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66.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而前二者在出版业中更有自己的特色。出版业的人才资源由出版从业人员构成,出版业的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 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有多种途径例如:及时把握社会的进步动态,提出新的出版物选题对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使本来集中的信息变成分散的信息,使单一的信息变成综合的信息,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扩大和增值。开发出版单位和名书、名人的品牌资源,并以广泛持续的、实事求是的宣传为基础,以出版物的特色和高质量辅助,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 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多元和深层次的。多元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富有特色的精品出版物。信息资源不会因为使用而衰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也不会发生变化。 就像印刷术和纸张的先后发明推动了传统印刷型出版物的发展一样,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数字出版这种新型出版形态的不断发展。在数字化时代,对已有的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管理是维护、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出版单位积累的精神文化内容重新进行整理、归置、存储并动态更新。有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就可以按照数字化技术的功能特点,策划、设计出在内容实质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焕然一新的数字出版产品。 数字出版的产品有数字图书、数字报刊、数字杂志、数字音像制品、网络数据库出版物、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与传统出版物相比,数字出版产品具有物理空间利用率高、无需复制、版本更新和发行快速便捷、方便消费者全面把握知识信息、互动性强等特点.
问答题
66.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而前二者在出版业中更有自己的特色。出版业的人才资源由出版从业人员构成,出版业的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 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有多种途径例如:及时把握社会的进步动态,提出新的出版物选题对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使本来集中的信息变成分散的信息,使单一的信息变成综合的信息,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扩大和增值。开发出版单位和名书、名人的品牌资源,并以广泛持续的、实事求是的宣传为基础,以出版物的特色和高质量辅助,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 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多元和深层次的。多元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富有特色的精品出版物。信息资源不会因为使用而衰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也不会发生变化。 就像印刷术和纸张的先后发明推动了传统印刷型出版物的发展一样,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数字出版这种新型出版形态的不断发展。在数字化时代,对已有的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管理是维护、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出版单位积累的精神文化内容重新进行整理、归置、存储并动态更新。有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就可以按照数字化技术的功能特点,策划、设计出在内容实质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焕然一新的数字出版产品。 数字出版的产品有数字图书、数字报刊、数字杂志、数字音像制品、网络数据库出版物、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与传统出版物相比,数字出版产品具有物理空间利用率高、无需复制、版本更新和发行快速便捷、方便消费者全面把握知识信息、互动性强等特点.
参考解析
解析:
相关考题:
关于审稿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不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退稿”B.对基本符合出版要求但内容需要补充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退修”C.对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接受出版”D.对可出可不出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待定”
审稿题:审读短文,改正错误,弥补缺漏。出版工作由编辑、出版、发行三大环节组成,其中发行工作是中心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向公众广泛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和目的。编辑过程可以按时间顺序的前后和工作内容的重点分成若干基本环节。这些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排版、校样处理、印制、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等。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各自独立。其中,信息采集在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题策划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信息采集要以选题策划为中心。信息采集是组稿的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和具体化。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重要的稿件必须经过审稿环节才可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而一般的稿件无须经过审稿环节就可以直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审定发稿及其后续工作,如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也是编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出版工作成果的出版物,具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属性,而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单选题关于审稿结论,说法错误的是( )。[2019年真题]A对于达不到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为“退稿”B对于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为“接受出版”C对于接近出版要求但又需要作者修改的稿件,审稿结论为“退修”D对于存在明显不足的稿件,审稿结论为“待定”
多选题在对稿件进行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后,编辑应当给出审稿结论,下列关于审稿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有( )。A对于达不到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退稿”。审稿者要非常明确地说明退稿理由B在组稿时已经签订约稿合同,在决定接受出版该稿件后,就不必再签订出版合同C对于接近出版要求但又存在不足,需要由作者进行修改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退修”D审稿之后,编辑应该及时与作者联系,根据对其稿件的不同审稿结论,及时进行相应的沟通E对于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就是“接受出版”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优化作品。在对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时,应当贯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出版过程的第一个基本阶段,编辑工作主要完成精神产品生产的任务,就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印刷型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来说,其内容通常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和排版制作等。当然,作为连续出版物的图书,其编辑工作与期刊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区别的。出版过程的第二个基本阶段是物质产品生产阶段。这是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基本环节通常包括装帧设计、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但数字出版有其特殊性。就传统出版而言,有了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后,必须进行批量复制和将半成品匹配组合、包装后才能发行。而在数字出版中,“母版”制作完成后,就可以上传到发行服务器向公众发行。可以说,数字出版没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出版过程的第三个基本阶段是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出版物发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版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由于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所以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一直与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出版物产品通过这些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后,才能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
问答题66. 审稿: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创作、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生产资料加工活动。出版物的内容要体现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而出版物内容质量的好坏,关键在编辑工作。编辑人员只有在选题策划环节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把好质量关,多出好作品,少出坏作品,才能防止偏离出版方针的作品流入社会。编辑工作质量的高低与编辑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并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才能发挥编辑工作的社会功能。编辑人员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取舍稿件,但需要在编辑加工整理中按照自己的观点修改稿件。为了加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国家对在出版单位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分为初级资格和中级资格两个级别。新进入出版单位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到岗前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否则不得继续在出版单位工作。已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还要按国家规定每年接受48学时的新技术教育,以适应出版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4年真题]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创作、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生产资料加工活动。 出版物的内容要体现出版工作的基本方针,而出版物内容质量的好坏,关键在编辑工作。编辑人员只有在选题策划环节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把好质量关,多出好作品,少出坏作品,才能防止偏离出版方针的作品流入社会。 编辑工作质量的高低与编辑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并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才能发挥编辑工作的社会功能。编辑人员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取舍稿件,但需要在编辑加工整理中按照自己的观点修改稿件。 为了加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国家对在出版单位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分为初级资格和中级资格两个级别。新进入出版单位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到岗前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否则不得继续在出版单位工作。已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还要按国家规定每年接受48学时的新技术教育,以适应出版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活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与人类文明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一方面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文化发展发挥决定性影响。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所以,编辑、复制、发行构成了开展出版活动的充分条件。编辑是指创作、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出版物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活动由发行商发起,是通过某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 作品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前提。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种类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作品一旦出版,就成为出版活动的成果—出版物。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消费者购买出版物,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优秀的 出版物,具有正面社会效用,它的使用价值较大;而荒诞、淫秽的出版物,对某些人来说也有不小的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是人们灵魂的腐蚀剂,具有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兼顾“两个效益”,坚持“质量第一”,保证不出坏书、不出亏损书。 出版单位开展出版活动,还需要开发、利用各种出版资源。出版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其中,只有信息资源具有出版业的特点,是出版单位需要重点开发的对象。
问答题66.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出版物是指已经创作完成的作品。具体包括图书、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其中的前三种是以纸张为载体的连续出版物,而后三种都不以纸张为载体。出版物的生产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衡量出版物质量的好坏,首先看其能否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个出版单位只有不断提高出版物的整体质量,不断积累精品出版物,并拥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长销精品,才能真正实现持续的健康发展。出版物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编辑工作决定的。编辑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印制发行等,都对出版物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编辑工作的好坏与编辑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并不断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从2002年起,我国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即凡在图书、非新闻性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内承担内容创作或装帧和版式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在各类出版单位内承担校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组织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初级资格是可以从事出版专业工作的“入门”条件。凡取得初级资格者,可以受聘担任编辑职务。出版物的质量与合法、规范的出版活动密不可分。国家对出版物韵管理是多方面的,而对出版物内容、数量和质量的管理则是我国出版行政管理中产品准入制度的主要内容。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文,改正错误,弥补缺漏。(本题20分)出版工作由编辑、出版、发行三大环节组成,其中发行工作是中心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向公众广泛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和目的。编辑过程可以按时间顺序的前后和工作内容的重点分成若干基本环节。这些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排版、校样处理、印制、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等。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各自独立。其中,信息采集在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题策划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信息采集要以选题策划为中心。信息采集是组稿的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和具体化。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重要的稿件必须经过审稿环节才可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而一般的稿件无须经过审稿环节就可以直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审定发稿及其后续工作,如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也是编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出版工作成果的出版物,具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属性,而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两个基本阶段组成。精神产品生产在物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编辑通过对作品的创作,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出版物内容。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其中,选题以组稿为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完善和具体化。审稿是加工整理的前提,加工整理是审稿的依据。到审定发稿,编辑过程就结束了。编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编辑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其中,职业素质表现为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具体表现为对经济效益的不懈追求,具有文化性敏感和市场性敏感,以及一丝不苟、严谨求是的工作作风。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6年真题] 出版活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与人类文明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一方面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文化发展发挥决定性影响。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所以,编辑、复制、发行构成了开展出版活动的充分条件。编辑是指创作、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出版物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活动由发行商发起,是通过某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 作品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前提。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种类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作品一旦出版,就成为出版活动的成果——出版物。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消费者购买出版物,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优秀的出版物,具有正面社会效用,它的使用价值较大;而荒诞、淫秽的出版物,对某些人来说也有不小的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是人们灵魂的腐蚀剂,具有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兼顾“两个效益”,坚持“质量第一”,保证不出坏书、不出亏损书。 出版单位开展出版活动,还需要开发、利用各种出版资源。出版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其中,只有信息资源具有出版业的特点,是出版单位需要重点开发的对象。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而前二者在出版业中更有自己的特色。出版业的人才资源由出版从业人员构成。出版业的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 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有多种途径。例如:及时把握社会的进步动态,提出新的出版物选题。对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使本来集中的信息变成分散的信息,使单一的信息变成综合的信息,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扩大和增值。开发出版单位和名书、名人的品牌资源,并以广泛持续的、实事求是的宣传为基础,以出版物的特色和高质量为辅助,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 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多元和深层次的。多元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富有特色的精品出版物。信息资源不会因为使用而衰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也不会发生变化。 就像印刷术和纸张的先后发明推动了传统印刷型出版物的发展一样,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数字出版这种新型出版形态的不断发展。在数字化时代,对已有的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管理是维护、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出版单位积累的精神文化内容重新进行整理、归置、存储并动态更新。有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就可以按照数字化技术的功能特点,策划、设计出在内容实质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焕然一新的数字出版产品。 数字出版的产品有数字图书、数字报刊、数字杂志、数字音像制品、网络数据库出版物、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与传统出版物相比,数字出版产品具有物理空间利用率高、无需复制、版本更新和发行快速便捷、方便消费者全面把握知识信息、互动性强等特点。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7年真题] 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 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优化作品。在对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时,应当贯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出版过程的第一个基本阶段,编辑工作主要完成精神产品生产的任务,就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印刷型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来说,其内容通常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和排版制作等。当然,作为连续出版物的图书,其编辑工作与期刊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区别的。 出版过程的第二个基本阶段是物质产品生产阶段。这是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基本环节通常包括装帧设计、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但数字出版有其特殊性。就传统出版而言,有了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后,必须进行批量复制和将半成品匹配组合、包装后才能发行。而在数字出版中,“母版”制作完成后,就可以上传到发行服务器向公众发行。可以说,数字出版没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 出版过程的第三个基本阶段是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出版物发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版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由于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所以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一直与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出版物产品通过这些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后,才能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
问答题76.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开展出版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精神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 这里所说的精神文化资源是指出版物内容的来源,即作者创作的作品。这是因为出版物具有纯粹精神产品的属性。无论是报纸、杂志、期刊等连续出版物,还是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非连续出版物,它们的使用价值都在于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容,而不是物质载体。可见,离开了精神文化资源,出版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 出版活动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这两个基本阶段构成,而在这些阶段中,人的劳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力资源也在出版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出版业的人力资源富有特色,并不限于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人员,如各类作者、特约审稿人员等。 精神文化产品要有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否则就无法存在。为使精神文化内容与物质载体紧密结合,需要能源、厂房、印刷机和计算机等多种多样的设备。显然,出版动离不开物质资源。 出版物生产出来后,一定要到达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为此,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通组织工作,使出版物能够顺利地从印刷复制单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并且这还要以消费者对相应的出版物具有实际需求为前提。否则,产品销售不了,出版活动也难以维持,更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也是开展出版活动不能缺少的。 上述各种基本条件共同决定着出版活动能否进行,而出版活动能否取得良好成效,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中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国家通过实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来对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认定。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凡在出版行业就业的人员,必须在到岗两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举行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者,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受聘担任编辑(或技术编辑、一级校对)职务,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者,可以在办理责任编辑注册手续后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
问答题66.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雕版印刷兴盛的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 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独立的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人员依照一定的原则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作品、审读并加工稿件,使作品优化和增值。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编辑工作具有文化工作共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作性等特点,而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又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包括选择性、独特性、中介性等。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传播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传统出版物,如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其物质产品生产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新型的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等,其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 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发行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发行上始终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出版物发行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有声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报纸、手机图书、电子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并予以改正或弥补。[2008年真题] 我国对出版单位的设立实行审批制,对印刷复制单位和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登记制。为了加强对出版物质量的管理,新闻出版总署于2004年颁布了修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这个规章主要针对图书出版工作,与其他出版物的质量管理无关。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印制三项,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出版行政部门每年选取部分出版社的图书进行质量抽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 出版业的人力资源包括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人员。按承担工作任务的不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分为编辑人员、技术编辑人员、发行人员三类。一般来说,取得出版专业初级职业资格的编辑人员,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受聘担任助理编辑,并可以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新进入出版单位担任社长(副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或主编(副主编)职务的人员,除应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出版专业高级职业资格。
问答题66.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而前二者在出版业中更有自己的特色。出版业的人才资源由出版从业人员构成,出版业的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 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有多种途径例如:及时把握社会的进步动态,提出新的出版物选题对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使本来集中的信息变成分散的信息,使单一的信息变成综合的信息,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扩大和增值。开发出版单位和名书、名人的品牌资源,并以广泛持续的、实事求是的宣传为基础,以出版物的特色和高质量辅助,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 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多元和深层次的。多元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富有特色的精品出版物。信息资源不会因为使用而衰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也不会发生变化。 就像印刷术和纸张的先后发明推动了传统印刷型出版物的发展一样,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数字出版这种新型出版形态的不断发展。在数字化时代,对已有的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管理是维护、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出版单位积累的精神文化内容重新进行整理、归置、存储并动态更新。有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就可以按照数字化技术的功能特点,策划、设计出在内容实质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焕然一新的数字出版产品。 数字出版的产品有数字图书、数字报刊、数字杂志、数字音像制品、网络数据库出版物、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与传统出版物相比,数字出版产品具有物理空间利用率高、无需复制、版本更新和发行快速便捷、方便消费者全面把握知识信息、互动性强等特点.
单选题下列关于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审核说法错误的是()。A在审稿过程中,应对数字出版产品的政治性、专业性等方面进行审查B电子书稿件经过初审后,要写出书面审稿意见,复审和终审可不写书面审稿意见C审稿的结论分为三种:接受出版、退修和退稿D外审并不是三级审稿制度的组成部分,不能取代三审制中的人和一个审级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文,改正错误,弥补缺漏。[2007年真题] 出版工作由编辑、出版、发行三大环节组成,其中发行工作是中心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向公众广泛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和目的。编辑过程可以按时间顺序的前后和工作内容的重点分成若干基本环节。这些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排版、校样处理、印制、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等。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各自独立。其中,信息采集在编辑过程的各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题策划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信息采集要以选题策划为中心。信息采集是组稿的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和具体化。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重要的稿件必须经过审稿环节才可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而一般的稿件无须经过审稿环节就可以直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审定发稿及其后续工作,如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也是编辑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出版工作成果的出版物,具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属性,而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并予以改正或弥补。 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两个基本阶段组成。其中,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审定发稿、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等内容。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出版工作由编辑、印刷、发行三大环节组成,其中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编辑工作具有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普及性等专业特点。一个合格的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文化和职业素质,必须认真处理好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一般来说,编辑离不开作者,作者离不开编辑,编辑可以随意修改作者的稿件。 作为出版工作成果的出版物,大体可以分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六大类。这六大类出版物应该说是同时产生的。其中,期刊和报纸都是非连续性出版物。它们与图书相比,有很多相区别的特点,如期刊和报纸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内容上讲究系统性和稳定性、一般可再版或修订等。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0年真题] 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两个基本阶段组成。精神产品生产在物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编辑通过对作品的创作,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出版物内容。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其中,选题以组稿为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完善和具体化。审稿是加工整理的前提,加工整理是审稿的依据。到审定发稿,编辑过程就结束了。 编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编辑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其中,职业素质表现为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具体表现为对经济效益的不懈追求,具有文化性敏感和市场性敏感,以及一丝不苟、严谨求是的工作作风。 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1年真题] 出版物可以分为图书、报纸、期刊、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等。其中,图书是主要以印刷方式复制的,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可以重印的连续出版物。图书、报纸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均为纸介质出版物,均需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一般可以再版或修订。 在出版物的生产过程中,编辑人员主要承担着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的双重任务。因此,编辑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其中,职业素质由出版理论修养和编辑实务经验构成,分别表现为职业追求和职业作风。编辑的职业追求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追求。在策划选题与组稿时,按照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从文化选择的角度组织作品。在审稿和加工整理时,按照社会对精神产品价值取向的根本要求,对出版物进行审识鉴别、筛选优化。编辑还应该具有一丝不苟、严谨求是的职业作风。面对稿件,编辑必须全神贯注,不放过一个疑点,先对稿件作编辑加工,再进行审稿,努力消灭一切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出版物的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因此,我国从事出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应该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向社会提供内容和形式质量都有保证的出版物。
问答题审稿题:请审读下列短稿,并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6年真题] 编辑与印刷、发行同为出版的要素,作品则是出版的前提和结果。如果没有出版活动,所有作品就不可能长期传世,所以出版活动对于社会的文化成果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作品创作是起始环节,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因为出版物虽主要由作者提供,但要通过编辑的设计、组织、审读、加工等,才能完善、提高。由此可见,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 编辑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中包括思想素质。该素质的特点之一,是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能够广、博结合,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切实贯彻“百花怒放、百家共鸣”的“双百方针”,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创作,为艺术界、科学界的特定主题讨论创造条件,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文艺、学术流派的成果都有出版的机会。编辑人员还要切实贯彻“他为我用、外为内用”的方针。这也是我国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方向的必要条件。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5年真题] 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开展出版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精神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 这里所说的精神文化资源是指出版物内容的来源,即作者创作的作品。这是因为出版物具有纯粹精神产品的属性。无论是报纸、杂志、期刊等连续出版物,还是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非连续出版物,它们的使用价值都在于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容,而不是物质载体。可见,离开了精神文化资源,出版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 出版活动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这两个基本阶段构成,而在这些阶段中,人的劳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力资源也在出版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出版业的人力资源富有特色,并不限于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人员,如各类作者、特约审稿人员等。 精神文化产品要有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否则就无法存在。为使精神文化内容与物质载体紧密结合,需要能源、厂房、印刷机和计算机等多种多样的设备。显然,出版活动离不开物质资源。 出版物生产出来后,一定要到达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为此,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通组织工作,使出版物能够顺利地从印刷复制单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并且这还要以消费者对相应的出版物具有实际需求为前提。否则,产品销售不了,出版活动也难以维持,更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也是开展出版活动不能缺少的。 上述各种基本条件共同决定着出版活动能否进行,而出版活动能否取得良好成效,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中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国家通过实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来对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认定。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凡在出版行业就业的人员,必须在到岗两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举行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者,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受聘担任编辑(或技术编辑、一级校对)职务,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者,可以在办理责任编辑注册手续后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
问答题审稿题:请审读下列短稿,并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4年真题] 图书主书名页又称“扉页”,它与附书名页都是图书的必备结构部件。主书名页正面又称“内封”,应载有书名和作者名,如作者人数较多,可在主书名页背面列载作者名。附书名页列载多卷书、丛书、翻译书、多语种书的书名和作者、出版者等信息,应置于主书名页之后,一般在单码面印刷相应文字,必要时也可使用另一面。版本记录页又称“版权页”,也是图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它应置于主书名页背面或者全书最后,列载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其中的版本记录应该包括出版发行者说明、载体形态记录、印刷发行记录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