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缠绝缘带时,为方便解线,应尽量疏松,为便于连接其他导线,允许露出芯线。

包缠绝缘带时,为方便解线,应尽量疏松,为便于连接其他导线,允许露出芯线。


相关考题:

()等作为电连接线线夹时,连接处导线不得包缠铝包带。 A、并沟线夹B、电连接线夹C、UT形线夹D、楔形线夹

对低压绝缘线连接后的绝缘恢复的要求是()。 A.导线连接后,均应用绝缘带包扎,常用胶皮布带和黑包布带来恢复绝缘B.用于三相电源的导线用胶皮布带包一层后再用黑包布带包一层C.用于单相电源的导线上可直接用黑包布带包缠三层即可D.可用绝缘自粘胶带直接包缠一层E.低压绝缘线应错位连接,便于绝缘恢复

低压绝缘线连接后的绝缘恢复应满足()要求。 A.导线连接后,用J2自粘带来恢复绝缘B.导线连接后,用绝缘带包扎,即胶皮布带和黑包布带来恢复绝缘C.用于三相电源的导线用胶布带包一层后再用黑包布带包一层D.用于单相电源的导线上可直接用黑包布缠绕2层即可E.没有黑包布时可用透明胶带等绝缘材料代替

绝缘导线连接后,必须用绝缘带缠包。缠包的方法是从完整的绝缘层开始,从左到右斜向叠绕,每圈叠压()带宽。A1/5B1/4C1/3D1/2

安装线夹时,在导线上应先缠铝包带,缠绕方向与外层导线绕向()。A一致;B相反;C任意;D绕二层。

根据《江苏移动数据机房规范实施细则》,电源线与设备连接时,所有电源线剖头部分均必须缠绝缘胶带,缠扎厚度、长度要求()。A、绝缘胶带缠扎厚度比绝缘外皮厚,各电源线缠扎长度应应尽可能长B、绝缘胶带缠扎厚度必绝缘外皮薄,各电源线缠扎长度应一致C、绝缘胶带缠扎厚度为五层,各电源线缠扎长度应尽可能长D、绝缘胶带缠扎厚度与绝缘外皮一致,各电源线缠扎长度应一致

380/220V的低压绝缘导线连接时,其绝缘层恢复应包缠()层绝缘带。A、1B、2C、3

低压绝缘线连接后的绝缘恢复应满足()要求。A、导线连接后,用J2自粘带来恢复绝缘B、导线连接后,用绝缘带包扎,即胶皮布带和黑包布带来恢复绝缘C、用于三相电源的导线用胶布带包一层后再用黑包布带包一层D、用于单相电源的导线上可直接用黑包布缠绕2层即可E、没有黑包布时可用透明胶带等绝缘材料代替

绝缘导线连接后,必须用绝缘带缠包。缠包的方法是从完整的绝缘层开始,从左到右斜向叠绕,每圈叠压()带宽。A、1/5B、1/4C、1/3D、1/2

恢复220V线路上的导线绝缘时,先包缠1层黄蜡带(或涤纶薄膜带),然后再包缠一层黑胶带,也可只包缠两层黑胶带。

恢复380V线路上的导线绝缘时,必须先包缠1~2层黄蜡带(或涤纶薄膜带),然后再包缠一层黑胶带。

裸铝导线在绝缘子或线夹上固定时应缠铝包带缠绕长度应超过接触部分()。A、30mmB、50mmC、20mm

导线在恢复绝缘时,绝缘带与导线保持约45°的倾斜角,每圈包缠压选带宽的一半。

安装螺栓型耐张线夹时,导线型号为LGJ-185/25,金具与导线接触长度为L1=240mm,采用1×10mm铝包带,要求铝包带的两端露出线夹10mm,铝包带两头回缠长度为c=110mm,已知LGJ-185/25型导线直径为18.9mm,则铝包缠绕导线的总长度为mm,所需铝包带长度为mm

用绝缘带包缠恢复导线接头绝缘层时,缠绕时绝缘带与导线保持约()的倾斜角。A、90°B、75°C、55°D、45°

穿入配管的导线接头应设在()内,管内不许有接头,接头搭接应(),绝缘带包缠应均匀紧密。

并沟线夹、电连接线夹等作为电连接线线夹时,连接处导线不得包缠铝包带。

绝缘带包缠时,不能(),更不允许露出芯线,以免造成触电或短路事故。A、过多B、过密C、过疏D、过长

用绝缘带包缠导线恢复绝缘时,要注意(),更不允许露出芯线,以免发生触电或短路事故。A、不能过密B、不能重叠C、不能过疏D、均匀

裸铝导线在绝缘子或线夹上固定应缠铝包带,缠绕长度应超出接触部分()mm。A、20B、45C、30D、15

绝缘带包缠时,将黄蜡带从导线左边完整的绝缘层上开始,包缠()带宽后就可进入连接处的芯线部分。A、一个B、半个C、一个半D、两个

绝缘带包缠时,用黄蜡带从导线左边完整的绝缘层上开始包缠,包缠()带宽后就可以进入连接处的芯线部分。A、一个B、半个C、一个半D、两个

包缠绝缘时,绝缘带与导线应导线保持约550的倾斜角,每圈包缠压叠带宽的()。A、1/2B、1/3C、1/4D、1/5

包缠绝缘时,绝缘带与导线应保持约55°的倾斜角,每圈包缠压叠带宽的()。A、1/2B、1/3C、1/4D、D.1/5

单选题绝缘导线连接后,必须用绝缘带缠包。缠包的方法是从完整的绝缘层开始,从左到右斜向叠绕,每圈叠压()带宽。A1/5B1/4C1/3D1/2

判断题并沟线夹、电连接线夹等作为电连接线线夹时,连接处导线不得包缠铝包带。A对B错

单选题绝缘带包缠时,不能(),更不允许露出芯线,以免造成触电或短路事故。A过多B过密C过疏D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