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油田1997年累积产油400×104t,累积产水500×104t,则油田年综合含水为()A、80%B、44.44%C、55.56%D、20%

某油田1997年累积产油400×104t,累积产水500×104t,则油田年综合含水为()

  • A、80%
  • B、44.44%
  • C、55.56%
  • D、20%

相关考题:

某油田2000年核实产油量为48×104t,2001年井口年产油52.9×104t,其中老井各种措施1437t,新井7×104t,年输差为6.4%。试计算2001年核实产量的综合递减率和自然递减率。

某油田地质储量为5700×104t,开发到某年已累计采油268×104t,在以后的第二年产量为60×104t,到以后的第三年采油量为85.5×104t。试计算:以后第三年的采出程度以后第三年的采油速度如果第四年按2.2%采油速度生产,到年底产油量多少?截至到第四年该油田累计采油量是多少?截至第四年的采出程度。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某采油队原油地质储量2842.3×104t。2000年累积采油72.3×104t。计算该采油队2000年采油速度。

某区块原油地质储量为3286.2×104t,截止2001年底累积产油854.3×104t。计算该区块的采出程度是多少?

某油田12月份原油产量是2.96×104t,当月生产能力是3×104t,那么该油田的折算年产量是( )。A.35.3226×104tB.35.52×104tC.36×104tD.34.8516×104t

累积产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叫采油速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油田全面开发进入稳定生产后,当含水率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油田累积产油量与累积产水量的对数呈()关系。 A、线状B、曲线C、抛物线D、直线

采油程度是指油田到目前的累积产油量占剩余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年产水泥≥50×104t/a的水泥厂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4m/s,其卫生防护距离标准()m。 A.400B.500C.600

年产水泥≥50×104t/a的水泥厂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2~4m/s,其卫生防护距离标准()m。 A.400B.500C.600

矿井生产能力在30×104t/a以上时,井底车场可选用();10~30×104t/a的矿井,可采用环形或折返式井底车场()井底车场;10×104t/a以下的矿井可采用尽头式井底车场。

某油田2005年核实产油量为68×104t,2006年新井核实产油量6×104t,核实产量的综合递减率10.62%,年输差为6.5%。试计算2006年井口年产油量。

累积注入量所占底下体积与累积采出物(油、气、水)所占的地下体积之差叫()A、地下亏空B、累积亏空C、累积亏空体积D、地下亏空量

油田的产能是指该油田的()。A、年产油量B、月产油量C、日产油量D、油田中各单井的年均产油量

通过求解点的选择,可将油井生产系统划分为()两大部分。A、流入、流出B、产油、产水C、流入、产水D、流出、产油

某油田累积注入水10×104m3,累积产油5×104m3,累积产水量8×104m3,则注水利用率为()。A、80%B、50%C、20%D、30%

油井配产就是将油田或区块的年产油量指标,通过科学预算,比较合理的分配到采油小队。

某油田地质储量6×104t,1996年末采出程度2.7%,综合含水58%,1997年末采出程度4.2%,综合含水65%,则该油田的含水上升率为()A、7%B、4.67C、1.17%D、1.12%

累积产油量

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多油层开采的油田主力油层的()将不断上升、产油量不断下降,对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油井稳产。A、产液B、产水C、含水D、压力

油田开发过程中,决定生产规模大小的指标是()。A、采油速度B、采出程度C、采收率D、累积产油量

某油田累计注入水10×104m3,累计产有5×104m3,累计产水量8×104m3,则注水利用率为()A、80%B、50%C、20%D、30%

某油田地质储量为1200×104t,标定采收率为35,则油田的可采储量为()。A、400×l04tB、530×l04tC、420×l04tD、350×l04t

()指油田到目前的累积产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累积产气量

单选题某油田地质储量为1200×104t,标定采收率为35,则油田的可采储量为()。A400×l04tB530×l04tC420×l04tD350×l04t

单选题储量丰度即每平方千米的石油地质储量,它是反映油藏储量的指标之一。油田储量丰度()的储量丰度等级为高等级。A>500×104±/km2B为300×104~500×104t/km2C为100×104~300×104t/km2D为50×104~100×104t/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