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所在地区近3年雷电监测系统记录的平均落雷密度不小于(),应在110-220kV进出线间隔入口处加装金属氧化物避雷器。A、3.5次/(平方千米·年)B、4.5次/(平方千米·年)C、5.5次/(平方千米·年)

变电站所在地区近3年雷电监测系统记录的平均落雷密度不小于(),应在110-220kV进出线间隔入口处加装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 A、3.5次/(平方千米·年)
  • B、4.5次/(平方千米·年)
  • C、5.5次/(平方千米·年)

相关考题:

地面落雷密度:是指每个雷暴日里每平方公里地面上的平均落雷次数。()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用以描述雷电的参数包括()。 A.防雷区B.雷暴日C.雷电活动区D.地面落雷密度

地面落雷密度 名词解释

地面落雷密度是指()地面上的平均落雷次数。 A.每个月每平方公里B.每个月每平方米C.每个雷电日每平方公里D.每个雷电日每平方米

地面落雷密度的单位是()。 A.次/平方公里•雷电日B.平方公里/次•雷电日C.雷电日/次•平方公里D.平方米/次•雷电日

风沙地区变电站在风沙危害较大地区,应注重、加强近地表的防护措施,防止地表重复起沙;对于变电站外围的沙化地面应采取固沙措施

我国有关标准建议在雷暴日为40的地区,地面落雷密度γ取( )。A.0.07B.0.09C.0.8D.1.2

雷击线路时,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称为( )。A.地面落雷密度B.耐雷水平C.雷击跳闸率D.击杆率

《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检测规范》规定,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最大报文接入能力的监测结果应符合相关规定,不小于()Mbit/s。

变电站的直流系统直流绝缘监视装置监测的是()A、监测变电站的直流系统正负极间绝缘B、监测变电站的直流系统正极对地间绝缘C、监测变电站的直流系统负极对地间绝缘D、监测变电站的直流系统正、负极对地绝缘

《国网十八项反措》规定对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敞开式变电站应在110-220kV进出线间隔入口处加装金属氧化物避雷器。()A、变电站所在地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等于50或者近三年雷电监测系统记录的平均落雷密度大于等于3.5次/平方公里·年B、变电站110-220kV进出线路走廊在距变电站15km范围内穿越雷电活动频繁(平均雷暴日数大于等于40日或近三年雷电监测系统记录的平均落雷密度大于等于2.8次/平方公里·年的丘陵或山区C、变电站已发生过雷电波侵入造成断路器等设备损坏D、经常处于热备用运行的线路

落雷密度是如何规定的?

开关场的雷电波来源有()。A、换流站直击雷B、连接到交流场的落雷入侵波C、连接到接地极吸纳了靠近换流站区段落雷的入侵波D、连接到直流场落雷的入侵波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实现的功能有()。A、数据采集与处理B、运行监测C、控制与操作闭锁D、事故顺序记录与事故追忆

地面落雷密度的单位是()。A、次/平方公里·雷电日B、平方公里/次·雷电日C、雷电日/次·平方公里D、平方米/次·雷电日

对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敞开式变电站应在110-220kV进出线间隔入口处加装金属氧化物避雷器()。A、变电站所在地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等于50;B、变电站110-220kV进出线路走廊在距变电站15km范围内穿越雷电活动频繁(平均雷暴日数大于等于40日或近三年雷电监测系统记录的平均落雷密度大于等于2.8次/平方公里·年的丘陵或山区;C、变电站已发生过雷电波侵入造成断路器等设备损坏;D、经常处于热备用运行的线路;E、变电站所在地区近三年雷电监测系统记录的平均落雷密度大于等于3.5次/平方公里·年。

雷击线路时,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称为()。A、地面落雷密度B、耐雷水平C、雷击跳闸率D、击杆率

我国有关标准建议在雷暴日为40的地区,地面落雷密度取()。A、0.07B、0.09C、0.8D、1.2

用以描述雷电的参数包括()。A、防雷区B、雷暴日C、雷电活动区D、地面落雷密度

雷电日的意义是:发电厂、变电所所在地区及线路通过的地区每年发生雷电现象的日数。

下列参数中,从雷电定位系统中可以查询的数据有()A、雷电流的幅值和极性B、雷电流的波形C、雷电回击D、落雷的时间E、与落雷距离最近杆塔

多选题用以描述雷电的参数包括()。A防雷区B雷暴日C雷电活动区D地面落雷密度

多选题下列参数能够描述雷电的是()。A雷暴日B地面落雷密度C雷道波阻抗D雷电流幅值E残压

填空题《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检测规范》规定,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最大报文接入能力的监测结果应符合相关规定,不小于()Mbit/s。

单选题我国有关标准建议在雷暴日为40的地区,地面落雷密度取()。A0.07B0.09C0.8D1.2

单选题雷击线路时,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称为()。A地面落雷密度B耐雷水平C雷击跳闸率D击杆率

多选题地区雷暴强度等级根据()划分。该数据来源于国家权威部门的公布的当地()气象观测记录,而非()监测统计数据。A年平均雷暴日数;B人工;C历史观测;D雷电监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