏览者下载25万多首歌。可口可乐公司的主要成功因素有哪些?
单选题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不仅继续生产销售可口可乐,还针对不喜欢可乐型饮料的消费者推出了芬达(Fanta)、雪碧(Sprite)、雪菲力(Chirlry)等各种口味的饮料。可口可乐采用的这种目标市场策略是()。A无差异市场策略B差异性市场策略C密集性市场策略D定制营销市场策略
问答题可口可乐公司“新可乐”的失败 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秘密进行了代号为“堪萨斯工程”的市场调查行动,它出动了约2000名市场调查员在10个主要城市调查顾客是否接受一种全新的可口可乐,问题包括:可口可乐配方中将增加一种新成分使它喝时感到更柔和,你愿意吗?可口可乐将与百事可乐口味相仿你会感到不安吗?以及你想试试一种新饮料吗?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0%~12%的顾客对新口味可口可乐表示不安,而且其中一半表示会适应新的可口可乐,这表明顾客们愿意尝试新口味的可口可乐。在新可乐的样品出来后,可口可乐公司组织了品尝测试,在不告知品尝者品牌的情况下,请他们说出哪一种饮料更令人满意,测试的结果令可口可乐公司兴奋不已。顾客对新可乐的满意度超过了百事可乐,市场调查人员认为这种新配方的可乐至少可以将可口可乐的市场占有率推高1%~2%,这就意味着增加2~4亿美元的销售额。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可口可乐公司斥资400万美元进行了一次规模更大的口味测试.13个最大城市的超过19万名顾客参加了测试,55%的品尝者认为新可乐的口味胜过了传统配方的可口可乐,而且在这次口感测试中新可乐再次击败了对手百事可乐。依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和慎重的考虑,在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罗伯特·戈伊朱埃塔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他宣布,经过99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放弃它一成不变的传统配方,原因是现在的消费者更偏好口味更甜的软饮料,为了迎合这一需要,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更改配方,调整口味,推出新一代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公司作出改换口味的决定,是希望借此将其饮料王国的强劲对手置于死地。在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在饮料市场的领导者地位受到了挑战,可口可乐的销售量增长速度从每年递增13%下降到只有2%,其原因是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来势汹汹,它先是推出了“百事新~代”的系列广告,将促销的锋芒直指饮料市场最大的消费群体——年轻人。 可口可乐新的领导者戈伊朱塔认为,尽管可口可乐公司广告开销巨大、分销手段先进、网点覆盖面广,但市场占有率却还是一直在下滑,其重要的原因是可口可乐那曾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已经使用了99年的配方,似乎已经合不上今天消费者的口感要求了。可口可乐公司技术部门决定开发出一种全新口感、更惬意的可口可乐,并且最终拿出了样品,这种“新可乐”比可口可乐更甜、汽泡更少,因为它采用了比蔗糖含糖量更多的谷物糖浆,它的口感柔和且略带胶粘感。就这样,新的可乐诞生了。 新可乐即将投产,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究竟是为“新可乐”增加新的生产线,还是彻底地全面取代传统的可口可乐呢?可口可乐的决策层认为,新增加生产线会遭到遍布世界各地的瓶装商的反对,公司最后决定“新可乐”全面取代传统可口可乐,停止传统可口可乐的生产和销售。 在“新可乐”全面上市的初期,市场的反应相当好,1.5亿人在“新可乐”面世的当天就品尝了它,但很快情况有了变化。在“新可乐”上市后的1个月,可口可乐公司每天接到超过5000个抗议电话,而且更有雪片般飞来的抗议信件,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开辟了83条热线,雇佣了更多的公关人员来处理这些抱怨和批评。有的顾客称可口可乐是美国的象征,有的顾客威胁说将改喝茶水永不再买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更有忠于传统可口可乐的人们组成了“美国老可乐饮者”的组织,发动全国抵制“新可乐”的运动,而且许多人开始寻找已停产的传统可口可乐。这些“可乐”的价格一涨再涨,然而面市后2个月,“新可乐”的销量却远远低于公司的预期值,不少瓶商强烈要求改回销售传统可口可乐。 公司的市场调查部门进行了紧急的市场调查,1个月前还有53%的消费者声称喜欢“新可乐”,可现在一半以上的人说他们不喜欢“新可乐”,再过1个月,认可“新可乐”的人只剩下不到30%。“新可乐”面市后的3个月,其销量仍不见起色,而公众的抗议却愈演愈烈。最终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恢复传统配方的生产,其商标定名为可口可乐古典,同时继续保留和生产“新可乐”,其商标为新可乐。但是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这次行动中遭受了巨额的损失。分析以上案例,为什么经过了认真的市场调研开发出来的新可乐仍然得不到市场的青睐?由此案例谈谈消费者行为分析的重要意义。
问答题请结合案例和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可口可乐一直是美国饮料市场的霸主,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80%。然而,70年代中后期,它的老对手百事可乐迅速崛起。对手的步步紧逼让可口可乐感到了极大的威胁,它试图尽快摆脱这种尴尬的境地。1982年,为找出可口可乐衰退的真正原因,可口可乐决定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进行一次深入的消费者调查。 可口可乐设计了“你认为可口可乐的口味如何?”“你想试一试新饮料吗?”“可口可乐的口味变得更柔扣一些,您是否满意?”等问题,希望了解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口味的评价并征询对新可口可乐口味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消费者愿意尝试新口味可乐。 可口可乐的决策层以此为依据,决定结束可口可乐传统配方的历史使命,同时开发新口味可乐。没过多久,比老可乐口感更柔和、口味更甜的新可口可乐样品便出现在世人面前。 为确保万无一失,在新可口可乐正式推向市场之前,可口可乐公司又花费数百万美元在13个城市中进行了口味测试,邀请了近20万人品尝无标签的新/老可口可乐。结果让决策者们更加放心,六成的消费者回答说新可口可乐味道比老可口可乐要好,认为新可口可乐味道胜过百事可乐的也超过半数。至此,推出新可乐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但让可口可乐的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是,噩梦正向他们逼近——很快,越来越多的老可口可乐的忠实消费者开始抵制新可口可乐。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传统配方的可口可乐意味着一种传统的美国精神,放弃传统配方就等于背叛美国精神,“只有老可口可乐才是真正的可乐”。有的顾客甚至扬言将再也不买可口可乐。 迫于巨大的压力,决策者们不得不做出让步,在保留新可乐生产线的同时,再次启用近100年历史的传统配方,生产让美国人视为骄傲的“老可口可乐”。 仅仅3个月的时间,可口可乐的新可乐计划就以失败告终。尽管公司前期花费了2年时间、数百万美元进行市场调研,但可口可乐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可口可乐的消费者而言,口味并不是最主要的购买动机。 问题: (1)市场调查的积极作用有哪些?这些作用为什么在可口可乐身上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2)市场调查的目的是预测,一般来说,进行定性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单选题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拥有国际专利,在很长的时期内只生产一种口味、一种瓶装的饮料,甚至连广告语也只有一种:“请喝可乐”。请问可口可乐采用的这种目标市场策略是()。A无差异市场策略B差异性市场策略C密集型市场策D定制市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