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课例点评题:对下面八年级歌唱课《踏雪寻梅》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踏雪寻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做到演唱时声音和谐统一,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 2.了解黄自生平,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3.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歌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三、教学难点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顿音对比等表现手法来表现歌曲。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1.首先播放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沁园春·雪》的歌曲录音,并通过投影或电视画面,展现冬雪的美景,使学生在视、听双重感官的作用下,感受冬的圣洁、博大与美丽。在音、画的结合中享受审美,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课主题。 (1)聆听之后可以让学生简述一下初步的感受。 (2)说出歌中所表达的内容。 2.播放歌曲录音《踏雪寻梅》,学生对照歌词认真聆听,并与《沁园春·雪》从下面这几个方面作一些对比:情绪、情感、速度、力度。 3.教师轻声播放歌曲《踏雪寻梅》旋律,有感情地朗诵歌曲的歌词。师:这首优美的诗词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刘雪庵写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 4.简单介绍作者:刘雪庵,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组,毕业后曾从事过救亡歌咏运动。他的作品有《长城谣》《游击队歌》《红豆词》等。 5.多媒体出示歌词,学生在歌曲旋律的音乐背景中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师:你们朗诵得真好,老师听着这么美的词,看着这么美的画面,想把它唱出来,你们想不想听呀?(师范唱歌曲)师:这首词加上音乐是不是更美了?(学生回答)那你们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谁写的吗?介绍作者:黄自,现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等50余首。 6.歌曲学习请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学唱歌曲,其方法,可采用听唱法或视唱法,其步骤: (1)轻声哼唱高声部旋律,熟悉曲调。(如有些学生直接唱准旋律有困难,也可用“啦”“啊”等方法练唱。) (2)轻声唱歌词(1~2遍)。 (3)练唱低声部旋律。老师用钢琴或其他乐器为学生伴奏(2~3遍)。 (4)轻声唱一唱低声部的歌词(1~2遍)。 (5)重点是将两个声部的旋律结合在一起练唱。教师可随时关照低声部的音准,用钢琴助学生一臂之力,达到声部和谐、准确。 (6)填入歌词练唱二声部歌曲(2~3遍)。 (7)教师启发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 (8)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与演唱情感方面的处理,如:在处理相同歌词反复时可将前两小节唱得轻一些,后两小节唱得强一些,长音还可以做渐强处理。六、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访,去寻找。“踏”跟“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古至今,梅花都是美好人品的象征,人们都喜欢梅花的那种坚贞不屈,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有很多人以诗歌来赞颂梅花,也有许多的歌曲歌颂着梅花,比如《红梅赞》《一剪梅》等。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课后自己找些歌曲听一听。

问答题
课例点评题:对下面八年级歌唱课《踏雪寻梅》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踏雪寻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做到演唱时声音和谐统一,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 2.了解黄自生平,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3.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歌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三、教学难点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顿音对比等表现手法来表现歌曲。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1.首先播放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沁园春·雪》的歌曲录音,并通过投影或电视画面,展现冬雪的美景,使学生在视、听双重感官的作用下,感受冬的圣洁、博大与美丽。在音、画的结合中享受审美,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课主题。 (1)聆听之后可以让学生简述一下初步的感受。 (2)说出歌中所表达的内容。 2.播放歌曲录音《踏雪寻梅》,学生对照歌词认真聆听,并与《沁园春·雪》从下面这几个方面作一些对比:情绪、情感、速度、力度。 3.教师轻声播放歌曲《踏雪寻梅》旋律,有感情地朗诵歌曲的歌词。师:这首优美的诗词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刘雪庵写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 4.简单介绍作者:刘雪庵,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组,毕业后曾从事过救亡歌咏运动。他的作品有《长城谣》《游击队歌》《红豆词》等。 5.多媒体出示歌词,学生在歌曲旋律的音乐背景中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师:你们朗诵得真好,老师听着这么美的词,看着这么美的画面,想把它唱出来,你们想不想听呀?(师范唱歌曲)师:这首词加上音乐是不是更美了?(学生回答)那你们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谁写的吗?介绍作者:黄自,现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等50余首。 6.歌曲学习请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学唱歌曲,其方法,可采用听唱法或视唱法,其步骤: (1)轻声哼唱高声部旋律,熟悉曲调。(如有些学生直接唱准旋律有困难,也可用“啦”“啊”等方法练唱。) (2)轻声唱歌词(1~2遍)。 (3)练唱低声部旋律。老师用钢琴或其他乐器为学生伴奏(2~3遍)。 (4)轻声唱一唱低声部的歌词(1~2遍)。 (5)重点是将两个声部的旋律结合在一起练唱。教师可随时关照低声部的音准,用钢琴助学生一臂之力,达到声部和谐、准确。 (6)填入歌词练唱二声部歌曲(2~3遍)。 (7)教师启发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 (8)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与演唱情感方面的处理,如:在处理相同歌词反复时可将前两小节唱得轻一些,后两小节唱得强一些,长音还可以做渐强处理。六、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访,去寻找。“踏”跟“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古至今,梅花都是美好人品的象征,人们都喜欢梅花的那种坚贞不屈,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有很多人以诗歌来赞颂梅花,也有许多的歌曲歌颂着梅花,比如《红梅赞》《一剪梅》等。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课后自己找些歌曲听一听。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设置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蒙古族的图片,提问学生图片上是哪个民族?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追问对蒙古族又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后,顺势引入新课。(二)感知歌曲1.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听的同时,体会歌曲的情绪和速度。(三)探究欣赏歌曲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说说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总结这首歌的乐句规整,旋律走向呈波浪状,表现了歌曲的宽广,悠扬。2.教师带领同学视读乐谱,回顾曲子中的连音线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总结连线可以是乐曲更加连贯,继而追问歌曲中出现的倚音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可以使歌曲更加悠扬婉转,体现出蒙古族民歌的特色。3..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旋律,带学生轻声哼唱,在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音歌曲中出现的连线和倚音。4.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可以跟唱,让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这首歌曲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四)巩固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2.小组展示,互评。(五)小结作业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引入了解蒙古族的音乐,并要在生活中了解多元化音乐。2.作业:搜集一些其他的蒙古族的民歌,下节课分享交流。【答辩题目解析】1.蒙古族民歌都有哪些种类,分别有什么特点?2.你认为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初中音乐《红河谷》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游戏导入,创设情境:分别播放几首歌曲的片段,一起猜歌曲的歌名并分别对应说出地区《剪羊毛》——澳大利亚《桑塔·露琪亚》——意大利《阿里郎》——朝鲜2.总结,并引入新课:加拿大民歌——《红河谷》(二)感知歌曲1.播放歌曲《红河谷》的录音,熟悉歌曲的内容。并思考问题:(1)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歌曲的速度、节拍各是怎样的?2.再次聆听歌曲录音,听辨歌曲的结构。(划分歌曲的乐段,两部分)(三)学唱歌曲发声练习:养成良好的用嗓习惯,健康用嗓。1.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和歌词。(1)观察第一小节和其他小节有什么不同?(2)讲解弱起小节(3)学习歌曲的第一乐段。①老师弹奏A段旋律,学生轻声模唱或视唱。②在反复的演唱中,进一步了解A段的结构特点、节奏和旋律特点。(有几个乐句组成?典型节奏有哪些?乐句间的旋律有何特点?)(让学生试着听琴填词唱第一乐段歌词)③在唱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据旋律、节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表现方法及进行有感情地演唱。(4)自主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①视唱歌曲旋律,对比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旋律异同。②在唱准旋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词。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表现歌曲(1)分组演唱歌曲(2)竞赛演唱歌曲(四)巩固提升1.为歌曲配上打击节奏,并跟随录音进行演奏。2.小组展示,互评。(五)小结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乐曲《红河谷》,感受了加拿大民歌的风格;课后希望大家能够搜集加拿大其他民间歌曲,课下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红河谷》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2.简述一下连音线和延音线的区别。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草原情曲——《嘎达梅林》与蒙古族歌曲演唱。【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内容】1.学唱:《嘎达梅林》。2.欣赏:《富饶辽阔的阿拉善》。3.欣赏:《天堂》男声独唱版和马头琴独奏版。4.听辨:蒙古族乐队“杭盖”演唱的呼麦歌曲《轮回》。5.器乐演奏:《嘎达梅林》竖笛演奏。【教学目标】1.通过对歌曲《嘎达梅林》的学习,提高对歌唱艺术的兴趣,了解蒙古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2.了解蒙古族音乐的旋律与结构特点,能视唱部分蒙古族歌曲。3.学会运用竖笛演奏部分蒙古民歌。听辨蒙古长调、短调,了解蒙古音乐的伴奏乐器。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踏雪寻梅》以及黄自的艺术歌曲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2.欣赏:歌曲《花非花》 3.听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 4.器乐演奏:为《踏雪寻梅》编配演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踏雪寻梅》的学习,了解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提高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兴趣。 2.通过学唱、欣赏歌曲,结合对黄自先生生平创作的了解,理解艺术歌曲的形式特点。 3.能用通过听辨中外歌曲,能够理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人文背景。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 播放一年四季的风景图片,提问: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出原因。 教师演唱《采花》请同学们猜季节,教师提前打开多媒体,在演唱歌曲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大雪纷飞中红梅簇簇的画面,并通过歌曲猜谜的活动引导同学们走进只有梅花盛放的寒冬,师生一起踏雪寻梅。 2.学唱《踏雪寻梅》 播放校园合唱版的《踏雪寻梅》视频。 介绍黄自的艺术经历和经典作品。 3.小组合作为《踏雪寻梅》编配伴奏。 4.欣赏黄自的艺术歌曲《花非花》。简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背景,认识艺术歌曲。 5.欣赏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鳟鱼》。 6.课堂总结(略)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分析下面初中编创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猎人合唱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对调、拍号、倚音、顿音基本乐理知识的识别和运用。2.对歌曲情绪的把握.三、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领唱《苏珊娜》来集中学生注意力。指出学生在唱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2.导入新课(1)简单介绍歌剧及相关国家、代表人物及世界三大男高音。(2)作曲家简介。让学生看大屏幕并介绍作曲家韦伯,了解其生平及代表作品。韦伯(1786--1826):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评论家、指挥家,代表作有《邀舞》《自由射手》等。(3)歌剧《自由射手》的故事梗概,本剧在德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猎人合唱》在本剧中的位置。(4)用多媒体来欣赏歌曲,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猎人合唱》。3.讲授新课(1)教师范唱。教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歌曲,在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熟悉旋律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歌曲的强弱对比关系和歌曲感情地表达。(2)学生回答歌曲主要表达的内容和歌曲的表达情绪。(3)按乐句来逐步教学生唱熟这首歌曲,等学生唱熟练后还可教唱乐谱。(4)再次聆听范唱,并指出范唱中歌曲乐句、停顿、延长以及情绪等的变化,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在演唱中落实难点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四、巩固练习1.以各种形式(男女分声部,左右分声部,乐句分声部,学生自由组合)唱这首歌曲,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律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唱好这首歌曲。检验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重难点问题是否解决,并根据实际情况再对歌曲进行处理。2.合唱(1)范唱第二声部并让学生讲听过后的感受。(2)找同学和教师分两个声部共同合唱《猎人合唱》,引导学生对《猎人合唱》的第二声部充满期待。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猎人合唱》,演唱了《猎人合唱》,掌握了歌曲的声部之间的和谐与均衡,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参加合唱,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合唱队。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瑶族舞曲【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教学目标:1.聆听《瑶族舞曲》,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2.能用乐器演奏部分音乐主题.并能自选主题填词演唱。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教学工具:磁带、录音机、竖笛、钢琴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播放乐曲《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演奏),学生听音乐进教室。二、导入新课刚才播放的是由民族管弦乐演奏的乐曲《瑶族舞曲》,旋律优美动听。说到瑶族,你能否说一说你对它的认识呢?学生讨论并回答。三、欣赏教学1.播放《瑶族舞曲》(扬琴与乐队)。2.提问:乐曲的基本情绪如何?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3.师总结。4.出示乐曲的两个音乐主题:主题a,主题b。5.再次聆听主题a,b在曲中的演奏。思考:这两个主题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6.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自选主题填词演唱。7.组织学生表演。四、总结1.将本单元的欣赏曲目编上序号,填到与其相关的中国分省(区)地图中去。2.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作比较,说说它们的差异有哪些?3.课堂小结。4.播放歌曲《阿西里西》。五、小结与作业1.作实践与创造第四题。2.讨论、比较后分析总结。3.唱着歌曲走出教室。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草原情曲——《嘎达梅林》与蒙古族歌曲演唱【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1.学唱:《嘎达梅林》。 2.欣赏:《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3.欣赏:《天堂》男声独唱版和马头琴独奏版。 4.听辨:蒙古族乐队“杭盖”演唱的呼麦歌曲《轮回》。 5.器乐演奏:《嘎达梅林》竖笛演奏。【教学目标】1.通过对歌曲《嘎达梅林》的学习,提高对歌唱艺术的兴趣。了解蒙古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2.了解蒙古族音乐的旋律与结构特点,能视唱部分蒙古族歌曲。3.学会用竖笛演奏部分蒙古民歌,听辨蒙古长调、短调,了解蒙古音乐的伴奏乐器。【教学过程片段】1.导入(1)播放藏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视频。(2)通过赏析视频画面中壮丽的草原风光,将同学们的思绪引领到蒙古草原。2.学唱《嘎达梅林》播放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视频。简述腾格尔的艺术经历和经典作品。3.欣赏《天堂》男声独唱版和马头琴独奏版音频材料简述腾格尔创作和演唱《天堂》的背景:认识马头琴。4.欣赏蒙古族乐队“杭盖”演唱的呼麦歌曲《轮回》音频材料,介绍呼麦的特点;听辨乐队中的马头琴的音色。5.竖笛演奏《嘎达梅林》——全班齐奏6. 课堂总结(略)附:谱例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课题名称】《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融》【教学内容】1.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2.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3.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教学目标】通过听、唱、动让学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和探戈音乐的特点。能够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不同形式,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并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关歌舞。【教学过程片段】1.导入(1)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2)告诉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引出拉丁关洲的音乐。2.新课教学(1)告诉学生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2)赏析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老师介绍各种乐器的特点,学生观赏乐器图片,并体会这首乐曲的情绪。(3)赏析墨西哥民间音乐《美丽的天使》,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并让学生唱旋律、手拍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最后,老师介绍歌曲特点。(4)播放探戈舞录像片段,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舞蹈的类型和特点并列举几种典型探戈风格节奏,学生用拍手或身体动作分组做探戈节奏练习。(5)欣赏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让学生思考舞曲的节奏和情绪,然后老师出示乐谱,简要介绍乐曲,学生唱谱,教师伴奏。3.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和交流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及感受。(2)再次播放歌曲《生命之杯》,学生跟随歌曲演唱,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课题名称】《保卫黄河》。【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演唱《保卫黄河》。【主要目标】1. 能够准确构唱六度音程,运用二部轮唱形式演唱歌曲(其他目标略)【教学过程片段】(前略)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 学唱第一声部(1)完成六度音程的构唱,采用“搭桥”的方式构唱。1—3—5—6 → 1—6 3—5—7—ⅰ→ 3—ⅰ(2)识读乐谱:熟悉歌曲,进行旋律的音准训练。2. 分析作品(略)3. 学唱二声部(1)聆听歌唱,分析轮唱的特点。(2)找出歌曲结束音的时值与一声部有何异同。(3)集体视唱一次二声部旋律。4. 合唱训练(1)节奏卡农练习,为合唱做准备。(2)两个声部演唱训练。每个乐句起始拍的进入要准确,尤其是二声部的进入应更加明显。(后略)附谱例: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八年级演唱教学课例进行分析点评。? 【课题名称】年轻的心? 【教学目标】略?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聆听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教师引导学生做声势动作)。? 2.新课教学——《年轻的心》? (1)聆听一:整体欣赏歌曲,学生谈感受——歌曲的情绪。? (2)聆听二:谈乐曲的结构——歌曲二段体。? (3)聆听三:随音乐做律动比较,体验A段、B段乐句结构、音乐情绪、旋律走向的异同。? (4)视唱曲谱? ①提炼歌曲的典型节奏。? ②找出骨干音。? ③结合柯尔文手势、构唱主和弦do、mi、sol.属七和弦sol、si、re、fa。? ④划拍视唱曲谱。? (5)填词演唱? ①教师分句哼唱旋律,学生分句填唱歌词。? ②学生分组,A组分句哼唱旋律,B组填唱歌词。? ③教师有表情地示范演唱。? ④学生随音乐演唱全曲。? ⑤聆听录音,体会并模仿录音中的歌唱方法。? 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 ⑦变换歌曲速度进行演唱,感受由于速度的变化音乐情绪和风格的变化。? 3.编创活动? 方式一:用节奏“×一××”,编创“声势”为歌曲伴奏。? 方式二:同学分成两组围成一个同心圆,A段里外两圈按照音乐的四个乐句和节拍往相反的方向走;B段里外两圈的对应同学按逆时针方向拉手转圈。? 4.小结? 观看青歌赛获奖选手感言及演唱《二十年后再相会》视频,谈感受。? 要求:? (1)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10分)? (2)对教学设计亮点进行点评。(5分)?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通过对下面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 提炼出教学目标,并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东南亚风情? 【授课年级】七年级? 【教学内容】? 1.歌曲:《划船曲》《星星索》(印尼)? 2.乐曲:《竹竿舞》(菲律宾)?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克隆钟”音乐风格特点,体验音乐中展现的东南亚风情。? 2.教学难点:掌握弱起节奏,演唱二声部乐曲。?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亚洲风光视频导入新课。? 2.欣赏:感受印尼歌曲《划船曲》? (1)欣赏印尼语版本乐曲,感受乐曲浓郁的印尼风格。? (2)按节奏朗读歌词,解决弱起节奏这个难点。? (3)学习用印尼语演唱歌曲片段。? (4)播放印尼国家风光视频。? 3.欣赏:感受印尼歌曲《星星索》? (1)播放《星星索》片段,找出印象深刻的一句。? (2)了解“啊,星星索”的含义,并在意境中做简单的律动,帮助体验乐曲情绪。? (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并有感情地跟随钢琴伴奏学唱乐曲旋律。? (4)用录音软件Cool Edit录下“啊,星星索”的伴唱声,学生跟随自己的伴唱声加入主旋律? 声部。? (5)尝试师生、生生合作演绎歌曲。? (6)总结“克隆钟”音乐的风格特征。? 4.律动:综合活动菲律宾民歌《竹竿舞》? (1)聆听音乐《竹竿舞》。? (2)尝试为三拍子节奏配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声势练习,并在二拍子节奏中敲击竹竿。? (3)为乐曲配上律动——个别展示。? (4)鼓励学生即兴发挥,调动学生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其他同学选择打击乐器为个别展示的同学伴奏。? (5)现场制作伴奏并律动——集体参与。? (6)分组合作尝试跳竹竿的律动。? (7)合作表演——感受浓郁的东南亚风情。? 5.课堂总结?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取一个精准、贴切的小标题,如美丽的东南亚、热情的东南亚人民等。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欣赏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程名称】《我的未来不是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体会通俗歌曲的演唱特点,并进一步感受电子乐器在歌曲的表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音乐欣赏法、讲解法、对比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体会歌曲表现出的对梦想的追求与不懈的努力、顽强拼搏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电子乐器在通俗歌曲中的重要作用。三、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教师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梦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美好梦想吧!(学生回答)2.教师小结,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我的未来不是梦》。(二)歌曲学唱1.聆听范唱,教师课件出示思考题:①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②这首歌曲运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法?2.教师播放范唱,指导学生思考。3.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总结通俗歌曲的演唱特点:通俗唱法也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作品通俗易懂,风格轻松愉快,活泼新颖。多用自然嗓音,音域一般不宽,吐字清晰,亲切随意。4.出示乐谱,指导学生看谱,强调歌曲结尾部分的演唱方法。5.复习弱起节奏和弱起小节知识,找出曲谱中弱起小节,划拍指导。学生准确起唱。6.播放现场演唱视频,观看中要求学生注意弱起小节和二分休止符以及多处有休止符地方的演唱方法。7.教师小结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8.随伴奏演唱,出现问题教师进行个别纠正。五、音乐实践1.聆听不同版本的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思考教师给出的问题:①这几首歌曲在电子乐器的表现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②你认为电子乐器在通俗歌曲的表现中起什么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的看法。2.教师组织学生聆听,分小组进行讨论,选出一名代表回答本组意见。3.小结学生发言。六、课堂小结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课题名称】《长江之歌》【教学对象】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教学内容】演唱《长江之歌》【主要目标】学习《长江之歌》能够完整演唱。(其他目标略)【教学过程片段】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老师播放《长江之歌》,学生欣赏2.视唱歌曲旋律(1)学生随琴模唱歌曲旋律,老师注意纠错。(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旋律。3.演唱歌词(1)学生朗读歌词。(2)学生随钢琴填入歌词演唱。4.拓展延伸(1)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唱。(2)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5.小结作业(略)

【课题】第五单元国乐飘香歌曲《彩云追月》【年级】八年级【课时】一课时【课型】唱歌课请完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课例点评题:对下面七年级唱歌课《青春舞曲》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青春舞曲》 【教学内容】唱歌课--青春舞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形式演唱《青春舞曲》,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在音乐活动中,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 3.通过欣赏,了解维吾尔族民歌与舞蹈的基本特点。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愉快的声音演唱《青春舞曲》,表现歌曲乐观向上、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2.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所选的曲目,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以及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乐器(电子琴及打击乐器)、PPT课件(欣赏的音乐作品、相关资料与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课件展示:学生收集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新疆的风光图片和当地居民舞蹈视频。 2.师生问好。课件展示:课题。 3.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看到本节课的音乐主题《新疆之歌》,你们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课件展示:中国地图。 4.学生相互提问、解答、交流新疆的风光美景、维吾尔族民俗风情及音乐特点、熟悉的维吾尔族音乐作品等。 5.向学生进一步介绍相关的知识。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 1.导入:提问学生了解熟悉的新疆音乐。师:“好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请同学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思考歌曲的节拍、速度、力度、情绪、曲式结构以及音乐风格。”课件播放谭晶演唱的《青春舞曲》。 2.提问:歌曲的名称。课件出示:曲名。 3.了解:词曲配译作者--王洛宾。课件展示:王洛宾的简介 4.分析:歌曲(4/4,中速稍快,中强mf,热情、活泼、欢快,一段体,民歌风格)。课件:歌曲分析。 5.交流:维吾尔族舞蹈的独特动作(指生回答并示范)。 6.感受:新疆舞蹈的律动。课件播放民族唱法版《青春舞曲》,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律动,请跳得好的同学做示范。 7.探究:歌词的韵律和深刻含义。课件播放卡拉OK伴奏版《青春舞曲》,指导学生随音乐按节奏朗读歌词。(歌曲以“太阳、花儿、鸟儿”等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轻人:人的青春就像歌词中的小鸟一样一去不复返,要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8.突破:演唱难点。指导学生接唱每句尾词,与老师合作完成歌曲。 9.训练:为歌曲伴奏。课件出示节奏型,指导学生用自制乐器或击掌,以固定节奏形式为歌曲伴奏。 10.表现: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11.自评:演唱的优缺点。播放演唱录音,学生自评。 (三)表现创作、拓展提高 1.同学们.我们刚才的演唱属于哪一种声乐演唱形式?声乐的演唱形式还有哪些呢?(独唱、对唱、二重唱、齐唱、轮唱、合唱、表演唱、歌伴舞等) 2.思考:除了演唱之外的表现方式,指派演奏、舞蹈、绘画队的队长。 3.排练:自由分组设计表演,教师随机指导。课件展示新疆风光、民俗图片,播放背景:梦之旅合唱版《青春舞曲》(罗大佑演唱的摇滚版《青春舞曲》、网络歌手B.A.D组合演唱的改编版) 4.表演:演唱队、演奏队、绘画队、舞蹈队,分别依次展示。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1)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和表演,学唱了《青春舞曲》,了解了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及舞蹈的特点。每个人的青春就像歌曲中的小鸟一样一去不复返,希望同学们都能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2.宣布下课,师生告别。

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八年级唱歌课《长城谣》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唱歌课《长城谣》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讨论。(二)学习新歌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1)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2)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3)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4)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可在课前进行)。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1)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2)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3)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3.学习歌曲的曲调。(1)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2)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1)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2)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三、小结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课例点评题:对下面八年级歌唱课《踏雪寻梅》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踏雪寻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做到演唱时声音和谐统一,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 2.了解黄自生平,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3.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歌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三、教学难点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顿音对比等表现手法来表现歌曲。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1.首先播放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沁园春·雪》的歌曲录音,并通过投影或电视画面,展现冬雪的美景,使学生在视、听双重感官的作用下,感受冬的圣洁、博大与美丽。在音、画的结合中享受审美,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课主题。 (1)聆听之后可以让学生简述一下初步的感受。 (2)说出歌中所表达的内容。 2.播放歌曲录音《踏雪寻梅》,学生对照歌词认真聆听,并与《沁园春·雪》从下面这几个方面作一些对比:情绪、情感、速度、力度。 3.教师轻声播放歌曲《踏雪寻梅》旋律,有感情地朗诵歌曲的歌词。师:这首优美的诗词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刘雪庵写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 4.简单介绍作者:刘雪庵,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组,毕业后曾从事过救亡歌咏运动。他的作品有《长城谣》《游击队歌》《红豆词》等。 5.多媒体出示歌词,学生在歌曲旋律的音乐背景中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师:你们朗诵得真好,老师听着这么美的词,看着这么美的画面,想把它唱出来,你们想不想听呀?(师范唱歌曲)师:这首词加上音乐是不是更美了?(学生回答)那你们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谁写的吗?介绍作者:黄自,现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等50余首。 6.歌曲学习请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学唱歌曲,其方法,可采用听唱法或视唱法,其步骤: (1)轻声哼唱高声部旋律,熟悉曲调。(如有些学生直接唱准旋律有困难,也可用“啦”“啊”等方法练唱。) (2)轻声唱歌词(1~2遍)。 (3)练唱低声部旋律。老师用钢琴或其他乐器为学生伴奏(2~3遍)。 (4)轻声唱一唱低声部的歌词(1~2遍)。 (5)重点是将两个声部的旋律结合在一起练唱。教师可随时关照低声部的音准,用钢琴助学生一臂之力,达到声部和谐、准确。 (6)填入歌词练唱二声部歌曲(2~3遍)。 (7)教师启发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 (8)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与演唱情感方面的处理,如:在处理相同歌词反复时可将前两小节唱得轻一些,后两小节唱得强一些,长音还可以做渐强处理。六、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访,去寻找。“踏”跟“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古至今,梅花都是美好人品的象征,人们都喜欢梅花的那种坚贞不屈,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有很多人以诗歌来赞颂梅花,也有许多的歌曲歌颂着梅花,比如《红梅赞》《一剪梅》等。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课后自己找些歌曲听一听。

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初中八年级音乐课《民族花苑》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民族花苑》 【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追鱼》《阿玛勒俄》,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1.通过对部分少数民族歌(乐)曲欣赏、演奏、演唱等活动,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初步了解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更加热爱多民族构成的伟大祖国。 2.通过欣赏、演唱等音乐实践,感受速度、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及速度、力度的作用。 【教学难点】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再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磁带、口风琴、口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引入:进入民族大观园。 2.观看民族服饰。 3.出示课题《民族花苑》。 二、欣赏与感悟 (一)(来到瑶山--)欣赏《瑶族舞曲》 1.完整欣赏并提问:此曲描写什么情景?可分几部分? 2.分析三段旋律的速度、力度(仅以慢、快、强、弱表示)及表现情景,介绍瑶族长鼓。 (二)(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吊脚楼--)欣赏《追渔》 1.出示图片(傣族生活场景、葫芦丝),完整欣赏并思考:根据速度、力度的变化,此曲可分几段? 2.师生再现(演奏)第一部分主题(简化谱)(钢琴、口风琴、口琴、打击乐器)。 (三)(来到青藏高原--)欣赏《阿玛勒俄》 1.出示图片(布达拉宫)提问:我们到了哪个民族地区?你对藏族人民的生活风俗有什么了解?你能为大家演唱一首藏族歌曲或跳一段藏族舞蹈吗? 2.完整欣赏,简介“囊玛”及《阿玛勒俄》。“囊玛”的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引子由乐队演奏,曲调较为固定,歌曲部分音乐柔美抒情,以歌为主,舞蹈动作很少,歌曲完毕紧接舞曲,音乐急速跳跃,舞者随乐声起舞,气氛热烈、情绪高涨。《阿玛勒俄》是流行于西藏拉萨等地区藏族传统歌舞“囊玛”中的一首歌曲,《阿玛勒俄》是歌曲开始的主要衬词。歌曲艺术性强、歌词寓意深刻、旋律连绵抒情、演唱高亢嘹亮。 3.播放藏族舞蹈图像,学生模仿手部、脚部的几个典型动作。手部动作:甩袖。脚部动作:踢踏步、踏点步。 4.小组与个人展示,生生、师生评议,教师适时给予表扬鼓励。 5.师生合作,用所学动作表演舞蹈《北京的金山上》。 (四)(来到天山脚下--)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1.欣赏歌曲录音,讲出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简介王洛宾。 3.学习歌曲(歌谱、填词)。 4.分析用什么速度、力度、情绪演唱? 5.跟伴奏有感情地演唱。 三、小结:今天我们游览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瑶山、清新葱绿的西双版纳、亘古神秘的青藏高原和葡萄满园、牛羊肥美的天山风光,了解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了那里的音乐文化,还用歌声、舞蹈表达了兄弟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对我国各民族的音乐进行欣赏、探索,并将你们搜集的音像资料带来,在下节课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课例点评题:通过对下面七年级歌唱课《友谊地久天长》这一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并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友谊地久天长》【教学目标】一、通过歌唱《友谊地久天长》,表达优美、怀念的音乐情绪,激发珍爱友谊的情感。二、能够用圆润的声音演唱《友谊地久天长》,基本做到声部均衡、和谐。【教学重点】二声部合唱的训练。【教学过程】一、聆听合唱《友谊地久天长》教师提出问题:歌曲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学生聆听后回答问题。教师引导:演唱时注意气息的控制,注意吐音的清晰及后两小节的连贯性。二、发声练习要求:(1)吸气要深,连贯地歌唱。节拍、节奏唱准确。(2)每个音发声位置要统一,注意声音连贯、圆润。(3)注意两个声部的协调性。二声部进入要整齐。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做二声部的合唱练习。三、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1.分声部学唱要求:节拍、节奏、音准要准确,咬字、吐字清晰,保持练声时的状态。教师钢琴伴奏,指导学生练习。2.两声部合唱要求:注意保持音准,声部间互相聆听。教师钢琴伴奏,并随时给予指导和点评。3.合唱处理要求:轻声而有感情地歌唱,注意声音的位置及气息的控制,注意声部间的配合及声音的协调性。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4.师生点评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表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师生围绕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等要素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进一步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5.再次演唱教师指挥,学生钢琴伴奏。要求:学会看指挥及聆听钢琴伴奏,歌唱中进一步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感情。四、欣赏电影《魂断蓝桥》片段启发学生对《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情感的把握。学生简要介绍电影《魂断蓝桥》的主要内容,教师给以必要的补充。五、对比欣赏三拍子、四拍子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教师提示:两首歌曲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谈感受,教师与学生交流。六、课后作业同学自由组合,学唱三拍子或四拍子的《友谊地久天长》,下节课交流。

课例点评题:通过对下面九年级音乐课《月之故乡》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月之故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中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四、教学工具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教师演唱--《月之故乡》。(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节奏;(2)比较旋律;(3)视唱前两段乐谱。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比较节奏;(3)视唱前三段乐谱。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做比较:(1)比较旋律:有所不同;(2)视唱第四段乐谱;(3)视唱整首乐谱;(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人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1.播放《乡愁》视频。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问答题课例点评题:通过对下面九年级音乐课《月之故乡》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月之故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中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四、教学工具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教师演唱--《月之故乡》。(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节奏;(2)比较旋律;(3)视唱前两段乐谱。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比较节奏;(3)视唱前三段乐谱。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做比较:(1)比较旋律:有所不同;(2)视唱第四段乐谱;(3)视唱整首乐谱;(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人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1.播放《乡愁》视频。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问答题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八年级唱歌课《长城谣》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唱歌课《长城谣》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讨论。(二)学习新歌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1)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2)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3)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4)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可在课前进行)。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1)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2)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3)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3.学习歌曲的曲调。(1)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2)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1)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2)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三、小结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问答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初中音乐歌唱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桑塔·露琪亚》【教学内容】演唱外国民间歌曲【主要目标】了解欧洲音乐文化。能够演唱意大利民间歌曲。【教学活动】1. 设疑导入教师设置问题:谁知道“水城”是欧洲哪座城市?(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水城”指的是意大利历史名城威尼斯,而“桑塔·露琪亚”指的是一个美丽的港口。今天让我们通过《桑塔·露琪亚》这首威尼斯民歌,一起来领略一下威尼斯的风情吧。2. 初次欣赏音乐播放《桑塔·露琪亚》,提出三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是由男生还是女生演唱的?(3)歌曲是什么节拍?(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男高音歌曲,3/8拍,旋律优美,情绪平缓。3. 再次欣赏音乐播放音乐,学生跟随音乐小声哼唱。教师设置问题:歌曲由哪些演唱形式组成?(学生自由回答)4. 学唱歌曲(1)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并引导学生正确发声。(2)学唱第一部分齐唱部分。(3)学唱第二部分合唱部分。(4)跟随钢琴演唱第二部分合唱部分。5. 巩固提高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整首曲目的演唱。6. 教师小结(略)

问答题课例点评题:对下面七年级音乐课《渴望春天》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渴望春天》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从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欣赏、自制打击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二、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弱起起唱。四、教学过程教师演唱歌曲《田野的春天》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然地走近春天,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课前创设适当的艺术环境,突出音乐艺术美的氛围,为音乐课创造一种闲适、松弛的心情。)(一)导入新课教师演唱歌曲《田野的春天》。师:同学们好,刚才我为大家演唱了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歌曲《田野的春天》,因为从这首歌中,我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随着美妙的歌声去寻找春天的踪影!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师:春天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来谈谈对春天的印象!生:……师: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你们想知道音乐大师又是怎样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的吗?请听我为大家演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歌曲《渴望春天》。(二)学唱《渴望春天》1.教师范唱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从这首歌中感受到什么?2.教师简单介绍作品及作者(课件出示)。(歌曲以少年儿童那纯真的稚气,活泼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渴望满目绿色、鲜花盛开、小鸟歌唱的春天到来时的心情。)3.熟悉歌曲旋律:用“啦”代替歌词轻声演唱。4.视唱曲谱: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弱起起唱及装饰音。5.用钢琴伴奏,学生填词演唱。6.用拍手和拍桌子打节奏为歌曲伴奏。师: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我们一起为这首歌设计打击乐器伴奏。过渡:同学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渴望春天》这首歌曲。(三)巩固练习想一想:1.歌曲是几拍子的?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2.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3.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4.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四)拓展在我们感受了春的美,音乐的美之后,大家有没有想跳舞的冲动?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创编表演动作)五、教师小结春是四季之首,它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春是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代言词,希望同学们像春天那样充满活力!

问答题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初中八年级音乐课《民族花苑》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民族花苑》 【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追鱼》《阿玛勒俄》,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1.通过对部分少数民族歌(乐)曲欣赏、演奏、演唱等活动,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初步了解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更加热爱多民族构成的伟大祖国。 2.通过欣赏、演唱等音乐实践,感受速度、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及速度、力度的作用。 【教学难点】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再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磁带、口风琴、口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引入:进入民族大观园。 2.观看民族服饰。 3.出示课题《民族花苑》。 二、欣赏与感悟 (一)(来到瑶山--)欣赏《瑶族舞曲》 1.完整欣赏并提问:此曲描写什么情景?可分几部分? 2.分析三段旋律的速度、力度(仅以慢、快、强、弱表示)及表现情景,介绍瑶族长鼓。 (二)(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吊脚楼--)欣赏《追渔》 1.出示图片(傣族生活场景、葫芦丝),完整欣赏并思考:根据速度、力度的变化,此曲可分几段? 2.师生再现(演奏)第一部分主题(简化谱)(钢琴、口风琴、口琴、打击乐器)。 (三)(来到青藏高原--)欣赏《阿玛勒俄》 1.出示图片(布达拉宫)提问:我们到了哪个民族地区?你对藏族人民的生活风俗有什么了解?你能为大家演唱一首藏族歌曲或跳一段藏族舞蹈吗? 2.完整欣赏,简介“囊玛”及《阿玛勒俄》。“囊玛”的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引子由乐队演奏,曲调较为固定,歌曲部分音乐柔美抒情,以歌为主,舞蹈动作很少,歌曲完毕紧接舞曲,音乐急速跳跃,舞者随乐声起舞,气氛热烈、情绪高涨。《阿玛勒俄》是流行于西藏拉萨等地区藏族传统歌舞“囊玛”中的一首歌曲,《阿玛勒俄》是歌曲开始的主要衬词。歌曲艺术性强、歌词寓意深刻、旋律连绵抒情、演唱高亢嘹亮。 3.播放藏族舞蹈图像,学生模仿手部、脚部的几个典型动作。手部动作:甩袖。脚部动作:踢踏步、踏点步。 4.小组与个人展示,生生、师生评议,教师适时给予表扬鼓励。 5.师生合作,用所学动作表演舞蹈《北京的金山上》。 (四)(来到天山脚下--)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1.欣赏歌曲录音,讲出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简介王洛宾。 3.学习歌曲(歌谱、填词)。 4.分析用什么速度、力度、情绪演唱? 5.跟伴奏有感情地演唱。 三、小结:今天我们游览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瑶山、清新葱绿的西双版纳、亘古神秘的青藏高原和葡萄满园、牛羊肥美的天山风光,了解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了那里的音乐文化,还用歌声、舞蹈表达了兄弟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对我国各民族的音乐进行欣赏、探索,并将你们搜集的音像资料带来,在下节课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问答题课例点评题:通过对下面七年级歌唱课《友谊地久天长》这一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并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友谊地久天长》【教学目标】一、通过歌唱《友谊地久天长》,表达优美、怀念的音乐情绪,激发珍爱友谊的情感。二、能够用圆润的声音演唱《友谊地久天长》,基本做到声部均衡、和谐。【教学重点】二声部合唱的训练。【教学过程】一、聆听合唱《友谊地久天长》教师提出问题:歌曲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学生聆听后回答问题。教师引导:演唱时注意气息的控制,注意吐音的清晰及后两小节的连贯性。二、发声练习要求:(1)吸气要深,连贯地歌唱。节拍、节奏唱准确。(2)每个音发声位置要统一,注意声音连贯、圆润。(3)注意两个声部的协调性。二声部进入要整齐。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做二声部的合唱练习。三、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1.分声部学唱要求:节拍、节奏、音准要准确,咬字、吐字清晰,保持练声时的状态。教师钢琴伴奏,指导学生练习。2.两声部合唱要求:注意保持音准,声部间互相聆听。教师钢琴伴奏,并随时给予指导和点评。3.合唱处理要求:轻声而有感情地歌唱,注意声音的位置及气息的控制,注意声部间的配合及声音的协调性。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4.师生点评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表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师生围绕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等要素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进一步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5.再次演唱教师指挥,学生钢琴伴奏。要求:学会看指挥及聆听钢琴伴奏,歌唱中进一步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感情。四、欣赏电影《魂断蓝桥》片段启发学生对《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情感的把握。学生简要介绍电影《魂断蓝桥》的主要内容,教师给以必要的补充。五、对比欣赏三拍子、四拍子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教师提示:两首歌曲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谈感受,教师与学生交流。六、课后作业同学自由组合,学唱三拍子或四拍子的《友谊地久天长》,下节课交流。

问答题课例点评题:对下面七年级唱歌课《青春舞曲》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青春舞曲》 【教学内容】唱歌课--青春舞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形式演唱《青春舞曲》,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在音乐活动中,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 3.通过欣赏,了解维吾尔族民歌与舞蹈的基本特点。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愉快的声音演唱《青春舞曲》,表现歌曲乐观向上、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2.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所选的曲目,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以及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乐器(电子琴及打击乐器)、PPT课件(欣赏的音乐作品、相关资料与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课件展示:学生收集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新疆的风光图片和当地居民舞蹈视频。 2.师生问好。课件展示:课题。 3.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看到本节课的音乐主题《新疆之歌》,你们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课件展示:中国地图。 4.学生相互提问、解答、交流新疆的风光美景、维吾尔族民俗风情及音乐特点、熟悉的维吾尔族音乐作品等。 5.向学生进一步介绍相关的知识。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 1.导入:提问学生了解熟悉的新疆音乐。师:“好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请同学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思考歌曲的节拍、速度、力度、情绪、曲式结构以及音乐风格。”课件播放谭晶演唱的《青春舞曲》。 2.提问:歌曲的名称。课件出示:曲名。 3.了解:词曲配译作者--王洛宾。课件展示:王洛宾的简介 4.分析:歌曲(4/4,中速稍快,中强mf,热情、活泼、欢快,一段体,民歌风格)。课件:歌曲分析。 5.交流:维吾尔族舞蹈的独特动作(指生回答并示范)。 6.感受:新疆舞蹈的律动。课件播放民族唱法版《青春舞曲》,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律动,请跳得好的同学做示范。 7.探究:歌词的韵律和深刻含义。课件播放卡拉OK伴奏版《青春舞曲》,指导学生随音乐按节奏朗读歌词。(歌曲以“太阳、花儿、鸟儿”等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轻人:人的青春就像歌词中的小鸟一样一去不复返,要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8.突破:演唱难点。指导学生接唱每句尾词,与老师合作完成歌曲。 9.训练:为歌曲伴奏。课件出示节奏型,指导学生用自制乐器或击掌,以固定节奏形式为歌曲伴奏。 10.表现: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11.自评:演唱的优缺点。播放演唱录音,学生自评。 (三)表现创作、拓展提高 1.同学们.我们刚才的演唱属于哪一种声乐演唱形式?声乐的演唱形式还有哪些呢?(独唱、对唱、二重唱、齐唱、轮唱、合唱、表演唱、歌伴舞等) 2.思考:除了演唱之外的表现方式,指派演奏、舞蹈、绘画队的队长。 3.排练:自由分组设计表演,教师随机指导。课件展示新疆风光、民俗图片,播放背景:梦之旅合唱版《青春舞曲》(罗大佑演唱的摇滚版《青春舞曲》、网络歌手B.A.D组合演唱的改编版) 4.表演:演唱队、演奏队、绘画队、舞蹈队,分别依次展示。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1)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和表演,学唱了《青春舞曲》,了解了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及舞蹈的特点。每个人的青春就像歌曲中的小鸟一样一去不复返,希望同学们都能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2.宣布下课,师生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