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长测量往返测差值的绝对值与边长往返测平均值的比值称为()。A:平均误差B:平均中误差C:平均真误差D:相对误差

边长测量往返测差值的绝对值与边长往返测平均值的比值称为()。

A:平均误差
B:平均中误差
C:平均真误差
D:相对误差

参考解析

解析:相对误差是边长(距离)丈量的主要衡量精度指标,其意义为边长测量往返测差值的绝对值与边长往返测平均值的比值。故选D。

相关考题:

DS3表示大地测量的水准仪所能达到的精度,即每公里往返测的平均值的中误差《±3cm。()

施工控制网一般采用建筑方格网,对于建筑方格的首级控制技术要求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其主要技术要求为(  )。A.边长:100m~300m、测角中误差:5'、边长的相对中误差:1/30000B.边长:150m~350m、测角中误差:8"'、边长的相对中误差:1/10000C.边长:100m~300m、测角中误差:6"、边长的相对中误差:1/20000D.边长:800m~200m、测角中误差:7"、边长的相对中误差:1/15000

某段距离往返测的平均值为100m,往返测较差为20mm,则相对误差为( )。A.1/5B.1/50C.1/500D.1/5000

边长测量往返测差值的绝对值与边长平均值的比值称为()A:系统误差B:平均中误差C:偶然误差D:相对误差

在进行距离测量时,各级边长测量应采用往返悬空丈量法。

水准测量往返测较差的计算分析与处理(配赋)方法是什么?

量距相对误差的精度必须满足()小于容许误差。A、往返丈量距离平均值与往返丈量距离差值之比B、往返丈量距离差值与往返丈量距离平均值之比C、往返丈量结果差D、往返丈量结果平均值

钢尺量距时,取()作为其最终距离。A、往返测距值的平均值B、往返测距误差最小值C、往返测距精度最高值D、往测测距值

水文四等水准测量作业要求,每一测段的()。A、往返测仪器站数均应为偶数B、往测仪器站数为偶数C、返测仪器站数为偶数D、往返测仪器站数之和为偶数

关于支导线,做法正确的有()A、左右角观测,增加检核条件B、距离往返测量,提高观测精度C、增加测角测回数,提供检核条件D、半测回坐标测量确定点位坐标E、支导线边长不做要求,测距精度保证即可

在导线测量时,距离通常采用往返测进行测距,往返测距的差值称为()A、相对误差B、距离误差C、距离较差D、绝对误差

导线测量中,若有一边长测错,则全长闭和差的方向与错误边长的方向()A、垂直B、平行C、无关

为了增加支导线检核条件,常采用()A、左、右角观测B、边长往返测量C、增加角度观测测回数D、两人独立计算检核

已知某段距离进行了同精度的往返测量(L1、L2),其中误差σ1=σ2=2cm,往返测的平均值的中误差为(),若单位权中误差σ0=4cm,往返测的平均值的权为()。

衡量距离测量结果的精度,可以使用()。A、往返测量的差值B、往测精度C、返测精度D、相对误差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是踏勘选点、测角、丈量边长。

评定距离丈量的精度,用往返丈量结果的较差与往返丈量距离的平均值之比值。

单选题量距相对误差的精度必须满足()小于容许误差。A往返丈量距离平均值与往返丈量距离差值之比B往返丈量距离差值与往返丈量距离平均值之比C往返丈量结果差D往返丈量结果平均值

填空题平面控制测量左右角各观测()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小于(),边长往返观测各测()测回,往返平均值较差应小于()mm。

单选题钢尺量距时,取()作为其最终距离。A往返测距值的平均值B往返测距误差最小值C往返测距精度最高值D往测测距值

判断题在进行距离测量时,各级边长测量应采用往返悬空丈量法。A对B错

单选题边长测量往返测差值的绝对值与边长平均值的比值称为()A系统误差B平均中误差C偶然误差D相对误差

判断题评定距离丈量的精度,用往返丈量结果的较差与往返丈量距离的平均值之比值。A对B错

多选题关于支导线,做法正确的有()。A左右角观测,增加检核条件B距离往返测量,提高观测精度C增加测角测回数,提供检核条件D半测回坐标测量确定点位坐标E支导线边长不做要求,测距精度保证即可

单选题测量距离精度的方法是返测丈量,当全段距离量完之后,尺端要调头,读数员互换,按同样方法进行返测,往返丈量一次为一测回,一般应测量两测回以上。量距精度以()表示。A两测回的差数与距离之比B两测回差数的平均值C两测回差数与测量距离之比D两测回的差数

单选题水文四等水准测量作业要求,每一测段的()。A往返测仪器站数均应为偶数B往测仪器站数为偶数C返测仪器站数为偶数D往返测仪器站数之和为偶数

问答题水准测量往返测较差的计算分析与处理(配赋)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