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法制思想的说法,错误的表述是、()A、“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是对夏商神权政治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周王朝的新的统治策略和治国方针B、汉代中期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C、“明刑弼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首先对“明刑弼教”做了新的阐述的是著名理学家朱熹D、“明刑弼教”思想与“德主刑辅”的传统立法、司法原则一脉相承,在德与刑的关系上其思想也是一致的
下列有关法制思想的说法,错误的表述是、()
A、“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是对夏商神权政治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周王朝的新的统治策略和治国方针
B、汉代中期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
C、“明刑弼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首先对“明刑弼教”做了新的阐述的是著名理学家朱熹
D、“明刑弼教”思想与“德主刑辅”的传统立法、司法原则一脉相承,在德与刑的关系上其思想也是一致的
B、汉代中期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
C、“明刑弼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首先对“明刑弼教”做了新的阐述的是著名理学家朱熹
D、“明刑弼教”思想与“德主刑辅”的传统立法、司法原则一脉相承,在德与刑的关系上其思想也是一致的
参考解析
解析:周初统治者为了谋求长治久安,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的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汉代中期以后,这一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A、B两项正确;“明刑弼教”是“明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的简称,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从字面观,“弼”乃辅佐之义,似与“德主刑辅”的传统立法、司法原则并无不同。实则不然,“德主刑辅”中,德为刑纲,刑受德的制约,处于次要的辅助地位。宋代以后,在处理德刑关系上有突破,著名理学家朱熹首先对其“明刑弼教”作了新的阐释,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他强调,刑与教的实施可“或先或后”,“或缓或急”。经此一说,刑与德的关系不再是主次关系,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而只是刑罚的目的,刑罚也不必拘泥于“先教后刑”的框框,而可以“先刑后教”。所以C项正确,D项错误。
相关考题:
关于法律意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法律心理是构筑法律思想体系的基础B.群体法律意识是对一个国家法制状况的总的反映C.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的作用是负面的D.法律意识是法文化概念的基本构成要素
下列有关法治、法制问题的表述,哪些是错误的?()A、法治与专制相对立,法治是众人之治,与民主相联系B、法制与人治相对立,它蕴涵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C、唐代的法律集我国封建社会法律之大成,当时的法律制度完备且发达。因此唐代的“贞观之治”可以说是一个法治社会D、其实,法治思想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法家人物就提出了“任法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
下列关于北洋政府法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重要阶段B.北洋政府颁布的刑法典是以《大清现行刑律》为蓝本制定的C.北洋政府实施乱世用重典的法制指导思想D.北洋政府运用的判例和解释例是由大理院汇编而形成的
关于法制和法治的区别,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B、法治要求法律具有最高权威,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C、法制和法治都是一种治国的方略D、法治蕴涵着法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法制不必然具有正当性
单选题(10年真题)关于法治和法制的区别,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 )A法制和法治都是一种治国的方略B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C法治要求法律具有最高权威,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D法治蕴涵着法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法制不必然具有正当性
单选题关于法治和法制的区别,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A法制和法治都是一种治国的方略B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C法治要求法律具有最高权威,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D法治蕴涵着法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法制不必然具有正当性
多选题下列关于人权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A人权的实现能促进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B人权的状况是衡量法制状况的一个价值尺度C人权就是指人民主权D发展人权就要求法制确认和保障人权E有了法制就等于有了人权
多选题下列说法()是错误的是。A语素是动态单位,具有表述性。B词是动态单位,具有表述性。C短语是动态单位,具有表述性。D句子是动态单位,具有表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