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规律的要点: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是(),F2代有三种基因型,比例为(),两种表现型:显隐性之比为()。

分离规律的要点: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是(),F2代有三种基因型,比例为(),两种表现型:显隐性之比为()。


相关考题: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A各类型的雌雄配子间的自由组合BF2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C非同源染色体在配子中自由组合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中自由组合

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子中,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机的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这是孟德尔提出的()A、分离定律B、变异定律C、自由组合定律D、自由分离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A、各类型的雌雄配子间的自由组合B、F2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C、非同源染色体在配子中自由组合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中自由组合

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现象提出了超越当时时代的假说,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遗传因子存在于细胞核中; ③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④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⑤每对遗传因子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⑥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A、①③④⑥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小桶里的乒乓球模拟的是()A、亲本配子B、亲本基因型C、F1配子D、F1基因型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孟德尔发现在不同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分离比具有相同的规律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设”之一,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C、根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D、假设能解释F2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设成立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总结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以下说法中不属于假说的是()A、F1代全部高茎均为杂合子,P的两个亲本均为纯合子B、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C、F2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3:1D、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于1:1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于1:2:1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中出现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D、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总结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以下说法中不属于假说的是()A、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B、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C、F2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3∶1D、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性染色体存在于()A、体细胞中B、配子中C、合子中D、以上都存在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D、体细胞(细胞核)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下列不属于该假说内容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C、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这里所说的生物是指()。

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杂交得F1,F1自交所得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787∶277,上述实验结果的实质是()A、高茎遗传因子对矮茎遗传因子有显性作用B、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C、控制高、矮茎的遗传因子不在一个细胞内D、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分离规律的实质是(),因而配子中只具有成对基因的()。

分离定律证明,杂种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A、分离,进入同一配子B、分离,进入不同一配子C、不分离,进入同一配子D、不分离,进入不同一配子

下列是孟德尔提出的关于分离现象的假说,其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配子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C、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A、生物的形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中出现: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D、若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

孟德尔在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时,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其假说内容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基因在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隐性基因总是不表达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C、“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下列关于分离现象的假说不正确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生殖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使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是:()A、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B、具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3∶1C、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单选题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A各类型的雌雄配子间的自由组合BF2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C非同源染色体在配子中自由组合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中自由组合

填空题分离规律的要点: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是(),F2代有三种基因型,比例为(),两种表现型:显隐性之比为()。

单选题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子中,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机的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这是孟德尔提出的()A分离定律B变异定律C自由组合定律D自由分离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