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户外电缆终端头、引线之间及引线与接地体之间的距离为0.4m()。

35kV户外电缆终端头、引线之间及引线与接地体之间的距离为0.4m()。


相关考题:

电缆终端头固定后的接线端子及其引线,各相对地及相间带电体间距离应满足要求,电缆头三叉口以上至接线端子各相距离不宜小于()mm。A、100B、50C、200D、300

下列属于接地装置组成的是:()A、接地端头B、接地引线C、接地体D、以上均是

10kV相邻各相过引线、引下线与邻相的过引线、引下线和导线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mm。

电缆安装,35kV及以下高压户外终端头,对地面距离不宜小于()m。电缆终端头装设在电杆上的位置,不应使一相瓷套管靠近电杆。35kV分相铅包终端头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6m。A、6;B、5;C、4D、3

()是电力电缆的B类检修。A、电缆头(终端头、中间接头)B、加装或更换C、带电测试电缆通道处理D、接地及引线加装或更换

单芯电缆的接地线有两部分:一是接地网或接地极与电缆的接地点之间的引线;二是各相护套间和等位连接线()。

变压器引线与电缆连接时,电缆及其终端头均不得与变压器外壳()。

极限条件下,高压侧引线对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大于500mm。

避雷器至高压侧的引线张力应适宜。极限条件下,高压侧引线对接地体之间距离大于()mm.

引线及连接线应连接牢固接触良好,无破损和烧伤。引线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mm。引线的长度应保证当接触悬挂受温度变化偏移时有一定的活动余量并不得侵入限界,引线摆动到极限位置对接地体的距离符合规定。A、300B、330C、360D、390

极限条件下,高压侧引线对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大于()mm。A、500B、1000C、1500D、350

隔离开关引线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mm,引线摆动到极限位置对接地体的距离符合规定。A、200B、350C、300D、400

无线通信设备的接地系统采用分设接地方式时,各接地系统(地下接地体、地下裸引线)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在110kV及以上电缆终端站内,电缆终端头的金属护层易通过()单独接地,电缆终端头接地设计无要求时,接地电阻(≦4)欧姆。电缆护层的单独接地极与架空避雷线接地体之间,应保持()m距离。

避雷器至高压侧的引线张力因合理。极限条件下,高压侧引线对接地体之间距离大于()mm。A、300B、330C、350D、500

各接地体包括它们的引线之间,相互距离不得小于10m。

并联电容器组竣工(预)验收中,电容器单元引线验收要求正确的有()。A、引线无散股、扭曲、断股现象B、电容器组35kV电缆宜采用冷缩终端C、引线接触面应接触紧密、并涂有导电膏,线端连接用的螺母、垫圈应齐全D、电容器端头相互之间的连接线,电容器端头至熔断器或母排的连接线均应使用软连接

带电断、接空载线路所接引线长度应适当,与周围接地构件、不同相带电体应有足够安全距离,连接应牢固可靠。断、接时应有防止()的措施。A、引线断裂B、引线脱落C、引线移动D、引线摆动

户外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中,A2值的适应范围为()。A、带电部分至接地部分之间B、不同相的带电部分之间C、网状遮拦向上延伸线距离地面2.5m处与遮拦上方带电部分之间D、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断口两侧引线带电部分之间。

单选题隔离开关引线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mm,引线摆动到极限位置对接地体的距离符合规定。A200B350C300D400

判断题极限条件下,高压侧引线对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大于500mm。A对B错

单选题极限条件下,避雷器高压侧引线对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大于()。A200mmB250mmC300mmD350mm

单选题避雷器至高压侧的引线张力因合理。极限条件下,高压侧引线对接地体之间距离大于()mm。A300B330C350D500

判断题各接地体包括它们的引线之间,相互距离不得小于10m。A对B错

单选题极限条件下,高压侧引线对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大于()mm。A500B1000C1500D350

填空题避雷器至高压侧的引线张力应适宜。极限条件下,高压侧引线对接地体之间距离大于()mm.

填空题在110kV及以上电缆终端站内,电缆终端头的金属护层易通过()单独接地,电缆终端头接地设计无要求时,接地电阻(≦4)欧姆。电缆护层的单独接地极与架空避雷线接地体之间,应保持()m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