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公路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按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以下说法正确(  )。[2019年真题]A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允许出现拉应力B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正截面受拉边缘允许出现拉应力C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根据拉应力状态分为A类和B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D跨径大于100m的桥梁,不得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

多选题
公路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按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以下说法正确(  )。[2019年真题]
A

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允许出现拉应力

B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正截面受拉边缘允许出现拉应力

C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根据拉应力状态分为A类和B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D

跨径大于100m的桥梁,不得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


参考解析

解析:
ABC三项,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第6.1.2条规定,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可根据桥梁使用和所处环境的要求,进行下列构件设计:①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此类构件在作用频遇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允许出现拉应力。②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此类构件在作用频遇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可出现拉应力;当拉应力不超过规定限值时,为A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拉应力超过规定限值时,为B预应力混凝土构件。D项,应为不宜按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而不是不得按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设计。

相关考题:

关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下列说法,何项不正确?(  )A.提高了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B.有效改善了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性能C.预应力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D.钢绞线的张拉控制应力取值应按其极限强度标准值计算

关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下列说法,何项不正确?(  )[2014年真题] A、提高了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B、有效改善了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性能 C、预应力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D、钢绞线的张拉控制应力取值应按其极限强度标准值计算

下列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设计状况进行承载力计算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外,尚应对施工阶段进行验算(B)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其支座截面最大负弯矩设计值不应进行调幅(C)计算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的正截面和斜截面受弯承载力时,锚固长度范围内的预应力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在锚固起点处应取为零(D)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外露金属锚具,应采取可靠的防腐及防火措施,采用混凝土封闭时,其强度等级宜与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致,且不应低于C3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设计状况进行承载力计算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外,尚应对使用阶段进行验算。

按照《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的要求,关于极限状态设计要求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对偶然设计状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B、对地震设计状况,不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C、对短暂设计状况,应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D、对持久设计状况,尚应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下列关于建筑结构三种设计状况的叙述,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对于持久状况,可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B.对于短暂状况,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C.对偶然状况,可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D.对以上三种状况,均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配筋混凝土桥梁承载能力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评定时,应验算变形。( )(2013真题)

当桥梁结构或构件的承载能力检算系数评定标度D≥3时,不用进行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评定计算。( )

《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规定:当桥梁结构或构件的承载能力检算系数评定标度为( )时,结构或构件的总体状况较好,可不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评定计算。(2014真题)A:1B:2C:3D:4E:5

配筋混凝土桥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宜按现行设计、养护规范和检测结果分以下几方面进行计算评定:( )。(2014真题)A:变形B:限制应力C:检算系数D:裂缝宽度E:疲劳

关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下列说法,何项不正确?(  )[2014年真题] A.提高了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B.有效改善了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性能 C.预应力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D.钢绞线的张拉控制应力取值应按其极限强度标准值计算

对于工程结构的持久设计状况,应进行()极限状态设计。A、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B、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C、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D、根据需要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的工况在极限状态设计时可不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A、持久设计状况B、短暂设计状况C、偶然设计状况D、地震设计状况

下列关于建筑结构三种设计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持久状况,可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B、对于短暂状态,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C、对偶然状况,可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D、对以上三种状况,均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下列关于工程结构设计的设计状况的叙述,下列()项是正确的。()A、对于持久状况,可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B、对于短暂状况,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C、对于偶然状况,可不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D、对于地震状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下列关于建筑结构三种设计状况的叙述,()是正确的。A、对于持久状况,可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B、对于短暂状况,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C、对偶然状况,可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D、对以上三种状况,均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何谓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钢筋混凝土构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一般应进行哪三项内容的校核?其计算基础是什么?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根据桥梁使用和所处环境的要求区分为哪两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中应考虑哪些因素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多选题下列关于建筑结构三种设计状况的叙述,()是正确的。A对于持久状况,可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B对于短暂状况,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C对偶然状况,可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D对以上三种状况,均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多选题下列关于建筑结构三种设计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持久状况,可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B对于短暂状态,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C对偶然状况,可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D对以上三种状况,均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多选题下列关于工程结构设计的设计状况的叙述,下列()项是正确的。()A对于持久状况,可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B对于短暂状况,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C对于偶然状况,可不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D对于地震状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多选题下列关于建筑结构三种设计状况的叙述,(  )是正确的。[2008年真题]A对于持久状况,可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B对于短暂状况,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C对偶然状况,可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替代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D对以上三种状况,均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单选题下列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2013年真题]A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设计状况进行承载力计算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外,尚应对施工阶段进行验算B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其支座截面最大负弯矩设计值不应进行调幅C计算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的正截面和斜截面受弯承载力时,锚固长度范围内的预应力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在锚固起点处应取为零D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外露金属锚具,应采取可靠的防腐及防火措施,采用混凝土封闭时,其强度等级宜与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致,且不应低于C30

问答题何谓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钢筋混凝土构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一般应进行哪三项内容的校核?其计算基础是什么?

单选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2016年真题]A所有结构构件均应进行承载力计算B所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均应进行抗裂验算C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一般应考虑持久或短暂状况下的基本组合与偶然状况下的偶然组合D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一般应考虑荷载的标准组合(用于抗裂计算),并考虑长期作用的影响(用于裂缝宽度和挠度计算)

多选题按照《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的要求,关于极限状态设计要求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1年真题]A对偶然设计状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B对地震设计状况,不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C对短暂设计状况,应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D对持久设计状况,尚应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多选题公路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按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以下说法正确(  )。[2019年真题]A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允许出现拉应力B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正截面受拉边缘允许出现拉应力C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根据拉应力状态分为A类和B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D跨径大于100m的桥梁,不得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

问答题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根据桥梁使用和所处环境的要求区分为哪两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中应考虑哪些因素引起的预应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