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这首民谣用的辞格是()。A反语B拈连C双关D借代

单选题
“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这首民谣用的辞格是()。
A

反语

B

拈连

C

双关

D

借代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A.井冈山会师B.懋功会师C.吴起镇会师D.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到:“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请问: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将支部建在连队的伟大实践发生在哪里?() A、江西永新三湾B、湖南浏阳文家市C、湖南炎陵水口D、江西井冈山茅坪

“团结我们工农红军全部的力量……”出自歌曲()。A.《送郎当红军》B.《会师歌》C.《八月桂花遍地开》D.《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于()。A.会宁B.延安C.西柏坡D.井冈山

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完全胜利的事件是( )A.井冈山会师 B.甘孜会师 C.吴起镇会师 D.会宁会师

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和土地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请问,井冈山会师于()?A、1927年B、1928年C、1929年D、1930年

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B、陕北会师C、红军攻克遵义D、懋功会师

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和土地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请问,井冈山会师于1927年。

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于()。A、会宁B、延安C、西柏坡D、井冈山

1921年8月毛泽东创办的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是()A、江西瑞金大学B、红军大学C、湖南自修大学D、井冈山革命干部培训学院

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和土地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请问,井冈山会师于哪一年?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吴起镇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有一首山歌里唱道:“朱毛红军到古田,工农当家掌政权;瓦片也有翻身日,半夜做梦笑连连。朱毛红军到古田,一人分到十担田;从此肯累就有食,地主发愁断火烟。”这首山歌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长征的原因是红军主动放弃根据地,要在运动中打败国民党军队B、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D、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的()、()和福建的()、()等地出发,开始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的()、()地区,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团结我们工农红军全部的力量……”出自歌曲()。A、《送郎当红军》B、《会师歌》C、《八月桂花遍地开》D、《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地区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这首民谣用的辞格是()。A、反语B、拈连C、双关D、借代

填空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的()、()和福建的()、()等地出发,开始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的()、()地区,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单选题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B陕北会师C红军攻克遵义D懋功会师

单选题1921年8月毛泽东创办的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是()A江西瑞金大学B红军大学C湖南自修大学D井冈山革命干部培训学院

填空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地区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单选题“团结我们工农红军全部的力量……”出自歌曲()。A《送郎当红军》B《会师歌》C《八月桂花遍地开》D《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判断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吴起镇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A对B错

问答题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和土地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请问,井冈山会师于哪一年?

单选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长征的原因是红军主动放弃根据地,要在运动中打败国民党军队B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D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单选题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和土地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请问,井冈山会师于()?A1927年B1928年C1929年D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