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句话出自于()A、孔子B、孟子C、包拯D、左丘明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句话出自于()

  • A、孔子
  • B、孟子
  • C、包拯
  • D、左丘明

相关考题: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这句话出自( )。A、荀况(战国)《荀子·君道》B、商鞅(战国)《商君书·定分》C、韩非(战国)《韩非子·有度》D、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寡人之于国也》紧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之后的一句是()。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下列关于君臣关系的表述,观点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B.“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C.“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D.“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台民与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何仇也?大清国列祖列宗与汝何仇也?……汝既将发祥之地、陵寝迫近之区割媚倭奴,祖宗有知,其谓我太后、皇上何?尚且不足以快汝意,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下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非不能毁家纾难也,我台民非不能亲上死长也,我台民非如汝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无廉耻,卖国固位,得罪于天地祖宗也。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獾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台湾誓死不与贼臣俱生之臣民公启 ——选自《中日战争》第六册 请回答: (1)这个檄文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试详细论述此背景。 (2)你对这个檄文有什么看法?是否同意其中的观点?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部徐用仪也。台民与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何仇也?大清国列祖列宗与汝何仇也?......汝既将发祥之地、陵寝迫近之区割媚倭奴,祖宗有知,其谓我太后、皇上何?尚且不足以快汝意,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下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非不能毁家纾难也,我台民非不能亲上死长也,我台民非如汝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无廉耻,卖国固位,得罪于天地祖宗也。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獹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台湾誓死不与贼臣俱生之臣民公启——选自《中日战争》第六册请回答:(1)试详细论述这个檄文提出的背景。(2)你对这个檄文有什么看法?是否同意其中的观点?

荀子在其著作《君道》篇中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请简述这句话的意思。

翻译: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也。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钮魔贼之。晨往,寝门闻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魔退,叹而言日:“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试分析(晋灵公不君)组麂这一人物的性格。

下列关于君臣关系的表述,观点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B、“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C、“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D、“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胥”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这句话体现出官德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

辨析带括号的“之”字在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也。A、行B、利C、义D、责

阅读下文,并按要求回答。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长上之死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饑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忧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判断题孔子曾指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反动。A对B错

单选题“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句话出自于()A孔子B孟子C包拯D左丘明

问答题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钮魔贼之。晨往,寝门闻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魔退,叹而言日:“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试分析(晋灵公不君)组麂这一人物的性格。

问答题荀子在其著作《君道》篇中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请简述这句话的意思。

问答题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 (1)《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说文》:“民,众萌也。” (5)《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单选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问答题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问答题翻译: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也。

单选题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也。A行B利C义D责

问答题为以下古文加标点并将之翻译为现代白话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獭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舆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问答题辨析带括号的“之”字在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