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甾醇14 a-脱甲基酶,用于抗真菌的药物是
抑制甾醇14 a-脱甲基酶,用于抗真菌的药物是
参考解析
解析:本组题考查药物结构式及作用机制。
D项为齐多夫定结构式,齐多夫定为胸苷的类似物,在其脱氧核糖部分的3位上以叠氮基取代,它可以对能引起艾滋病病毒和T细胞白血病的RNA肿瘤病毒有抑制作用,为抗逆转酶病毒药物。
C项为乙胺嘧啶,依据2,4-二氨基嘧啶能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设想这类衍生物也可能有抗疟活性,发现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及硝喹(Nitroquine)均对疟疾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乙胺嘧啶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使核酸合成减少,通过抑制细胞核的分裂,使疟原虫的繁殖受到抑制。本品主要用于预防疟疾。其特点是作用持久,服药一次作用可维持一周以上。为了杀灭耐乙胺嘧啶虫株,近年来国外将乙胺嘧啶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剂磺胺多辛(半衰期为140小时))一起组成复合制剂,则可起到双重抑制作用。
B项为甲氧苄啶,本品与磺胺类药物,如磺胺甲噁唑或磺胺嘧啶合用,可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甚至有杀菌作用。而且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由于人和动物辅酶F的合成过程与微生物相同,而甲氧苄啶对人和动物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亲和力要比对微生物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亲和力弱100W—60000倍,所以它对人和动物的影响很小,其毒性也
较弱。
E项为克霉唑,唑类抗真菌药物可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P450能催化羊毛留醇14位脱a-甲基成为麦角甾醇,唑类药物抑制甾醇14a-脱甲基酶,导致14-甲基化甾醇的积累,诱导细胞通透性发生变化,膜渗透细胞的结构被破坏,继而造成真菌细胞的死亡。
D项为齐多夫定结构式,齐多夫定为胸苷的类似物,在其脱氧核糖部分的3位上以叠氮基取代,它可以对能引起艾滋病病毒和T细胞白血病的RNA肿瘤病毒有抑制作用,为抗逆转酶病毒药物。
C项为乙胺嘧啶,依据2,4-二氨基嘧啶能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设想这类衍生物也可能有抗疟活性,发现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及硝喹(Nitroquine)均对疟疾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乙胺嘧啶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使核酸合成减少,通过抑制细胞核的分裂,使疟原虫的繁殖受到抑制。本品主要用于预防疟疾。其特点是作用持久,服药一次作用可维持一周以上。为了杀灭耐乙胺嘧啶虫株,近年来国外将乙胺嘧啶和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剂磺胺多辛(半衰期为140小时))一起组成复合制剂,则可起到双重抑制作用。
B项为甲氧苄啶,本品与磺胺类药物,如磺胺甲噁唑或磺胺嘧啶合用,可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甚至有杀菌作用。而且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由于人和动物辅酶F的合成过程与微生物相同,而甲氧苄啶对人和动物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亲和力要比对微生物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亲和力弱100W—60000倍,所以它对人和动物的影响很小,其毒性也
较弱。
E项为克霉唑,唑类抗真菌药物可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P450能催化羊毛留醇14位脱a-甲基成为麦角甾醇,唑类药物抑制甾醇14a-脱甲基酶,导致14-甲基化甾醇的积累,诱导细胞通透性发生变化,膜渗透细胞的结构被破坏,继而造成真菌细胞的死亡。
相关考题:
临床使用的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及适应证各有不同。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A、干扰细胞壁葡聚糖的合成B、抑制细胞色素P450固醇合成酶C、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D、干扰真菌核酸合成E、抑制几丁质合成酶
单选题临床使用的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及适应证各有不同。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A干扰细胞壁葡聚糖的合成B抑制细胞色素P450固醇合成酶C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D干扰真菌核酸合成E抑制几丁质合成酶
单选题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酶3A亚型即14α-甾醇去甲基酶而抑制真菌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固醇的合成,使细胞膜屏障作用障碍的是A两性霉素BB米卡芬净C氟胞嘧啶D特比萘芬E伊曲康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