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链和轻链靠近N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很大的区域称为(),在其中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极易变化,因而称为()。靠近 C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不大的区域称为()。

重链和轻链靠近N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很大的区域称为(),在其中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极易变化,因而称为()。靠近 C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不大的区域称为()。


相关考题:

抗体中与抗原结合有关的部位是()。A.重链的V区B.轻链的V区C.重链和轻链的V区D.重链和轻链的C区E.重链的V区和轻链的C区

日本学者Tonegawa最初证明BCR在形成过程中有A、体细胞突变B、N-插入C、重链和轻链随机重组D、可变区基因片段随机重排E、类别转换

抗体中与抗原结合有关的部位是( )A、重链的V区B、轻链的V区C、重链和轻链的V区D、重链和轻链的C区E、轻链的C区

DNA基因有两条链,与mRNA序列相同(除T代替U外)的链叫做( )。 A 模板链B 编码链C 重链D cDNA链E 轻链

抗体与补体结合的部位是()。 A.重链和轻链的C区B.重链和轻链的V区C.轻链的V区D.重链的C区

免疫球蛋白(IgG)多肽的可变区为A.N端轻链的1/4与重链的1/2B.N端轻链的1/3与重链的1/4C.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4D.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2E.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3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有A.游离的轻链和重链B.异常IG轻链升高C.无免疫功能的IG重链D.单克隆IGM增高E.大量的M蛋白

Ig分子的基本结构包含A.1条重链和1条轻链B.2条重链和1条轻链C.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D.4条相同的肽链E.1条重链和2条轻链

抗体分子中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 A、重链的V区B、轻链的V区C、重链和轻链的V区D、重链和轻链的C区E、重链的V区和轻链的C区

抗体分子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重链的V区B、轻链的V区C、重链和轻链的V区D、重链和轻链的C区E、重链的V区和轻链的C区

Ig分子的独特型表位存在于()A、重链C区B、轻链C区C、重链V区D、轻链V区E、重链和轻链的V区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重链的C区B、Fc片段C、轻链的Ⅴ区D、重链的Ⅴ区E、重链和轻链的Ⅴ区

免疫球蛋白(IgG)多肽的可变区为()A、N端轻链的1/4与重链的1/2B、N端轻链的1/3与重链的1/4C、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4D、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2E、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3

抗体和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重链的C区B、重链的V区C、轻链的V区D、重链和轻链的V区E、重链和轻链的C区

免疫球蛋白多肽的恒定区为()A、C端轻链1/4与重链3/4B、C端轻链1/2与重链3/4C、C端轻链3/4与重链1/2D、C端轻链1/2与重链1/2E、C端轻链3/4与重链3/4

胃蛋白酶的作用位点在()。A、重链间二硫键的N端B、重链间二硫键的C端C、轻重链二硫键的N端D、轻重链二硫键的C端E、轻链间二硫键的C端

单选题Ig可变区由(  )。A重链近氨基端1/2和轻链近氨基端1/4或1/5区域内氨基酸组成B重链近氨基端1/4或1/5和轻链近氨基端1/2区域内氨基酸组成C轻链近氨基端1/2和重链近氨基端1/2区域内氨基酸组成D重链近氨基端1/4或1/5和轻链近氨基端1/4或1/5区域内氨基酸组成E重链近氨基端1/4或1/5组成

单选题Ig分子的独特型表位存在于()A重链C区B轻链C区C重链V区D轻链V区E重链和轻链的V区

单选题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重链的C区BFc片段C轻链的Ⅴ区D重链的Ⅴ区E重链和轻链的Ⅴ区

单选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有().A游离的轻链和重链B异常Ig轻链升高C无免疫功能的Ig重链D单克隆IgM增高E大量的M蛋白

单选题抗体中与抗原结合有关的部位是()A重链的V区B轻链的V区C重链和轻链的V区D重链和轻链的C区E轻链的C区

单选题抗体分子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重链的V区B轻链的V区C重链和轻链的V区D重链和轻链的C区E重链的V区和轻链的C区

单选题免疫球蛋白(IgG)多肽的可变区为()AN端轻链的1/4与重链的1/2BN端轻链的1/3与重链的1/4C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4D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2E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3

单选题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清中有()A游离的轻链和重链B异常Ig轻链升高C无免疫功能的Ig重链D单克隆IgM增高E大量的M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