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10月31日的德国,随后波及整个欧洲,改革运动的领袖是()。他以“赎罪券”之事撰写了《95条论纲》最终脱离天主教。

填空题
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10月31日的德国,随后波及整个欧洲,改革运动的领袖是()。他以“赎罪券”之事撰写了《95条论纲》最终脱离天主教。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维滕堡大教堂门口贴出反对罗马教皇贩卖“赎罪券”的(),点燃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导火线。A、《上帝之城》B、《神学大全》C、《九十五条论纲》D、《基督教要义》

最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思想的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领袖捷克教育家夺美纽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为了争取全体居民信仰新教,他提出教育机会均等思想,要求市政当局为市民子弟接受初等教育议立学校。()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是()。A.加尔文B.闵采尔C.马丁路德D.慈温利

关于马丁路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他将《圣经》翻译为德语B、他在1577年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C、他领导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D、他提出了“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

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马丁·路德。

引起宗教改革运动的《九十五条论纲》是谁贴在教会门口的()?A、闵采尔B、加尔文C、马丁·路德D、威克利夫

下列关于马丁路德的说法正确的是()。A、他属于德国天主教内部的保守派B、他对德国的现代化进程没有任何影响C、赎罪券是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导火索D、他认为圣功是获救的重要前提

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A、基督教徒的享乐主义B、道德体现的崩溃C、文艺复兴的影响D、多明我会的修道士到德国出售赎罪券

()最后导致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改革。A、十字军东征B、发行赎罪券C、教会资金缺乏D、世俗国王欺压教会

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是()。A、加尔文B、闵采尔C、马丁·路德D、慈温利

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是马丁·路德在他任教的小学的教堂墙壁上贴出一张大字报,叫做《九十五论纲》,反对罗马教廷买卖赎罪券。

马丁-路德不仅是德国宗教改革的精神领袖,他还把《圣经》翻译为()A、法语B、意大利语C、西班牙语D、德语

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10月31日的德国,随后波及整个欧洲,改革运动的领袖是()。他以“赎罪券”之事撰写了《95条论纲》最终脱离天主教。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我主是坚固堡垒》一诗被称为16世纪的《()》。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端于16世纪的德国,由宗教改革领袖()发起,他们在音乐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众赞歌的新教圣歌体裁,17世纪以后,这种新教圣歌的旋律被J.S.巴赫大量运用在()和管风琴前奏曲的创作中。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和()的政治运动,实质上是()的反封建斗争。1515年,()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与当时在欧洲兴起的()相呼应,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精神,是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这说明()A、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B、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C、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D、《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单选题马丁-路德不仅是德国宗教改革的精神领袖,他还把《圣经》翻译为()A法语B意大利语C西班牙语D德语

判断题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是马丁·路德在他任教的小学的教堂墙壁上贴出一张大字报,叫做《九十五论纲》,反对罗马教廷买卖赎罪券。A对B错

单选题关于马丁路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他将《圣经》翻译为德语B他在1577年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C他领导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D他提出了“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

填空题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端于16世纪的德国,由宗教改革领袖()发起,他们在音乐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众赞歌的新教圣歌体裁,17世纪以后,这种新教圣歌的旋律被J.S.巴赫大量运用在()和管风琴前奏曲的创作中。

判断题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马丁·路德。A对B错

单选题下列关于马丁路德的说法正确的是()。A他属于德国天主教内部的保守派B他对德国的现代化进程没有任何影响C赎罪券是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导火索D他认为圣功是获救的重要前提

单选题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A基督教徒的享乐主义B道德体现的崩溃C文艺复兴的影响D多明我会的修道士到德国出售赎罪券

单选题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是()。A加尔文B闵采尔C马丁·路德D慈温利

单选题引起宗教改革运动的《九十五条论纲》是谁贴在教会门口的()?A闵采尔B加尔文C马丁·路德D威克利夫

填空题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和()的政治运动,实质上是()的反封建斗争。1515年,()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与当时在欧洲兴起的()相呼应,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精神,是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