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冰厚为20mm及以上的地区称()A、轻冰区B、中冰区C、重冰区D、无冰区

设计冰厚为20mm及以上的地区称()

  • A、轻冰区
  • B、中冰区
  • C、重冰区
  • D、无冰区

相关考题:

冰情统计表以测站冰厚及冰情要素摘录表为基础,按水系汇列各站冰情特征日期、封冻天数及冰厚特征等项资料。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设计冰厚为()mm及以上的地区为重冰区。A10;B15;C20;D25。

冰厚测量操作程序一般为:当有积雪时,先量取冰上积雪深度,然后开凿冰孔,量取冰花厚、水浸冰厚与冰厚,测量()。A、水深及水温、气温B、水深及气温C、水深及水温D、水温及气温

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九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杆塔应进行抗震验算。验算条件为:风荷载取最大设计值的30%,()。A、无冰B、覆冰C、断任意一根导线D、未断线

设计覆冰厚度为()及以下的地区为轻冰区。

依据《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设计覆冰厚度为()mm以上地区为重冰区。A、5B、10C、15D、20

设计冰厚为()mm及以上的地区为重冰区。A、10;B、15;C、20;D、25。

设计冰厚为()mm及以上的地区为重冰区。A、10B、15C、20D、25

冰情统计表是以测站冰厚及冰情要素摘录表为基础,对()进行统计。A、最大冰厚B、封冻天数C、特征冰情D、冰情特征日期

冰厚测量操作程序一般为:当有积雪时,先量取冰上积雪深度,然后开凿冰孔,量取()、水浸冰厚与冰厚,测量水深及气温。A、冰礁厚B、水内冰厚C、冰花厚D、冰堆厚

河段冰厚测量是为了了解河段的冰厚分布情况及()对河段平均冰厚的代表性。A、冰情分布B、冰流量变化C、固定点冰厚D、流冰情况

()是为了了解河段的冰厚分布情况及固定点冰厚对河段平均冰厚的代表性。A、固定点冰厚测量B、河段冰厚测量C、单点冰厚测量D、冰流量测验

冰情统计表是以测站()为基础,对冰情特征日期、封冻天数及冰厚特征等项资料进行统计。A、原始观测记载B、冰情观测记载C、水位观测记载D、冰厚及冰情要素摘录表

冰厚测量操作程序一般为:当有积雪时,先量取冰上积雪深度,然后开凿冰孔,量取(),测量水深及气温。A、冰花厚、水浸冰厚与冰厚B、冰花厚与冰厚C、水浸冰厚与冰厚D、冰花厚与水浸冰厚

冰情统计表以测站冰厚及冰情要素摘录表为基础,按水系汇列各站()、封冻天数及冰厚特征等项资料。A、冰情特征日期B、冰情特征C、冰情项目D、特殊冰情

除无冰区段外,地线设计冰厚应较导线冰厚增加5mm。下面哪种表述是正确的?()A、地线设计冰厚增加5mm,仅针对地线支架的机械强度设计。B、地线设计冰厚增加5mm,并非仅针对地线支架的机械强度设计。C、导线和地线距离配合时,地线设计冰厚应与导线一致。D、导线和地线距离配合时,地线设计冰厚亦应较导线冰厚增加5mm。

设计冰厚为()mm及以上的地区为重冰区。

设计覆冰厚度为()地区为轻冰区。A、5mm及以下B、10mm及以下C、大于10mm小于20mmD、20mm及以上

依据《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设计覆冰厚度为()mm及以下地区为轻冰区。A、5B、10C、15D、20

多选题冰情统计表是以测站冰厚及冰情要素摘录表为基础,对()进行统计。A最大冰厚B封冻天数C特征冰情D冰情特征日期

单选题冰情统计表是以测站()为基础,对冰情特征日期、封冻天数及冰厚特征等项资料进行统计。A原始观测记载B冰情观测记载C水位观测记载D冰厚及冰情要素摘录表

单选题冰情统计表以测站冰厚及冰情要素摘录表为基础,按水系汇列各站()、封冻天数及冰厚特征等项资料。A冰情特征日期B冰情特征C冰情项目D特殊冰情

单选题()是为了了解河段的冰厚分布情况及固定点冰厚对河段平均冰厚的代表性。A固定点冰厚测量B河段冰厚测量C单点冰厚测量D冰流量测验

单选题冰厚测量操作程序一般为:当有积雪时,先量取冰上积雪深度,然后开凿冰孔,量取()、水浸冰厚与冰厚,测量水深及气温。A冰礁厚B水内冰厚C冰花厚D冰堆厚

单选题冰厚测量操作程序一般为:当有积雪时,先量取冰上积雪深度,然后开凿冰孔,量取(),测量水深及气温。A冰花厚、水浸冰厚与冰厚B冰花厚与冰厚C水浸冰厚与冰厚D冰花厚与水浸冰厚

单选题设计覆冰厚度()以上的地区称为重冰区。A10mmB15mmC20mmD30mm

单选题冰厚测量操作程序一般为:当有积雪时,先量取冰上积雪深度,然后开凿冰孔,量取冰花厚、水浸冰厚与冰厚,测量()。A水深及水温、气温B水深及气温C水深及水温D水温及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