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住院医师预防医学科 题目列表
肺气肿时,其主要症状是()A、突发性呼吸困难B、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C、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以活动后为重D、紫绀E、心悸

男性,64岁,30年前曾患右上肺结核,经INH、SM和PAS治疗约1年。5年前病灶复发,痰结核杆菌(++),应用2HRZ/4HR治疗,痰菌转阴,病灶吸收满意。近1个月咳嗽、痰中带血再次就诊。X线示右上肺前段阻塞性炎症,支气管分层示前段支气管阻塞。痰脱落细胞检查和抗酸杆菌检查均阴性,痰培养有白色念珠菌生长。重度吸烟史30余年,近年上二楼稍感气急为确诊,进一步检查应首选()A、支气管造影B、MRIC、纤维支气管镜检查D、肺癌标志物E、核素扫描

男性,58岁。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后3天,高热持续不退,咳嗽黄脓痰,伴右侧胸痛。胸部X线摄片示右下肺大片实变伴不规则透亮区。从预防观点来看,为防止手术后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推荐的措施是()A、空气净化B、进入层流室严格隔离C、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D、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和保持胃液酸度E、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

男性,45岁,慢性刺激性干咳,乏力,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后加剧5年余。体格检查:体温正常,脉搏102次/分,呼吸30次/分,轻度发绀。X线胸片示两肺弥漫性网状结节状阴影,尤以中下肺野外侧密集,边界不清,其间可见蜂窝状小透光区。此病例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血行播散型肺结核B、慢性支气管炎C、特发性肺纤维化D、肺泡癌E、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

男性,67岁,诊断肺心病3年,咳、痰、喘伴双下肢水肿加重1周,查体:双肺可闻及大量湿性啰音,心率107次/min,肝于肋缘下2横指,有触痛。白细胞及分类均高,血气分析:pH7.33,PaO245mmHg,PCO275mmHg,HCO-335mmol/L该患者不存在哪些并发症()A、肺部感染B、心力衰竭C、呼吸衰竭D、呼吸性酸中毒E、呼酸合并代酸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病因是()A、ARDSB、肺间质纤维化C、肺动脉栓塞D、重症肺炎E、COPD

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的最佳强化治疗方案是()A、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B、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C、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D、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加手术胸腔引流E、异烟肼、利福平

男性,53岁。因慢性咳喘30余年。晨起排便屏气时突起呼吸困难加重伴右侧胸痛,前来急诊。诊断右侧张力性气胸。下列处理意见中哪项是不妥当的()A、胸腔插管持续负压引流排气B、胸腔插管正压排气C、氧疗D、血气监测E、保持大便通畅

男性,52岁,自幼起咳嗽、咳痰、喘息,多为受凉后发作,静滴"青霉素"可缓解,10~20岁无发作,20岁后又有1次大发作,发作时大汗淋漓、全身发紫、端坐不能平卧,肺部可闻及哮鸣音,静脉推注"茶碱、地塞米松"完全缓解。自后反复出现夜间轻微喘息,每周发作3次以上,不能入睡,PEF变异率为35%。体: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9次/min。最可能的诊断是()A、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B、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C、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左心衰竭D、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E、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女性,30岁。哮喘病史近10年,近2年来反复发作,午夜或清晨时易发,春季和梅雨季节尤其好发。体检:一般情况可,叙述病史连贯而无气急,两肺散在哮鸣音。下列哪种药物可供该患者长期使用并预防夜间发作()A、氨茶碱B、胆茶碱C、二羟丙茶碱(喘定)D、复方氨茶碱E、茶碱控释片

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是()A、心室收缩不全导致的泵功能障碍B、心律失常C、头晕、乏力D、栓塞E、猝死

患者赵某,男性,20岁,体型瘦高。举重物后突感左胸闷、出冷汗,呼吸困难。查体: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30次/分,右上肺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消失,心率110次/分,律齐。最可能的诊断是()A、心绞痛B、胸膜炎C、带状疱疹D、自发性气胸E、肋间神经炎F、心肌梗死

下列有关自主神经与心脏传导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心脏传导系统受迷走与交感神经双重支配B、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可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与传导性C、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可缩短窦房结与周围组织的不应期D、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可减慢房室结的传导并延长其不应期E、交感神经的作用与迷走神经相反

女性,20岁,感冒后出现心慌气急,拟诊病毒性心肌炎而测定血清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下列哪项结果有助于该诊断()A、血清效价大于或等于1:40B、血清效价大于或等于1:80C、血清效价大于或等于1:20D、血清效价大于或等于1:160E、血清效价大于或等于1:320

男性,35岁。心悸、气短一年,下肢浮肿3月,查体:血压90/60mmHg,颈静脉怒张,心界向两侧增大,第一心音减弱,心尖区闻及二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大。心动超声提示有心腔扩大,心脏弥漫性搏动减弱。本病最重要的病因是()A、家族遗传B、风湿热C、持续性病毒感染D、药物作用E、神经系统受体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