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伤寒患者肥达反应于病程第_____出现阳性,______可出现阳性反应,______可出现假阴性反应。

填空题
伤寒患者肥达反应于病程第_____出现阳性,______可出现阳性反应,______可出现假阴性反应。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补体结合试验不产生溶血,结果判定为A、阳性反应B、无反应C、假阴性反应D、阴性反应E、假阳性反应

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过碘酸-雪夫反应染色结果显示A、幼红细胞可呈阴性反应,有时红细胞呈阳性反应B、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有时红细胞也呈阳性反应C、幼红细胞可呈阴性反应,红细胞也呈阴性反应D、阳性反应幼红细胞的百分比增高,阳性反应的程度减弱E、阳性反应幼红细胞的百分比减低,阳性反应的程度增强

伤寒患者肥达反应阳性出现在病程的A.第1周以后B.第2周以后C.第3周以后SXB 伤寒患者肥达反应阳性出现在病程的A.第1周以后B.第2周以后C.第3周以后D.第4周以后E.第5周以后

肠伤寒时血清肥达反应阳性出现在( )A.第2周以后B.第5周以后C.第3周以后D.第4周以后E.第10周以后

伤寒病人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阳性出现于病程的A.第1周以后B.第2周以后C.第3周以后D.第4周以后

伤寒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A、病前1周B、病程第1周C、病程第2周D、病程第4周E、病程第8周

肠伤寒时血清肥达反应阳性出现在()A、第3周以后B、第2周以后C、第10周以后D、第4周以后E、第5周以后

下列有关伤寒描述不正确的是()A、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神萎纳少,表情淡漠,腹胀,肝脾肿大,攻瑰疹,相对缓脉B、可出现肠出血及肠穿孔等肠道并发症C、典型病例病程为4周D、肥达反应在病程第1周阳性率达90%E、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对伤寒的诊断和预后有参考意义

关于肥达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肥达反应可协助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B、单项“0”抗体增高可能是发病早期,提示沙门菌属感染C、单项“H”抗体增高可因患其他疾病而出现的回忆反应D、发热4周肥达反应阴性可排除伤寒E、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可始终为阴性

伤寒患者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常开始于病程的()A、第1周B、第2周C、第3周D、第4周E、第5周

关于伤寒肥达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第2周出现阳性B、第4周阳性率可达90%C、第6周效价达高峰D、病愈后可持续数月之久E、有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始终阴性

伤寒患者血清肥达反应阳性出现于病程的()A、第1周以后B、第2周以后C、第3周以后D、第4周以后E、第5周以后

关于肥达反应下列哪项错误()A、应用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等5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B、对伤寒与副伤寒有确定诊断价值C、通常在病后1周左右出现抗体D、第3~4周的阳性率可达70%以上E、约有10~30%患者肥达反应始终为阴性

单选题下列关于肥达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肥达反应抗体通常在病后l周左右出现B病程第3~4周阳性率最高C部分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始终为阴性D“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l:160为阳性E肥达反应阳性可作为确诊伤寒依据

单选题伤寒患者血清肥达反应阳性出现于病程的( )A第1周以后B第2周以后C第3周以后D第4周以后E第5周以后

单选题补体结合试验不产生溶血,结果判定为(  )。A阳性反应B无反应C假阴性反应D阴性反应E假阳性反应

单选题伤寒患者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常开始于病程的()A第1周B第2周C第3周D第4周E第5周

单选题有关肥达氏实验,错误的认识是()A肥达氏实验的原理是应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测定病人血清中各种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B一般从病程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增加至第4周可达90%C伤寒患者肥达氏实验结果阳性率可达90%D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

单选题关于伤寒肥达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第2周出现阳性B第4周阳性率可达90%C第6周效价达高峰D病愈后可持续数月之久E有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始终阴性

单选题肠伤寒时血清肥达反应阳性出现在()A第3周以后B第2周以后C第10周以后D第4周以后E第5周以后

单选题关于肥达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肥达反应可协助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B单项“0”抗体增高可能是发病早期,提示沙门菌属感染C单项“H”抗体增高可因患其他疾病而出现的回忆反应D发热4周肥达反应阴性可排除伤寒E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可始终为阴性

单选题肥达反应单独出现“H”抗体效价为1:320( )A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B对伤寒有确定诊断价值C对伤寒诊断帮助不大D可确定新近沙门菌属感染E可排除伤寒

单选题肥达试验阳性出现于伤寒患者病程的第几周( )A一B二C三D四E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