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E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花形细胞簇的形成需LE因子的调理作用B.中性粒细胞吞噬完整的均匀体形成LE细胞C.若发现游离均匀体和花形细胞簇,可报告LE细胞阳性D.前期LE细胞核呈淡红色云雾状均匀体E.在LE因子作用下可形成前期LE细胞
关于LE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花形细胞簇的形成需LE因子的调理作用
B.中性粒细胞吞噬完整的均匀体形成LE细胞
C.若发现游离均匀体和花形细胞簇,可报告LE细胞阳性
D.前期LE细胞核呈淡红色云雾状均匀体
E.在LE因子作用下可形成前期LE细胞
B.中性粒细胞吞噬完整的均匀体形成LE细胞
C.若发现游离均匀体和花形细胞簇,可报告LE细胞阳性
D.前期LE细胞核呈淡红色云雾状均匀体
E.在LE因子作用下可形成前期LE细胞
参考解析
解析:
相关考题:
下列关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比重1.018 B.胸水蛋白定量30 g/LC.胸水腺苷脱胺酶40 U/L D.胸水细胞数500X106/LE.胸水乳酶脱氢酶水平大于血清水平的60%
关于LE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LE因子作用下可形成前期LE细胞B.前期LE细胞核呈淡红色云雾状均匀体C.花形细胞簇的形成需LE因子的调理作用D.中性粒细胞吞噬完整的均匀体形成LE细胞E.若发现游离均匀体和花形细胞簇,可报告LE细胞阳性
关于LE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活动期LE细胞阳性率一般为70%~90%B、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LE细胞阴性C、LE细胞又名狼疮细胞D、中性粒细胞吞噬完整的均匀体形成LE细胞E、正常人LE细胞阴性
关于红斑狼疮(LE)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现LE细胞即可确诊是系统性红斑狼疮B、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偶见LE细胞C、在SLE患者血液、骨髓等涂片中可找到LE细胞D、SLE患者,经激素治疗后,LE细胞可消失E、SLE患者,IE细胞阳性率为70%~90%
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错误的叙述是A.造血干细胞受损B.造血微环境缺陷 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错误的叙述是A.造血干细胞受损B.造血微环境缺陷C.造血组织减少D.细胞免疫机制异常E.血细胞结构异常
关于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的叙述,错误的是A、粒细胞减低症是指中性粒细胞/LB、粒细胞缺乏症是指中性粒细胞/LC、伤寒如无并发症时,WBC可/LD、非白血性白血病,WBC可/LE、急性中毒常引起白细胞减低
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造血干细胞受损B.造血微环境缺陷 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造血干细胞受损B.造血微环境缺陷C.成熟血细胞结构异常D.细胞免疫机制异常E.体液调节异常
关于成人中性粒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40%~60%B.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绝对值/LC.中性粒细胞缺乏是绝对值/LD.中等程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绝对值/LE.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是核左移
关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错误的叙述是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降低B.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C.正常细胞性贫血时正常D.正常人的参考范围是320~360g/LE.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升高
关于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的叙述,错误的是()A、粒细胞减低症是指中性粒细胞1.5×109/LB、粒细胞缺乏症是指中性粒细胞0.5×109/LC、伤寒如无并发症时,WBC可2×109/LD、非白血性白血病,WBC可1×109/LE、急性中毒常引起白细胞减低
关于成人中性粒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40%~60%B、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绝对值3.0×109/LC、中性粒细胞缺乏是绝对值0.5×109/LD、中等程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绝对值(1.5~2.0)×109/LE、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是核左移
下述关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密度>1.018B、胸腔积液蛋白定量>30g/LC、胸腔积液腺苷脱胺酶<40U/LD、胸腔积液细胞数>500×10/LE、胸腔积液乳酸脱氢酶水平大于血清水平的60%
单选题关于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的叙述,错误的是()A粒细胞减低症是指中性粒细胞1.5×109/LB粒细胞缺乏症是指中性粒细胞0.5×109/LC伤寒如无并发症时,WBC可2×109/LD非白血性白血病,WBC可1×109/LE急性中毒常引起白细胞减低
单选题关于LE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活动期LE细胞阳性率一般为70%~90%B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LE细胞阴性CLE细胞又名狼疮细胞D中性粒细胞吞噬完整的均匀体形成LE细胞E正常人LE细胞阴性
单选题关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定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人4×109/LB4岁以上儿童7.2×109/LC4岁以下儿童9×109/LD老人6×109/LE女性4×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