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拟建项,目SO2对附近的环境保护目标(二类区)预测小时贡献值为0.10mg/m3,现状监测值为0.35mg/m3,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为0.05mg/m3,则建成后保护目标的小时浓度值和达标情况是()。A:0.50mg/m3,达标B:0.50mg/m3,不达标C:0.40mg/m3,达标D:0.40mg/m3,不达标

某拟建项,目SO2对附近的环境保护目标(二类区)预测小时贡献值为0.10mg/m3,现状监测值为0.35mg/m3,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为0.05mg/m3,则建成后保护目标的小时浓度值和达标情况是()。

A:0.50mg/m3,达标
B:0.50mg/m3,不达标
C:0.40mg/m3,达标
D:0.40mg/m3,不达标

参考解析

解析:建成后的小时浓度值=0.10+0.35-0.05=0.40mg/m3,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SO2小时浓度二级标准为0.50mg/m3,达标。

相关考题:

某大气二级评价项目,在敏感目标甲小区的SO2小时平均浓度现状监测值和预测贡献值见表4。甲小区的SO2小时平均浓度影响叠加值是( )。A.0.038mg/m3B.0.050mg/m3C.0.068mg/m3D.0.080mg/m3

(2019年)某供热项目位于环境空气二类功能达标区,正确排放情况下,下列预测结果能作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可以接受条件的是( )。A.SO 2小时浓度预测值为550ug/m3B.NO 2小时浓度预测值为85ug/m3C.PM 2.5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13ug/m3D.PM 10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20ug/m3

某大气二级评价项目,在敏感目标甲小区的SO2小时平均浓度现状监测值和预测贡献值见下表。甲小区的SO2小时平均浓度影响叠加值是()。A:0.038mg/m3B:0.050mg/m3C:0.068mg/m3D:0.080mg/m3

某拟建项目SO2对附近的环境保护目标(二类区)预测小时贡献值为0.10mg/m3,现状监测值为0.35mg/m3,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为0.05mg/m3,则建成后保护目标的小时浓度值和达标情况是()。A:0.50mg/m3,达标B:0.50mg/m3,不达标C:0.40mg/m3,达标D:0.40mg/m3,不达标

某集中供热锅炉扩建项目,拟新增污染源G1,关停现有锅炉污染源G2,取代周边小锅炉污染源G3。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M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应包括()。A:G1正常排放对M的小时浓度贡献值B:G2正常排放对M的小时浓度贡献值C:G3非正常排放对M的小时浓度贡献值D:G1非正常排放对M的小时浓度贡献值

某供热项目位于大气环境:二类区,以下预测结果符合接受条件的是()。A:NOx日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550ug/m3B:SO,日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80ug/m3C:PM.s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13ug/m3D:PMo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20ug/m3

(2019年)某水泥厂项目对所有网格点pm 2.5年均浓度贡献值为1.25ug/m3,日均浓度为2.54ug/m 3,区域削减源对所有网格点pm 2.5年均浓度贡献值为1.64ug/m3,日均浓度为3.42ug/m 3,则该项目预测范围内年平均浓度质量变化率K值为( )。A.-23.8%B.-25.7%C.-50.8%D.-52.0%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需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 )。A.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一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 +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 =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B.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一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一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 =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C.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十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D.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十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一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 =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某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PM10最大日均浓度预测值为0.05mg/m3,日均浓度现状监测值范围为0.08~0.12mg/m3,日均浓度现状监测平均值为0.10mg/m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评价区PM10最大点的最终环境影响日均浓度值是( )mg/m3。A.0.05B.0.13C.0.15D.0.17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对于不达标区项目需叠加达标规划中达标浓度,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A.新增污染源贡献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贡献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

某建设项目拟新建 2 条生产线,淘汰现有 1 条已停产生产线,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进行了现状监测,评价范围内有同类在建项目,并制定有评价区域污染削减方案,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可表达为( )。A、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B、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淘汰生产线计算值+现状监测值C、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同类在建项目污染源计算值-区域污染削减方案计算值+现状监测值D、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淘汰生产线计算值+同类在建项目污染源计算值-区域污染削减方案计算值+现状监测值

某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PM10最大日均浓度预测值为0.05mg/m3、日均浓度现状监测值范围为0.08~0.12mg/m3、日均浓度现状监测平均值为0.10mg/m3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评价区PM10最大点的最终环境影响日均浓度值是()。A:0.05mg/m3B:0.13mg/m3C:0.15mg/m3D:0.17mg/m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需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一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6个监测点位的现状监测日平均浓度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分别是0.30mg/m3、0.20mg/m3、0.10mg/m3,预测范围内的日平均浓度最大预测值是0.15mg/m30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最大地面质量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应采用的最终质量浓度是()。A:0.15mg/m3B:0.25mg/m3C:0.35mg/m3D:0.45mg/m3

热电厂“上大压小”项目【素材】某热电厂位于西北地区。现有2*25 MW背压供热机组,SO2排放量1235.6 t/a。本期“上大压小”关停现有机组,新建2*330 MW抽凝发电供热机组,配套2*1065t/h煤粉炉,年运行5 500 h。建成后将替代区域1 47台采暖小锅炉,减少SO2排放2 638.4 t/a。新建工程1台锅炉燃煤量142.96t/h,煤中含硫0.64%,煤中硫分85%转换为SO20新建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脱硫效率95%,SO2排放浓度70 mg/m3(基准氧含量为6%);采用低氮燃烧器,控制锅炉出口NO2浓度不高于400 mg/m3(基准氧含量为6%),并采用SCR烟气脱硝装置,脱硝效率不低于80%0基准氧含量为6%时,1台锅炉的烟囱入口标态湿烟气量377.36 m3/S,标态干烟气量329.28m3/S 。新建项目设置1根直径7.5 m、高210 m的烟囱,烟囱基座海拔标高5 63 m 。烟囱5 km半径范围内地形高程最小值529 m,最大值819 m。在烟囱下风向50 km范围、简单地形、全气象组合的情况下,经过估算模式计算,本期工程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为0.036 5 mg/m3,出现距离为下风向1 112 m,占标率7.3%;N0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为0.052 2 mg/m3,占标率10%的距离分别为11 520 m和26 550 m。厂址附近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本期工程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设5个点,分别为厂址、厂址西北侧4.2 km处的A村、厂址西南侧2.5 km的风景名胜区、厂址东南侧2.8 km处的B村、厂址东侧3.2 km处的C村,共监测5天。厂址西南侧2.5km处的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在此布点,SO2小时浓度0.021~0.047 mg/m3,平均值为0.038 mg/m3 。经AERMOD模式逐时气象预测,1台机运行时对此风景名胜区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为0.01 7 mg/m3,2台机运行时对此风景名胜区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为0.019 mg/m3 .替代锅炉的SO2最大小时浓度削减值为0.018 mg/m3。说明:SO2一、二、三级小时标准分别为0.15 mg/m3,0.5 mg/m3,0.7 mg/m3;NO2一、二、三级小时标准分别为0.12 mg/m3,0.24 mg/m3,0.24 mg/m3。【问题】1.确定本工程大气评价等级和范围。2.计算本工程建成后全厂SO2排放总量和区域SO2排放增减量。3.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合理性。4.计算分析新建工程2台机运行时风景名胜区处SO2的小时浓度预测结果。5.请说明进行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需要收集的气象资料。说明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原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

某拟建项目,经预测对附近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SO2的贡献值是0.1mg/m3,最大地面浓度点的贡献值是0.2mg/m3。该环境空气敏感区的SO2现状监测值的平均值为0.2mg/m3,最大值为0.25mg/m3,最小值为0.18mg/m3,则该项目建成后,环境空气敏感区和最大地面浓度点的SO2质量浓度分别是()。A、0.30mh/m3,0.40mg/m3B、0.35mg/m3,0.45mg/m3C、0.35mg/m3,0.40mg/m3D、0.28mg/m3,0.38mg/m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需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需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关于其公式表示正确的是()。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物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某技改项目NO2对附近的环境保护目标(二类区)预测小时贡献值为0.05mg/m3,现状监测值为0.10mg/m3,削减污染源计算值为0.05mg/m3,在环境保护目标附近另有一拟新建项目,据环评报告该项目预测小时贡献值为0.10mg/m3,则技改完成和新建项目完成后保护目标的小时浓度值和达标情况是()。A、0.25mg/m3,不达标B、0.10mg/m3,达标C、0.20mg/m3,不达标D、0.20mg/m3,达标

单选题某拟建项目,经预测对附近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SO2的贡献值是0.1mg/m3,最大地面浓度点的贡献值是0.2mg/m3。该环境空气敏感区的SO2现状监测值的平均值为0.2mg/m3,最大值为0.25mg/m3,最小值为0.18mg/m3,则该项目建成后,环境空气敏感区和最大地面浓度点的SO2质量浓度分别是()。A0.30mh/m3,0.40mg/m3B0.35mg/m3,0.45mg/m3C0.35mg/m3,0.40mg/m3D0.28mg/m3,0.38mg/m3

单选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天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需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 )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检测值-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 (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单选题某技改项目NO2对附近的环境保护目标(二类区)预测小时贡献值为0.05mg/m3,现状监测值为0.10mg/m3,削减污染源计算值为0.05mg/m3,在环境保护目标附近另有一拟新建项目,据环评报告该项目预测小时贡献值为0.10mg/m3,则技改完成和新建项目完成后保护目标的小时浓度值和达标情况是()。A0.25mg/m3,不达标B0.10mg/m3,达标C0.20mg/m3,不达标D0.20mg/m3,达标

单选题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对于不达标区项目需叠加达标规划中达标年的目标浓度,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 )。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一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预测值一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一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一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一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

不定项题某集中供热锅炉扩建项目,拟新增污染源G1,关停现有锅炉污染源G2,取代周边小锅炉污染源G3。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M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应包括( )。AG1正常排放对M的小时浓度贡献值BG2正常排放对M的小时浓度贡献值CG3非正常排放对M的小时浓度贡献值DG1非正常排放对M的小时浓度贡献值

单选题环境质量预测与评价基本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①分析各类污染源在网格点上的日均浓度场和年均浓度场; ②分析各类污染源对关心点或敏感区的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 ③分析新增污染源最大落地浓度出现的位置和发生的概率,环境卜是否可以接受; ④和现状监测值进行叠加分析,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一削减污染源计算值一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一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⑤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和建设项目或规划项目可行性等结论; ⑥对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比较各种排放方案的优劣,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A①②③④⑤⑥B③②①④⑥⑤C①④②⑤③⑥D③②①④⑤⑥

单选题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需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关于其公式表示正确的是()。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物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单选题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需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关于其公式表示正确的是( )。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十现状监测值一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一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一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一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十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预测值十现状监测值十削减污染物计算值(如果有)一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一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