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某供热项目位于环境空气二类功能达标区,正确排放情况下,下列预测结果能作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可以接受条件的是( )。A.SO 2小时浓度预测值为550ug/m3B.NO 2小时浓度预测值为85ug/m3C.PM 2.5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13ug/m3D.PM 10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20ug/m3

(2019年)某供热项目位于环境空气二类功能达标区,正确排放情况下,下列预测结果能作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可以接受条件的是( )。

A.SO 2小时浓度预测值为550ug/m3
B.NO 2小时浓度预测值为85ug/m3
C.PM 2.5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13ug/m3
D.PM 10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20ug/m3

参考解析

解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10.1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达标区域建设项目可接受同时满足的条件,①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短期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100%;②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年均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30%(其中一类区≤10%);③项目环境影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叠加现状浓度、区域削减污染源以及在建、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后,主要污染物的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和年平均质量浓度均符合环境质量标准;对于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仅有短期浓度限值的,叠加后的短期浓度符合环境质量标准。二类功能区SO 2小时浓度质量标准为500ug/m3,故不满足条件①;二类功能区NO2 24小时浓度质量标准为80ug/m3,故不满足条件①;二类功能区PM 2.5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13ug/m3大于其环境质量标准的35*30%=10.5ug/m 3,故不满足条件②。故ABC不选。D项PM 10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20ug/m3小于其环境质量标准70*30%=21ug/m 3,故D正确。

相关考题:

某供热项目位于大气环境:二类区,以下预测结果符合接受条件的是()。A:NOx日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550ug/m3B:SO,日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80ug/m3C:PM.s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13ug/m3D:PMo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20ug/m3

某集中供热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项目建成后可取代评价范围内的多台小锅炉,大气预测中按导则要求应预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上被取代污染源的()质量浓度。A:小时平均B:日平均C:采暖期平均D:年平均

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达的图表应包括()。A.基本信息底图B.项目基本信息图C.达标评价结果表D.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表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对于不达标区项目需叠加达标规划中达标浓度,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A.新增污染源贡献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贡献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

(2019年)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达的图表应包括()。A.基本信息底图B.项目基本信息图C.达标评价结果表D.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表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A.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评价范围B.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措施C.评价分析方案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D.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

某新建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包含SO2、NO2、PM10、TSP,评价范围包括甲乙丙三个行政区和丁县,通过对该项目大气环境现状调查,甲乙丙三个行政区和丁县SO2、NO2、PM10质量浓度均达标,甲乙丙三个行政区TSP质量浓度达标,但丁县超标,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关于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判断和理由说法正确的是()。A. 达标,因为TSP不作为区域是否达标的判断标准B. 不达标,因为丁县的TSP超标C. 达标,因为丁县不作为区域达标判断范围内D. 无法确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不达标区域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可以接受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包括()A.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长期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100%;B.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日均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30%(其中一类区≤10%)C.项目环境影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D.项目环境影响满足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在评价范围基础上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范围调整时,考虑的因素可不包括()。A、污染源的排放高度B、环境影响预测因子C、评价区域的主导风向D、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

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控制点处无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下列关于二级评价项目非正常排放情况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预测网格点处的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B.预测网格点处的地面年平均质量浓度C.预测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D.预测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

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监控点无 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的新建燃煤项目,其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情景应包括()。A:烟囱高度方案B:非正常排放的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预测C:正常排放的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预测D:非正常排放的日平均质量浓度预测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若认为环境影响可以接受,下列属于达标区域新建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满足的条件有()。A. 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短期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100%B. 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年均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30%C. 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年均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10%D. 项目环境影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

某建设项目拟建以一座锅炉房。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污染物源计算清单内容不包括 ( )。A.烟囱高度B.烟气黑度C.S02排放速率D.颗粒物排放速率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下列关于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火电厂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达标预测采用数学模式法B:高速铁路项目声环境影响达标预测采用专业判断法C:跨大江桥梁项目对水文情势影响预测采用物理模型法D:乡村公路项目对生态影响预测可采用类比调查法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下列关于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火电厂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达标预测采用数学模式法B.高速铁路项目声环境影响达标预测采用专业判断法C.跨大江桥梁项目对水文情势影响预测采用物理模型法D.乡村公路项目对生态影响预测可采用类比调查法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均应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开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B. 二级、三级评价项目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C. 三级评价项目需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D. 二级评价项目需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

某建设项目拟建以一座锅炉房。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污染物源计算清单内容不包括( )A. 烟囱高度 B. 烟气黑度C. S02 排放速率 D.颗粒物排放速率

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的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的()变化的预测。A、各种环境质量参数B、大气环境影响面积C、生态系统整体性D、各种环境容量参数

下列内容属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的内容的是()。A、确定污染源分担率并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B、评价项目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否满足环境管理要求C、若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内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应给出相应的搬迁建议或优化调整项目布局的建议D、根据预测结果,比较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E、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给出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

对于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需附上()基本附表。A、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B、污染源调查清单C、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分析结果D、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E、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达标分析表

单选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不达标区应预测( )A正常排放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贡献值B正常排放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预测值C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贡献值D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和网格点主要污染物的预测值

多选题下列内容属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的内容的是()。A确定污染源分担率并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B评价项目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否满足环境管理要求C若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内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应给出相应的搬迁建议或优化调整项目布局的建议D根据预测结果,比较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E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给出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

单选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预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级评价项目应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开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B二级评价项目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只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C三级评价项目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D二级评价项目应进一步预测与评价,给出等浓度曲线

单选题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对于不达标区项目需叠加达标规划中达标年的目标浓度,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 )。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一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预测值一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一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一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一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

单选题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在评价范围基础上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范围调整时,考虑的因素可不包括()。A污染源的排放高度B环境影响预测因子C评价区域的主导风向D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