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树和喜鹊》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标题)(二)学习生字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并标上记号。2.反复读课文,小组内交流,重点识记不认识的字。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1)用“我来当小老师”“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普遍认读有困难的生字。(3)出示带拼音的词卡,指名认读。(4)去掉拼音,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词语。4.在田字格中写一写学到的生字,同时教师纠正学生不良坐姿。(三)初步感知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2.开始的时候这里是怎样的景象?后来呢?3.环境发生了变化之后,鸟儿们又是怎样生活的?4.试着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四)深入研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语句。(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孤单”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单?(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练习用“孤单”说话。(3)“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明确:树有了邻居,可以交朋友;稀缺也有了邻居和朋友。所以它们都不孤单了,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五)书写巩固1.书写(1)学生自己书写。(2)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问题。(3)教师根据情况具体指导,范写。(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5)展示评比,找出优秀的作业。2.通过编故事,复习、巩固生字。学生随意挑选一些学过的生字、词语,用这些生字、词语编故事。(六)巩固提高1.结合课堂所解释词句含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有过像树和喜鹊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展开讨论交流。(七)小结作业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作业:演一演:和同学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下节课找小组来分享一下。【板书设计】1.你认为作为一名新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2.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树和喜鹊》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标题)
(二)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并标上记号。
2.反复读课文,小组内交流,重点识记不认识的字。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我来当小老师”“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普遍认读有困难的生字。
(3)出示带拼音的词卡,指名认读。
(4)去掉拼音,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词语。
4.在田字格中写一写学到的生字,同时教师纠正学生不良坐姿。
(三)初步感知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开始的时候这里是怎样的景象?后来呢?
3.环境发生了变化之后,鸟儿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4.试着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深入研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语句。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孤单”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单?
(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练习用“孤单”说话。
(3)“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
(明确:树有了邻居,可以交朋友;稀缺也有了邻居和朋友。所以它们都不孤单了,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五)书写巩固
1.书写
(1)学生自己书写。
(2)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问题。
(3)教师根据情况具体指导,范写。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5)展示评比,找出优秀的作业。
2.通过编故事,复习、巩固生字。
学生随意挑选一些学过的生字、词语,用这些生字、词语编故事。
(六)巩固提高
1.结合课堂所解释词句含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有过像树和喜鹊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展开讨论交流。
(七)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
演一演:和同学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下节课找小组来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1.你认为作为一名新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
2.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解析

解析:1.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
首先,得体和富有朝气的仪容仪表。作为新老师,第一印象很重要,而这往往体现在外在形象上。因此,新老师必须注重对自己仪容仪表的修饰,从穿着打扮到精神面貌,都要呈现出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一开始给学生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接下来学生才会更期待新老师会如何和他们相处以及进行授课。
其次,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修养。作为新老师,和学生初次接触,没有感情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不能使学生一开始就信服,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在工作岗位上的无私奉献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责任心以及对他们的用心投入和真诚相待。
最后,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新老师来说,必须平时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学生们拉近距离,平等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相处氛围。新老师还应走在现代教育的前列,钻研创新,运用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去创新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赢得学生的喜爱。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探究、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形式,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动情,在主动学习中获取知识和学会本领,从而使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学、讨论、探究、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形式积极“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勤思考、爱钻研、动手、动脑的刻苦精神。自学、讨论、探究、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形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进取精神。

相关考题:

把培养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明确定位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的是() A.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B.1992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C.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D.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报语文还是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爷爷和小树》一、考题回顾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提出来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语文学法

掌握小学语文、数学两门主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小学教师的()。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表述最全面、合理、辩论的大纲是()。A、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B、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C、1978年《全日制十年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D、《义务教育大纲》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

下面对“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解正确的是()A、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B、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C、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D、小学语文不只是静态的学科内容,而且注意到学生动态的经验。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

()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A、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B、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C、1978年《全日制十年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D、1987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传统语文学一般主要指古代()、古代()和古代中国三个地方的语文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通常叫小学。

小学语文评估具有鉴定、()、激励和()的功能。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

小学语文是一种()和()的基础工具。

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统称“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

问答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应遵循哪些原则?

单选题()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A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B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C1978年《全日制十年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D1987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填空题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

填空题掌握小学语文、数学两门主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小学教师的()。

填空题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统称“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

填空题传统语文学一般主要指古代()、古代()和古代中国三个地方的语文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通常叫小学。

填空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

填空题小学语文评估具有鉴定、()、激励和()的功能。

单选题下面对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学语文基本功训练是综合性的训练。B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是分段进行的。C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是直线式上升的。D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完成需要经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判断题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提出来的。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