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温度()是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危险温度区”(或称“敏化温度区”)。A、150-450℃B、450-850℃C、850-950℃D、950-1050℃

加热温度()是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危险温度区”(或称“敏化温度区”)。

  • A、150-450℃
  • B、450-850℃
  • C、850-950℃
  • D、950-1050℃

相关考题: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时,易形成晶间腐蚀的温度区是( )。A.250℃~450℃B.450℃~850℃C.850℃~1100℃

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危险温度是()℃。 A、150~250B、250~450C、450~850

共析钢加热为奥氏体后,冷却时所形成的组织主要决定于()。 A.奥氏体加热时的温度B.奥氏体在加热时的均匀化程度;C.奥氏体冷却时的转变温度D.奥氏体的冷却速度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时, 易形成晶间腐蚀的温度区间是()。A、250~450℃B、450~850℃C、850~1100℃

奥氏体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最危险的温度一般是()℃。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时,热影响区中处于450-850℃之间温度的区段最易产生晶间腐蚀。

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危险温度区”是指()。

加热温度区间在()℃,是奥氏体型不锈钢晶间腐蚀的敏感温度区。A、150~450B、450~850C、850~950D、950~1050

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危险温度区是()。A、150~250℃B、250~450℃C、450~850℃

关于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性说法正确的是:()A、对焊接热裂纹的敏感性较高,易产生弧坑裂纹、液化裂纹B、易出现晶间腐蚀,敏化温度区450℃~850℃。C、析出脆性σ相D、易产生氢致延迟性裂纹

碳钢最合适的加热温度范围是单相奥氏体区。

奥氏体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温度一般是()℃之间。

奥氏体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温度一般是在450-850℃之间,其中尤以()℃为最危险,焊接时,热影响区中处于上述温度的区段最易产生晶间腐蚀A、550B、600C、650D、700

理论上,奥氏体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危险温度区是()摄氏度。A、200~350B、350~450C、450~850D、850~900

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危险温度区”是指()。A、200~450℃B、550~650℃C、450~850℃

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危险温度区”是指()。A、200℃~450℃B、550℃~650℃C、450℃~850℃D、650℃~850℃

奥氏体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危险温度区为()。A、150~250℃B、300~400℃C、450~850℃D、1050~1100℃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时,易形成晶间腐蚀的温度区间是()。A、100~250℃B、250~450℃C、450~850℃D、850~1100℃

在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中,可能产生晶间贫铬区的危险温度范围是()A、110~950℃B、850~450℃C、650~350℃D、350~150℃

奥氏体不锈钢发生晶间腐蚀的温度范围是450~850℃,防止晶间腐蚀的方法一是减少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含()量,二是在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和()元素。

共析钢加热奥氏体化后,冷却时转变的组织主要取决于()A、奥氏体化的加热温度B、奥氏体化后的成分均匀程度C、奥氏体冷却时的转变温度

在奥氏体温度区间升高加热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都将促使奥氏体晶粒长大。

单选题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时,易形成晶间腐蚀的温度区间是()A250~450℃B450~850℃C850~1100℃

多选题关于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性说法正确的是:()A对焊接热裂纹的敏感性较高,易产生弧坑裂纹、液化裂纹B易出现晶间腐蚀,敏化温度区450℃~850℃。C析出脆性σ相D易产生氢致延迟性裂纹

单选题钢的淬火加热温度都应在()奥氏体区。A单相B多相C双相

判断题钢的淬火加热温度都应在单相奥氏体区。A对B错

填空题奥氏体不锈钢发生晶间腐蚀的温度范围是450~850℃,防止晶间腐蚀的方法一是减少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含()量,二是在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