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混合煤气中CO2增加1个百分点,焦比降低()。A、10~20kgB、20~25kgC、25~30kgD、30kg/t以上

高炉混合煤气中CO2增加1个百分点,焦比降低()。

  • A、10~20kg
  • B、20~25kg
  • C、25~30kg
  • D、30kg/t以上

相关考题:

()的成分大致包括:CO,H2,CH4,CO2以及N2。 A、焦炉煤气B、高炉煤气C、混合煤气

下列检查结果哪项最符合该患者目前的病情变化( )A.PaCOSUB2/SUB降低B.PaOSUB2/SUB降低;PaCOSUB2/SUB升高C.PaOSUB2/SUB降低;PaCOSUB2/SUB降低D.肺活量正常,残气量增加E.FEVI减低,残气量正常

CO含量最高的为( )。A.转炉煤气B.高炉煤气C.混合煤气

人体内O2、CO2进出细胞膜是通过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 人体内O<sub>2</sub>、CO<sub>2</sub>进出细胞膜是通过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人胞作用E.出胞作用

杭钢煤气系统中,通往轧钢加热炉的混合煤气品种中没有以下哪种混合煤气?()A、高炉煤气与焦炉煤气的混合B、高炉煤气与转炉煤气的混合C、焦炉煤气与转炉煤气的混合D、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及焦炉煤气的混合

高炉喷煤量增加时,煤气中的()增加。A、H2B、N2C、COD、CO2

高炉煤气中的剧毒成分是CO2。

()提高煤气热值。A、用净化的高炉煤气B、用高炉煤气加部分焦炉煤C、增加高炉焦比

高炉内炉料和煤气水当量的变化特点是在高炉上部W气/sub<W料。

CO含量最高的为()A、转炉煤气B、高炉煤气C、混合煤气

以下关于高炉煤气量体积及成分变化错误的是()A、炉缸燃烧带形成的煤气量大于鼓风量B、炉顶煤气量比炉缸燃烧带形成的煤气量大C、矿石氧化程度增加,煤气中CO2含量增大D、富氧鼓风时,煤气中N2含量减少,(CO+CO2)含量也减少

高炉富氧鼓风因N2降低,炉内煤气CO浓度增加,间接还原增加。

焦比高时()。A、煤气中的N2含量升高B、煤气中的CO+CO2含量增加C、煤气中的CO含量减少D、煤气利用率降低

使用那些方法能提高煤气热值()A、用净化的高炉煤气B、用高炉煤气加部分焦炉煤气C、增加高炉焦比

()提高煤气热值。A、用净化的高炉煤气B、用高炉煤气加部分焦炉煤气C、增加高炉焦比

高炉煤气发热值与焦比、喷吹量的关系是,随焦比降低而下降;随喷吹量增加而()。

随着高炉使用风温的提高,焦比下降,高炉煤气CO2升高,发热值降低,就会影响热风炉烧炉。()

高炉风温提高后,炉顶煤气中CO2含量增加,这是间接还原发展的。

高炉富氧操作是强化高炉生产的重要手段,有提高炉缸温度,降低燃料 消耗的作用。()另外富氧还可以提高煤气热值,富氧1%,煤气热值升高3.44%。A、 富氧率增加1%,降低综合焦比约0.5%,增产.0.5%B、 富氧率增加1%,降低综合焦比约0.5%,增产1% C、 富氧率增加1%,降低综合焦比约0.5%,增产2%D、 富氧率增加1%,降低综合焦比约0.5%,增产3~4%

高炉煤气中主要的可燃气体为()。A、CO2B、O2C、CO

高炉混合煤气中CO2含量增加1个百分点,焦比降低()。A、10kg~20kgB、20kg~25kgC、25kg~30kg

高炉煤气中剧毒成分是CO2。

单选题用HCl滴定NaOH和Na2CO3混合液,首先加入用酚酞指示剂,消耗HCl体积V1,之后用甲基橙指示剂,消耗HCl体积V2,则V1和V2的关系是:A Vsub1/subVsub2 /sub /pB Vsub1/subVsub2/sub /pC Vsub1/sub=Vsub2/sub /pD 不能确定

单选题干熄焦循环气体的主要成分为N2,其他成分还有H2、CH4、CO等气体,其中属于不可燃组分是( )。ApNsub2/sub /pBpHsub2/sub/pCpCHsub4/sub/pDCO

单选题煤矿井下的有害气体主要是由()、CO2、H2S、NO2、H2、NH3气体组成。ACOBpCHsub4/sub、SOsub2/sub/pCpSOsub2/sub、CO/pDpCO、CHsub4/sub、SOsub2/sub/p

单选题已知某药口服肝脏首过效应很大,改用肌肉注射后( )。Aptsub1/2/sub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pBptsub1/2/sub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pCptsub1/2/sub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pDptsub1/2/sub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pEptsub1/2/sub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p

单选题A pIsub2/sub=Isub3/sub/pB pIsub2/sub=4Isub3/sub/pC pIsub2/sub=2Isub3/sub/pD pIsub3/sub=4Isub2/s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