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并予以改正或弥补。 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两个基本阶段组成。其中,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审定发稿、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等内容。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出版工作由编辑、印刷、发行三大环节组成,其中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编辑工作具有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普及性等专业特点。一个合格的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文化和职业素质,必须认真处理好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一般来说,编辑离不开作者,作者离不开编辑,编辑可以随意修改作者的稿件。 作为出版工作成果的出版物,大体可以分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六大类。这六大类出版物应该说是同时产生的。其中,期刊和报纸都是非连续性出版物。它们与图书相比,有很多相区别的特点,如期刊和报纸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内容上讲究系统性和稳定性、一般可再版或修订等。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并予以改正或弥补。 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两个基本阶段组成。其中,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审定发稿、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等内容。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出版工作由编辑、印刷、发行三大环节组成,其中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编辑工作具有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普及性等专业特点。一个合格的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文化和职业素质,必须认真处理好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一般来说,编辑离不开作者,作者离不开编辑,编辑可以随意修改作者的稿件。 作为出版工作成果的出版物,大体可以分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六大类。这六大类出版物应该说是同时产生的。其中,期刊和报纸都是非连续性出版物。它们与图书相比,有很多相区别的特点,如期刊和报纸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内容上讲究系统性和稳定性、一般可再版或修订等。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问答题请审读下列短稿,并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4年实务真题] 我国的出版活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三个代表”是指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因此,中国的出版工作者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外为内用”的方针,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坚持“繁荣第一”原则,向社会多多奉献精品出版物,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3年真题]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雕版印刷兴盛的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 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独立的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人员依照一定的原则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作品、审读并加工稿件,使作品优化和增值。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编辑工作具有文化工作共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作性等特点,而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又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包括选择性、独特性、中介性等。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传播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传统出版物,如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其物质产品生产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新型的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等,其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 产品流通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发行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发行工作应始终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出版物发行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报纸、手机图书、电子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
问答题66.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自古以来,出版物就是记载、传播、交流、传承文化成果的主要载体。出版物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很长,内容和形态又千差万别。 目前,出版物可以分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等。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通常是以纸张为载体、以印刷方式复制的,往往被合称为“纸质出版物”。它们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三者在时效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上由强到弱依次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一般分为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和光盘三大类,使用时需要一定的播放设备。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则属于新型的数字出版物,它们和上述出版物的最大区别,主要是在出版的方式上,即复制和发行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交织在一起的。 任何一种出版物都有思想、知识或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这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完成的。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必须加载到物质载体上,才能成为出版活动的产品——出版物,这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由编辑完成的。 出版物必须具备两个要素: 第一,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第二,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第三,以一定方式复制后,可向公众传播。 没有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材料,如纸张、磁盘、只读光盘等不是出版物;同样,不具有出版物产品形态的精神文化内容,如书稿、录音录像节目脚本、网络游戏等也不是出版物。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和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构成,而出版物的质量好坏则是由其物质产品的价值决定的。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产生社会效益,又能取得经济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我们的出版单位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做到不出坏书、不出亏损图书。
单选题关于审稿结论,说法错误的是( )。[2019年真题]A对于达不到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为“退稿”B对于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为“接受出版”C对于接近出版要求但又需要作者修改的稿件,审稿结论为“退修”D对于存在明显不足的稿件,审稿结论为“待定”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优化作品。在对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时,应当贯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出版过程的第一个基本阶段,编辑工作主要完成精神产品生产的任务,就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印刷型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来说,其内容通常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和排版制作等。当然,作为连续出版物的图书,其编辑工作与期刊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区别的。出版过程的第二个基本阶段是物质产品生产阶段。这是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基本环节通常包括装帧设计、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但数字出版有其特殊性。就传统出版而言,有了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后,必须进行批量复制和将半成品匹配组合、包装后才能发行。而在数字出版中,“母版”制作完成后,就可以上传到发行服务器向公众发行。可以说,数字出版没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出版过程的第三个基本阶段是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出版物发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版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由于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所以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一直与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出版物产品通过这些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后,才能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
问答题编辑加工题:请阅读分析下列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凡须改正错误或弥补缺漏的地方,请直接在卷面上作出修改。[2004年真题]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编辑审稿时,应抽阅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以决定是否可以接收出版。审阅各种图书稿件都应把握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时效性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出版;期刊编辑的审稿则应从期刊出发,以是否符合本期刊物的宗旨和性质做为取舍稿件的标准。审稿一般包括通读、比较、分析、综合、润饰提高等步骤;我国的审稿基本制度是三级责任制。这个制度要求责任编辑负责初审,编辑室主任负责复审,总编辑负责终审。根据稿件的具体情况,(如内容的专业性特别强,)必要时可以聘请外审人员负责复审或终审。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8年真题] 就目前所知,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英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其中提到“所谓记载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专业用语,该法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并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 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来说,三者缺一不可。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某些信息或文化的传播现象与出版活动有着近似性,包含了出版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人们往往把这样的现象也称为“出版”,如博客出版、微博出版、微信出版等。对此,我们既要看到这些创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化特征,也要看到这些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予以引导和规范。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并且已经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引导和规范出版活动,需要正确把握出版物的三个特殊性: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的特殊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特殊性。其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特殊性,是出版物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出版物的其他特殊性。 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出版物中包含的思想、知识、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的。读者购买出版物也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无论从出版物的生产还是从出版物的消费角度来观察,都应该把它视为以物质文化内容为本位的精神产品。出版物又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以承载精神文化内容,所以它又是物质产品。不过,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与工、农业产品等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本质区别。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正面社会效用集中体现在正式出版物中,负面社会效用则集中体现在劣质出版物中。一本荒诞、淫秽的书,虽然也具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任何社会效用。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也是出版物不同于绝大部分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 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立。这就要求出版单位正确处理两个效益之间的关系。出版单位要多出优秀出版物,尽量少出那些能赚钱的劣质出版物,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文,改正错误,弥补缺漏。(本题20分)出版工作由编辑、出版、发行三大环节组成,其中发行工作是中心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向公众广泛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和目的。编辑过程可以按时间顺序的前后和工作内容的重点分成若干基本环节。这些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排版、校样处理、印制、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等。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各自独立。其中,信息采集在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题策划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信息采集要以选题策划为中心。信息采集是组稿的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和具体化。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重要的稿件必须经过审稿环节才可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而一般的稿件无须经过审稿环节就可以直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审定发稿及其后续工作,如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也是编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出版工作成果的出版物,具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属性,而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两个基本阶段组成。精神产品生产在物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编辑通过对作品的创作,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出版物内容。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其中,选题以组稿为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完善和具体化。审稿是加工整理的前提,加工整理是审稿的依据。到审定发稿,编辑过程就结束了。编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编辑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其中,职业素质表现为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具体表现为对经济效益的不懈追求,具有文化性敏感和市场性敏感,以及一丝不苟、严谨求是的工作作风。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问答题76.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 (本题20分)就目前所知,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英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其中提到“所谓记载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专业用语,该法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并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来说,三者缺一不可。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某些信息或文化的传播现象与出版活动有着近似性,包含了出版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人们往往把这样的现象也称为“出版”,如博客出版、微博出版、微信出版等。对此,我们既要看到这些创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化特征,也要看到这些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予以引导和规范。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并且已经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出版活动,需要正确把握出版物的三个特殊性: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的特殊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特殊性。其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特殊性,是出版物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出版物的其他特殊性。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出版物中包含的思想、知识、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的。读者购买出版物也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无论从出版物的生产还是从出版物的消费角度来观察,都应该把它视为以物质文化内容为本位的精神产品。出版物又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以承载精神文化内容,所以它又是物质产品。不过,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与工、农业产品等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本质区别。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正面社会效用集中体现在正式出版物中,负面社会效用则集中体现在劣质出版物中。一本荒诞、淫秽的书,虽然也具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任何社会效用。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也是出版物不同于绝大部分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立。这就要求出版单位正确处理两个效益之间的关系。出版单位要多出优秀出版物,尽量少出那些能赚钱的劣质出版物,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 我国的出版活动历史悠久。早在纸张发明之前,就有雕版印刷的书籍。继印刷术之后发明的纸张,使书籍有了新的载体材料,促进了出版活动的发展。在出版活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曾出现各种类型的出版机构。到20世纪初叶,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成为我国出版业三大巨头,北京成为我国的出版中心。但是,当时的出版物种类还不多,品种也较少。 现代出版物分为六大类。六大类出版物中,历史最长的是图书,在图书以后出现的是报纸和音像制品,后来又出现了期刊、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历史最短的互联网出版物与其他各类出版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内容信息和出版方式不同。例如,互联网出版物在发行过程中随时可以按需复制,而图书的复制数量应在发行前确定。 出版物的生产由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个阶段构成。精神生产过程生产出版物的内容,物质生产过程除了形成出版物的物质形式外,还能把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在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编辑要进行创造性劳动,使作品得到优化和增值,具有更高的质量,从而更适合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说,自审稿起至样品检查止的编辑工作全过程,也是编辑充分展现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出版活动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要求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追求经济效益。出版单位必须坚持“规模效应第一”的原则,通过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精品出版物的不断积累而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才能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能够持续发展。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一)出版物出版的一般过程来看,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是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创作、审稿、编辑加工处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八个环节。出版物首先是精神产品,而所有的精神文化内容都可以成为出版的前提,比如建筑作品、模型作品等。出版物的思想、知识或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是由作者完成的,没有作者的作品,出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物质产品生产阶段,包括制作样本、批量生产复本两个环节。就纸质出版而言,都是先批量印刷一定数量的复本,但在数字出版中则没有批量生产复本这一过程。由于消费者购买的是出版物的物质载体,因此物质产品是它的本质属性。 三是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总发行阶段,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三个环节。 出版业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以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产生社会效益,又能取得经济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我们的出版单位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做到多出优质图书,少出坏书和亏损图书。在我国近代出版史上,著名的民营出版机构推出了不少名垂青史的出版物。比如中华书局的《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开明书店的《中华学生界》等。值得一提的当然是商务印书馆,自从蔡元培加入之后,他紧随西学东渐的大潮,出版了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作品。严译名著包括《天演论》《原富》等,林译小说包括《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法意》等。另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著名期刊还有《东方杂志》和《瀛寰琐记》。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7年真题] 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 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优化作品。在对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时,应当贯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出版过程的第一个基本阶段,编辑工作主要完成精神产品生产的任务,就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印刷型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来说,其内容通常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和排版制作等。当然,作为连续出版物的图书,其编辑工作与期刊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区别的。 出版过程的第二个基本阶段是物质产品生产阶段。这是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基本环节通常包括装帧设计、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但数字出版有其特殊性。就传统出版而言,有了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后,必须进行批量复制和将半成品匹配组合、包装后才能发行。而在数字出版中,“母版”制作完成后,就可以上传到发行服务器向公众发行。可以说,数字出版没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 出版过程的第三个基本阶段是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出版物发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版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由于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所以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一直与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出版物产品通过这些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后,才能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
问答题76.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开展出版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精神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 这里所说的精神文化资源是指出版物内容的来源,即作者创作的作品。这是因为出版物具有纯粹精神产品的属性。无论是报纸、杂志、期刊等连续出版物,还是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非连续出版物,它们的使用价值都在于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容,而不是物质载体。可见,离开了精神文化资源,出版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 出版活动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这两个基本阶段构成,而在这些阶段中,人的劳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力资源也在出版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出版业的人力资源富有特色,并不限于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人员,如各类作者、特约审稿人员等。 精神文化产品要有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否则就无法存在。为使精神文化内容与物质载体紧密结合,需要能源、厂房、印刷机和计算机等多种多样的设备。显然,出版动离不开物质资源。 出版物生产出来后,一定要到达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为此,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通组织工作,使出版物能够顺利地从印刷复制单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并且这还要以消费者对相应的出版物具有实际需求为前提。否则,产品销售不了,出版活动也难以维持,更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也是开展出版活动不能缺少的。 上述各种基本条件共同决定着出版活动能否进行,而出版活动能否取得良好成效,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中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国家通过实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来对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认定。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凡在出版行业就业的人员,必须在到岗两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举行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者,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受聘担任编辑(或技术编辑、一级校对)职务,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者,可以在办理责任编辑注册手续后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
问答题66.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雕版印刷兴盛的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 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独立的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人员依照一定的原则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作品、审读并加工稿件,使作品优化和增值。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编辑工作具有文化工作共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作性等特点,而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又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包括选择性、独特性、中介性等。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传播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传统出版物,如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其物质产品生产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新型的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等,其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 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发行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发行上始终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出版物发行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有声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报纸、手机图书、电子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并予以改正或弥补。[2008年真题] 我国对出版单位的设立实行审批制,对印刷复制单位和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登记制。为了加强对出版物质量的管理,新闻出版总署于2004年颁布了修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这个规章主要针对图书出版工作,与其他出版物的质量管理无关。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印制三项,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出版行政部门每年选取部分出版社的图书进行质量抽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 出版业的人力资源包括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人员。按承担工作任务的不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分为编辑人员、技术编辑人员、发行人员三类。一般来说,取得出版专业初级职业资格的编辑人员,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受聘担任助理编辑,并可以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新进入出版单位担任社长(副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或主编(副主编)职务的人员,除应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出版专业高级职业资格。
问答题编辑加工题:请阅读分析下列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凡需改正错误或弥补缺漏的地方,请直接在稿面上作出修改)。[2005年真题] 我国出版单位现行的审稿制度是《三审责任制》,简称三审,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根据1997年6月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初审时既要从大处着眼,抽样审读稿件内容,对其质量作出全面评估,又要从细处入手,进行加工整理。复审由正、副编审担任,除了对初审意见表明态度外,还要注意发现初审可能遗漏的问题并予以解决。终审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副社长)或总编辑(副总编辑)担任,也可由社长或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全权负责。在出版社缺少相应专业的编辑人员时(如衲米材料专业),可以请外审人员负责复审或终审。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文,改正错误,弥补缺漏。[2007年真题] 出版工作由编辑、出版、发行三大环节组成,其中发行工作是中心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向公众广泛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和目的。编辑过程可以按时间顺序的前后和工作内容的重点分成若干基本环节。这些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排版、校样处理、印制、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等。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各自独立。其中,信息采集在编辑过程的各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题策划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信息采集要以选题策划为中心。信息采集是组稿的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和具体化。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重要的稿件必须经过审稿环节才可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而一般的稿件无须经过审稿环节就可以直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审定发稿及其后续工作,如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也是编辑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出版工作成果的出版物,具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属性,而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问答题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2010年真题]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不论稿件来原如何,出版单位都必须安排编辑对稿件进行审读并写出审稿意见。 初审的审稿意见一般由编辑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撰写,(助理编辑撰写的审稿意见必须由具备责任编辑资格的人员负责复核并签字认可)必须写得较详细并作出审稿结论。审稿结论一般有下列几种: 第一,如果是不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重写”。审稿意见中对此要非常明确地说明理由。 第二,如果是基本符合出版要求但尚有不足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退修”,既把稿件退还给作者进行修改。审稿意见中必须说明稿件存在的问题及要求进行修改的理由,并提出修改建议。 第三,如果是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就是“接受出版。”对可出可不出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待定”。 初审的审稿意见经终审者和复审者审核通过后,编辑才可对稿件正式作出处理,就是要根据上述不同审稿结论,或把稿件退还作者,或把稿件退交作者修改,或通知作者稿件已经决定采用,或把稿件交总编室存档。 通过审稿后决定采用的稿件,有时还要进行编辑加工整理。稿件经过编辑加工整理后,应该达到“齐、清、定”这一最基本的要求。 所谓“齐”,是指稿件的各个部分齐全,不能有缺漏。具体包括:正文齐全,篇、章、节以至段落等完整无缺;如有图表,也不得遗缺;应该具备的辅文齐全;编辑校对流程记录齐全,以备查考,等等。 所谓“清”,是指稿面要清楚。具体包括:字跡清楚,不潦草;沟画清楚,没有模糊及线条交叉的地方,改动过多或线条过多之处要抄清;稿面上用铅笔标出的修改之处,如需采纳,要用色笔描清;在审稿或编辑加工整理过程中用铅笔临时写的批注意见也要用色笔描清;删除的文字要涂红;稿件各个组成部分次序分明……等等。 所谓“定”,是指所发的稿件必需是定稿。具体包括:稿件的体例和章节安排已确定;翻译的人名和地名等已经全稿统一,没有“一名多译”现象;数字、标点符号和剂量单位的使用符合规范,并且前后一致,等等。 责任编辑确认稿件已经达到“齐、清、定”后,还应报请复审者和终审者审定,才能将稿件正式发出。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0年真题] 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两个基本阶段组成。精神产品生产在物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编辑通过对作品的创作,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出版物内容。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其中,选题以组稿为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完善和具体化。审稿是加工整理的前提,加工整理是审稿的依据。到审定发稿,编辑过程就结束了。 编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编辑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其中,职业素质表现为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具体表现为对经济效益的不懈追求,具有文化性敏感和市场性敏感,以及一丝不苟、严谨求是的工作作风。 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2年真题] 自古以来,出版物就是记载、传播、交流、传承文化成果的主要载体。出版物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很长,内容和形态又千差万别。 目前,出版物可以分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等。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通常是以纸张为载体、以印刷方式复制的,往往被合称为“纸质出版物”。它们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三者在时效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上由强到弱依次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一般分为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和光盘三大类,使用时需要一定的播放设备。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则属于新型的数字出版物,它们和上述出版物的最大区别,主要是在出版的方式上,即复制和发行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交织在一起的。 任何一种出版物都有思想、知识或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这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完成的。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必须加载到物质载体上,才能成为出版活动的产品——出版物,这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由编辑完成的。 出版物必须具备两个要素: 第一,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第二,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第三,以一定方式复制后,可向公众传播。 没有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材料,如纸张、磁盘、只读光盘等不是出版物;同样,不具有出版物产品形态的精神文化内容,如书稿、录音录像节目脚本、网络游戏等也不是出版物。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和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构成,而出版物的质量好坏则是由其物质产品的价值决定的。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产生社会效益,又能取得经济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我们的出版单位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做到不出坏书、不出亏损图书。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1年真题] 出版物可以分为图书、报纸、期刊、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等。其中,图书是主要以印刷方式复制的,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可以重印的连续出版物。图书、报纸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均为纸介质出版物,均需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一般可以再版或修订。 在出版物的生产过程中,编辑人员主要承担着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的双重任务。因此,编辑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其中,职业素质由出版理论修养和编辑实务经验构成,分别表现为职业追求和职业作风。编辑的职业追求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追求。在策划选题与组稿时,按照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从文化选择的角度组织作品。在审稿和加工整理时,按照社会对精神产品价值取向的根本要求,对出版物进行审识鉴别、筛选优化。编辑还应该具有一丝不苟、严谨求是的职业作风。面对稿件,编辑必须全神贯注,不放过一个疑点,先对稿件作编辑加工,再进行审稿,努力消灭一切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出版物的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因此,我国从事出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应该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向社会提供内容和形式质量都有保证的出版物。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9年真题] 出版物兼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两重属性,而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这两重属性相互依存,构成统一关系,从而使出版物成为出版活动的产品。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在于其蕴含的精神文化内容,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的都是精神产品流通工作,所以在出版活动中,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譬如,编辑人员根据社会需求,依照一定的原则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并对作者创作的作品进行审读和加工整理;作品经过编辑人员加工整理,一些观点得到改变,内容得到优化,从而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技术编辑人员对出版物载体进行整体设计,能使作品在内容上有所增加,在形式上更加适合消费者使用。校对人员则可对编辑工作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出版物的质量更加有保证。 我国从2002年起实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目的就是为了切实保证出版物的生产质量。根据国家规定,凡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在上岗前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取得初级职业资格的人员,可以受聘担任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和一级校对;担任责任编辑、责任技术编辑或责任校对的人员,必须具备出版专业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 出版物的物质生产包括制作样本、批量生产复本和输入市场三个环节,通常由印刷复制单位根据出版单位的要求具体完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出版活动要素之一的发行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出版物的总发行、批发和零售中,任何一次交易过程,均由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个环节构成。
问答题审稿题:请审读下列短稿,并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6年真题] 编辑与印刷、发行同为出版的要素,作品则是出版的前提和结果。如果没有出版活动,所有作品就不可能长期传世,所以出版活动对于社会的文化成果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作品创作是起始环节,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因为出版物虽主要由作者提供,但要通过编辑的设计、组织、审读、加工等,才能完善、提高。由此可见,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 编辑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中包括思想素质。该素质的特点之一,是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能够广、博结合,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切实贯彻“百花怒放、百家共鸣”的“双百方针”,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创作,为艺术界、科学界的特定主题讨论创造条件,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文艺、学术流派的成果都有出版的机会。编辑人员还要切实贯彻“他为我用、外为内用”的方针。这也是我国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方向的必要条件。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5年真题] 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开展出版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精神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 这里所说的精神文化资源是指出版物内容的来源,即作者创作的作品。这是因为出版物具有纯粹精神产品的属性。无论是报纸、杂志、期刊等连续出版物,还是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非连续出版物,它们的使用价值都在于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容,而不是物质载体。可见,离开了精神文化资源,出版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 出版活动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这两个基本阶段构成,而在这些阶段中,人的劳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力资源也在出版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出版业的人力资源富有特色,并不限于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人员,如各类作者、特约审稿人员等。 精神文化产品要有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否则就无法存在。为使精神文化内容与物质载体紧密结合,需要能源、厂房、印刷机和计算机等多种多样的设备。显然,出版活动离不开物质资源。 出版物生产出来后,一定要到达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为此,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通组织工作,使出版物能够顺利地从印刷复制单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并且这还要以消费者对相应的出版物具有实际需求为前提。否则,产品销售不了,出版活动也难以维持,更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也是开展出版活动不能缺少的。 上述各种基本条件共同决定着出版活动能否进行,而出版活动能否取得良好成效,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中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国家通过实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来对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认定。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凡在出版行业就业的人员,必须在到岗两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举行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者,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受聘担任编辑(或技术编辑、一级校对)职务,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者,可以在办理责任编辑注册手续后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
问答题审稿题:请审读下列短稿,并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4年真题] 图书主书名页又称“扉页”,它与附书名页都是图书的必备结构部件。主书名页正面又称“内封”,应载有书名和作者名,如作者人数较多,可在主书名页背面列载作者名。附书名页列载多卷书、丛书、翻译书、多语种书的书名和作者、出版者等信息,应置于主书名页之后,一般在单码面印刷相应文字,必要时也可使用另一面。版本记录页又称“版权页”,也是图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它应置于主书名页背面或者全书最后,列载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其中的版本记录应该包括出版发行者说明、载体形态记录、印刷发行记录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