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上建筑限界的加宽范围,包括全部圆曲线、缓和曲线和部分直线。

曲线上建筑限界的加宽范围,包括全部圆曲线、缓和曲线和部分直线。


相关考题:

为保证列车在曲线上的运行安全,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应在直线建筑限界的基础上()。A.适当缩小B.维持不变C.不再加宽D.适当加宽

曲线轨距加宽在整个缓和曲线内递减,如无缓和曲线则在直线上递减,递减率一般不得大于2‰。()

无缓和曲线时,超高顺坡可在圆曲线和直线上进行,圆曲线上始终点的欠超高不得大于25mm,直线上的超高顺坡长度不得大于15mm。()

曲线上建筑限界的加宽范围,包括全部圆曲线、缓和曲线和部分直线。()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缓和曲线范围内的路基面宽度应当[] A、不设置曲线加宽B、按圆曲线设置加宽C、由圆曲线向直线递减设置加宽D、由圆曲线向直线递增设置加宽

曲线轨距加宽应在整个()递减,递减率不得大于1‰。 A.缓和曲线内递减B.如无缓和曲线C.则在直线上D.则在圆曲线

曲线轨距加宽应在整个缓和曲线内递减。如无缓和曲线,则在()上递减,递减率不得大于1‰。 A.直线B.曲线C.缓和曲线D.圆曲线

HY点是()。A、直线与缓和曲线的交点B、圆曲线的中点C、直线上的控制点D、缓和曲线与圆曲线的交点

一般平面曲线是按()的顺序连接组成完整线形。A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B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C直线+缓和曲线+直线D直线+圆曲线+直线

曲线轨距加宽递减说法错误的有()A、曲线轨距加宽应在整个缓和曲线内递减。如无缓和曲线,则在直线上递减,递减率不得大于1.5‰B、复曲线应在正矢递减范围内,从较大轨距加宽向较小轨距加宽均匀递减C、两曲线轨距加宽按1.5‰递减,其终点间的直线长度不应短于10mD、特殊条件下轨距加宽递减,铁路局可根据具体情况规定,但不得大于2‰

在铁路线上,直线与圆曲线间应设()。A、过渡曲线B、过渡直线C、缓和曲线D、缓和直线

复曲线应在()范围内,从较大轨距加宽向较小轨距加宽均匀递减。A、正矢递减B、缓和曲线C、直线段D、圆曲线

曲线上基本建筑限界外侧加宽数为44000/R。

曲线轨距加宽无缓和曲线时,可在直线上递减,递减率一般不得大于1‰。

曲线上建筑限界的加宽如何设置?

曲线轨距加宽应在整个缓和曲线内递减。如无缓和曲线,则在直线上递减,递减率不得大于()。A、1‰B、2‰C、4‰D、6‰

位于曲线地段的隧道,缓和曲线部分分两段加宽,自圆曲线至缓和曲线中点,并向直线方向延长(),采用圆曲线加宽断面。其余缓和曲线,包括自缓和曲线起点向直线方向延长22m,采用圆曲线,加宽值一半进行加宽。A、10mB、15mC、13mD、26m

无缓和曲线时,超高顺坡可在圆曲线和直线上进行。

曲线轨距加宽递减标准有()。A、曲线轨距加宽应在整个缓和曲线内递减。如无缓和曲线,则在直线上递减,递减率不得大于1‰B、复曲线应在正矢递减范围内,从较大轨距加宽向较小轨距加宽均匀递减C、两曲线轨距加宽按1‰递减,其终点间的直线长度不应短于10m。不足10m时,如直线部分的两轨距加宽相等,则直线部分保留相等的加宽,如不相等,则直线部分从较大轨距加宽向较小轨距加宽均匀递减D、特殊条件下轨距加宽递减,铁路局可根据具体情况规定,但不得大于2‰

线路平面由()组成。A、直线和圆曲线B、直线和缓和曲线C、直线和竖曲线D、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

问答题曲线上建筑限界的加宽如何设置?

单选题复曲线应在()范围内,从较大轨距加宽向较小轨距加宽均匀递减。A正矢递减B缓和曲线C直线段D圆曲线

单选题一般平面曲线是按()的顺序连接组成完整线形。A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B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C直线+缓和曲线+直线D直线+圆曲线+直线

单选题在铁路线上,直线与圆曲线间应设()。A过渡曲线B过渡直线C缓和曲线D缓和直线

判断题曲线上建筑限界的加宽范围,包括全部圆曲线、缓和曲线和部分直线。A对B错

多选题缓和曲线具有以下几何特征:()。A缓和曲线连接直线和半径为R的圆曲线,其曲率由零至1/R逐渐变化B缓和曲线的外轨超高,由直线上的零值逐渐增至圆曲线的超高度,与圆曲线超高相连接C在整个缓和曲线长度内,轨距加宽呈线性递增,由零至圆曲线加宽值D使曲线的附加力逐渐产生和逐渐消失

单选题线路平面由()组成。A直线和圆曲线B直线和缓和曲线C直线和竖曲线D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