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汉书·翟方进传》记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上日:‘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方进即日自杀。”这段材料表明( )。A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B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C才能的大小是丞相任职的标准D丞相一职被废除,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单选题
《汉书·翟方进传》记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上日:‘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方进即日自杀。”这段材料表明(   )。
A

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

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

C

才能的大小是丞相任职的标准

D

丞相一职被废除,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参考解析

解析:

相关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日:“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日:“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益厚遇之。请解释画横线字的意思。(每空1分,共3分)(1)常以为人主病不广大(2)天子常说(3)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查看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书沈通明事汪琬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实行“上封事”的书奏形式,这种奏事方法具有迅速性和保密性。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

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特点是( )。A、集军权于中央B、虽置三公,事归台阁C、退功臣,进文吏D、加强检查制度

【古文阅读】(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赵普传》)(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选自《史记?管晏列传》)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1)普少习吏事 习:(2)每归私第 第:(3)家人发箧视之 发:(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

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中的“进”是指?

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但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中废为中大夫”,后又因推算阴阳灾变,“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最后“去位归居……以修学著书为事。”他的命运说明在汉武帝时期()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十分突出B、皇权与儒学之间存在隔阂C、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崇高D、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空前加强

《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A、枢密院把持国家军事决策权B、中央权力机构发生重大变化C、通过分散相权扩大统治基础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解决

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A、文武并用,德刑相济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D、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据《旧唐书-李藩传》载;李藩在任门外郎时,“锷(指贪官王锷)经钱数十万赂贵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兴在中书,有密旨曰:"锷可兼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二字,地奏上云:“不可”。德兴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乎?‟藩曰:"事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这段话说的是王锷以贿赂谋求宰相,皇帝竟密旨批准,让起草正式诏令。李藩因事情紧急,便大笔一挥,涂掉“兼相”二字,便废了这道密旨,而皇帝和权幸们一声未吭放弃了此事。阅读案例,试分析李藩改诏书一事的动机效果及品格。

传统人事管理注重以事为中心,格守"进、导、出"管理模式。

《礼》:“天子则平衡,大夫则绥之。”郑注:“绥()妥。”

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汉书·严助传》记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A、选官权控制在地方手中B、任用儒生参政加强皇权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D、贤良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记载于()A、《周礼》B、《黄帝内经》C、《五十二病方》D、《金匮要略》E、《后汉书》

蔡宽夫诗话》记载了北宋诗人()关于诗歌用典的意见:“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必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来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录》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什么事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进奏院:指地方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领取半联票券)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根据材料判断,唐代出现的“飞钱”()A、是中国最早的纸币B、增加了政府收入C、属国家发行的债券D、有利于商业流通

问答题什么事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填空题《汉书·艺文志》称汉乐府“皆____,缘事而发。”

问答题指出下列句中的名词状语并说明其作用: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学士皆师尊之。(《汉书·董仲舒传》)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填空题《礼》:“天子则平衡,大夫则绥之。”郑注:“绥()妥。”

单选题《张中丞传后叙》:“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以相语”的是()A于嵩读《汉书》事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C张巡慷慨就戮事D南霁云拔刀断指事

填空题蔡宽夫诗话》记载了北宋诗人()关于诗歌用典的意见:“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必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

单选题“凡疗疡以五毒攻之”记载于()A《周礼》B《黄帝内经》C《五十二病方》D《金匮要略》E《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