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对于丁的投案行为,下列何种判断是正确的?(  )[2006年真题]A丁虽然投案,但隐瞒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因而不构成自首B丁虽然隐瞒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但交代了本人与甲共同犯罪的事实,因而构成自首C丁构成自首且揭发甲与自己共同犯罪的行为成立立功D丁构成坦白但揭发甲与自己共同犯罪的行为成立立功

多选题
对于丁的投案行为,下列何种判断是正确的?(  )[2006年真题]
A

丁虽然投案,但隐瞒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因而不构成自首

B

丁虽然隐瞒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但交代了本人与甲共同犯罪的事实,因而构成自首

C

丁构成自首且揭发甲与自己共同犯罪的行为成立立功

D

丁构成坦白但揭发甲与自己共同犯罪的行为成立立功


参考解析

解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项规定,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第5条规定的构成立功的情形有:①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经查证属实。②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③阻止他人犯罪活动。④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⑤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丁投案后交代了本人与甲共同犯罪的事实可以构成自首,隐瞒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只是不构成立功而已,并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相关考题:

第 57 题 关于甲投案以及乙归案后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投案,不应认定为自首B.甲提供线索致使乙被抓获的行为属于立功C.乙对贩卖毒品罪成立自首D.乙对行贿罪不成立自首

就被害人丙死亡这一情节,下列对与丁有关行为的何种判断是错误的?A.丁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B.丁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犯C.丁成立抢劫罪(致人死亡)的共犯D.丁对丙的死亡不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甲从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币5万元,丁望风并分得赃物这一情节,下列何种判断是正确的?A.对甲应定抢劫罪、对丁应定盗窃罪B.对甲、丁的行为应定盗窃罪C.甲、丁都应对5万元承担刑事责任D.甲对5万元承担刑事责任,丁只对3万元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丁的投案行为,下列何种判断是正确的?A.丁虽然投案,但隐瞒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因而不构成自首B.丁虽然隐瞒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但交待了本人与甲共同犯罪的事实,因而构成自首C.丁构成自首且揭发甲与自己共同犯罪的行为成立立功D.丁构成坦白但揭发甲与自己共同犯罪的行为成立立功

共用题干甲乙共谋教训其共同的仇人丙。由于乙对丙有夺妻之恨,暗藏杀丙之心,但未将此意告诉甲。某日,甲、乙二人共同去丙处。为确保万无一失,甲、乙以入室盗窃为由邀请不知情的丁在楼下望风。进入丙的房间后,甲、乙同时对丙拳打脚踢,致丙受伤死亡。甲、乙二人旋即逃离现场。在逃离现场前甲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从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币5万元。出门后,甲背着乙向丁谎称从丙家窃取现金3万元,分给丁1万元,然后一起潜逃。潜逃期间,甲窃得一张信用卡,向乙谎称该卡是从街上捡的,让乙到银行柜台取出了信用卡中的3万元现金。犯罪所得财物挥霍一空后,丁因生活无着,向公安机关投案,交待了自己和甲共同盗窃的事实,但隐瞒了事后知道的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请回答96~100题。对于丁的投案行为,下列何种判断是正确的?A:丁虽然投案,但隐瞒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因而不构成自首B:丁虽然隐瞒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实,但交待了本人与甲共同犯罪的事实,因而构成自首C:丁构成自首且揭发甲与自己共同犯罪的行为成立立功D:丁构成坦白但揭发甲与自己共同犯罪的行为成立立功

(2007年真题)下列情形中,可以认定为自首的有(  )。A.犯罪嫌疑人甲主动向司法机关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B.乙故意重伤他人,被家人扭送到司法机关后,如实供述自已的罪行C.丙因盗窃行为被公安机关抓获,在审讯中又主动供述其他盗窃罪行D.丁贪污公款,、在贪污行为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对于正态总体的参数估计,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2008年真题]

自首的成立须具备下列条件()。A、自动投案B、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C、自动投案、揭发检举他人犯罪行为

关于自首中的“如实供述”,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杀人行为,但拒绝说明凶器藏匿地点的,不成立自首B、乙犯有故意伤害罪、抢夺罪,自动投案后,仅如实供述抢夺行为,对伤害行为一直主张自己是正当防卫的,仍然可以成立自首C、丙虽未自动投案,但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贪污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丙交代贪污罪行的,应当成立自首D、丁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后又翻供,但在二审判决前又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多选题关于丁区卫生局对于甲医院的处罚决定,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2012年真题]A依据事实清楚B调查程序合法C处罚决定合法D处罚决定不合法

多选题甲交通肇事后,其父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8年真题]A甲的行为不成立自首,因为甲并没有自动投案B甲父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甲,可以认定为代甲自首,故甲的行为成立自首C甲的父亲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甲,可以认定为立功,但该立功也是为了甲,故可认定为甲成立立功D甲的行为虽然不能成立自首,但对于甲父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甲的行为,在对甲量刑时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多选题甲、乙通过丙向丁购买毒品,甲购买的目的是为自己吸食,乙购买的目的是为贩卖,丙则通过介绍毒品买卖,从丁处获得一定的好处费。对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6年真题]A甲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B乙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C丙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D丁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

多选题对于甲从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币5万元,丁望风并分得赃物这一情节,下列何种判断是正确的?(  )[2006年真题]A对甲应定抢劫罪、对丁应定盗窃罪B对甲、丁的行为应定盗窃罪C甲、丁都应对5万元承担刑事责任D甲对5万元承担刑事责任,丁只对3万元承担刑事责任

多选题就被害人丙死亡这一情节,下列对与丁有关行为的何种判断是错误的?(  )[2006年真题]A丁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B丁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犯C丁成立抢劫罪(致人死亡)的共犯D丁对丙的死亡不承担刑事责任

多选题关于事实二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3年真题]A胡某的死亡应归责于甲的肇事行为B胡某的死亡应归责于甲的逃逸行为C对甲应适用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D甲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数日后向警方投案如实交待罪行的,成立自首

不定项题79.根据案情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通过孟某的揭发帮助侦查机关顺利抓获蒋某,孟某的行为成立一般立功B通过孟某的揭发帮助侦查机关顺利抓获蒋某,孟某的行为成立一般自首C蒋某在投案的路上被侦查机关抓获属于自动投案D蒋某在投案的路上被侦查机关抓获不属于自动投案E对于孟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多选题对于乙从拍卖行购得该手表的行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2008年真题]A该行为属于买卖行为B该行为效力待定C该行为发生所有权转移D该行为属于合法行为

多选题关于甲的汽车上各抵押权实现的先后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2013年真题]A①乙、②丙、③丁B①丙、②乙、③丁C①丁、②丙、③乙D①丙、②丁、③乙

多选题下列关于甲、丁之间买卖合同的何种表述是正确的?(  )[2006年真题]A合同因欺诈而可撤销B合同因自始履行不能而无效C合同因无权处分而效力待定D如果合同被撤销,则甲应向丁承担缔约过错责任

不定项题假定甲和张某一起实施盗窃行为,盗得大量钱财,后被家人发现,在家人的劝说下,甲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供述了自己盗窃大量钱财的事实,但出于保护张某的目的,对张某盗窃的事实只字不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行为不能视为自首B甲的行为应当认定为自首C对于甲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对于甲应当从重处罚

多选题关于乙将房屋出卖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5年真题]A构成无权处分行为B丁取得该房屋所有权C丁无权要求合伙企业搬出该房屋D乙对合伙企业应承担违约责任

多选题关于甲投案以及乙归案后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07年真题]A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投案,不应认定为自首B甲提供线索致使乙被抓获的行为属于立功C乙对贩卖毒品罪成立自首D乙对行贿罪不成立自首

多选题买方拒绝接收货物的行为(  )。[2010年真题]A正确,因交货地点是丙港,而非丁港B正确,因货物自丙港越过船舷后风险转移C不正确,因交货地点是丁港,而非丙港D不正确,因货物自丁港装上船后风险转移

多选题关于自首中的“如实供述”,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2009年真题]A甲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杀人行为,但拒绝说明凶器藏匿地点的,不成立自首B乙犯有故意伤害罪、抢夺罪,自动投案后,仅如实供述抢夺行为,对伤害行为一直主张自己是正当防卫的,仍然可以成立自首C丙虽未自动投案,但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贪污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丙交代贪污罪行的,应当成立自首D丁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但在二审判决前又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判断题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于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给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A对B错

多选题根据材料②,如丁公司主张债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2013年真题]A丁公司有权向张某主张B丁公司有权向李某主张C丁公司有权向甲公司主张D丁公司有权向丙公司主张

多选题对乙、丁的行为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2005年真题]A乙构成盗窃罪B乙不构成盗窃罪C丁构成抢劫罪D丁不构成抢劫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