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适宜的野外点是:()。A、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地点B、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地点C、城镇、住宅、道路及沟渠附近

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适宜的野外点是:()。

  • A、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地点
  • B、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地点
  • C、城镇、住宅、道路及沟渠附近

相关考题:

土壤墒情监测采样记录表中;采样深度;为采样点的深度,记至()。A、1mB、1dmC、1cmD、1mm

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适宜的野外点是( )。A.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地点B.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地点C.城镇、住宅、道路及沟渠附近

土壤背景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 ) m以上。A.50B.100C.200D.300

采集区域环境背景土壤样品时,一般采集0~30cm的表层土。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必须选在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布点。

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以上()。A、300mB、3kmC、30mD、100m

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一般监测采集()样品。A、底层土B、视情况C、心土D、表层土

土壤样品采集时,一般无需布设对照采样点。

污染事故不可预料,接到举报后应立即组织采样。根据污染物及其对土壤的影响确定监测项目,尤其是污染事故的特征污染物是监测的重点,事故土壤监测要设定2~3个背景对照点。

测试现场空间位置限制,不能按规定选取采样位置时,可选择比较适宜的管段采样,但采样断面与弯头等的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倍,并适当增加测点的()。A、1.5;采样点数量B、2;采样点频次C、3;采样点的数量和采样频次D、1.5;采样点的数量和采样频次

野外鉴别土壤质地采用的是()。

对某耕地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监测地面积中等,田块土壤不均匀,则采样点的布设应该采用()。A、对角线布点采样法B、梅花形布点采样法C、棋盘式布点采样法D、蛇形布点采样法

土壤背景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米以上。A、50B、100C、200D、300

野外调查的外业工作是野外调查的核心,主要包括()。A、确定野外调查外业工作的基本形式B、野外定点C、观察、询查D、测量、测定E、采样、野外记录与野外拍摄

简述土壤采样点布设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根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污染事故土壤监测的采样点不得少于5个,同时要设定2到3个背景对照点。

根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进行区域土壤环境背景调查采样时,监测点位应符合下列哪些原则?()A、 采样点选在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B、 城镇、住宅、道路、沟渠、粪坑、坟墓附近等处不宜设采样点C、 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200m以上D、 在水土流失严重处设采样点

采集区域环境背景土壤样品时,一般采集0~30cm的表层土。

对照监测点位应尽量选择未裸露的土壤,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采样深度尽可能与场地表层土壤采样深度相同。

判断题污染事故不可预料,接到举报后应立即组织采样。根据污染物及其对土壤的影响确定监测项目,尤其是污染事故的特征污染物是监测的重点,事故土壤监测要设定2~3个背景对照点。A对B错

判断题对照监测点位应尽量选择未裸露的土壤,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采样深度尽可能与场地表层土壤采样深度相同。A对B错

判断题根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污染事故土壤监测的采样点不得少于5个,同时要设定2到3个背景对照点。A对B错

单选题测试现场空间位置限制,不能按规定选取采样位置时,可选择比较适宜的管段采样,但采样断面与弯头等的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倍,并适当增加测点的()。A1.5;采样点数量B2;采样点频次C3;采样点的数量和采样频次D1.5;采样点的数量和采样频次

单选题土壤背景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米以上。A50B100C200D300

多选题根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进行区域土壤环境背景调查采样时,监测点位应符合下列哪些原则?()A采样点选在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B城镇、住宅、道路、沟渠、粪坑、坟墓附近等处不宜设采样点C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200m以上D在水土流失严重处设采样点

单选题对某耕地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监测地面积中等,田块土壤不均匀,则采样点的布设应该采用()。A对角线布点采样法B梅花形布点采样法C棋盘式布点采样法D蛇形布点采样法

判断题采集区域环境背景土壤样品时,一般采集0~30cm的表层土。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