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1894年,大学毕业两年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了多项改革救国的建议,但遭到了拒绝,失望之余,孙中山回到了檀香山,创办了生平首个革命组织——兴中会。由此可见孙中山()A希望清政府进行改革救亡图存B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C由希望改革发展为主张革命D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正式形成

单选题
1894年,大学毕业两年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了多项改革救国的建议,但遭到了拒绝,失望之余,孙中山回到了檀香山,创办了生平首个革命组织——兴中会。由此可见孙中山()
A

希望清政府进行改革救亡图存

B

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

由希望改革发展为主张革命

D

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正式形成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不是孙中山早期阐述改良救国经济思想的文章。 A.《上李鸿章书》B.《致郑藻如书》C.《民权初步》D.《农功》

孙中山政治谋略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上书李鸿章。()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自1918年至1919年,孙中山撰写了《孙文学说》和() A.《上书李鸿章》B.《实业计划》C.《建国方略》

孙中山早期的改良救国经济思想比较集中的表现在三篇文章中()。A、《致郑藻如书》B、《上书李鸿章》C、《孙文学说》D、《农功》

孙中山于()上书李鸿章。A、1892年B、1893年C、1894年D、1895年

孙中山在()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国事“之一。A、《兴中会章程》B、《上书李鸿章》C、《孙文学说》

1894年,孙中山和()抵达天津,上书李鸿章。

自1918年至1919年,孙中山撰写了《孙文学说》和()A、《实业计划》B、《建国方略》C、《上书李鸿章》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失败,促使孙中山坚定地走上了反抗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抗风轩议盟”虽然没有最终落实,但是这个建议却标志着孙中山的事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提到“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孙中山看到了国家大治的根本B、孙中山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C、孙中山在探索强国之路D、孙中山对清政府抱有政治幻想

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拯救中国”,是在()。A、成立兴中会以后B、广州起义失败后C、成立同盟会以后D、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以后

1890—1894年,孙中山写出的《致郑藻如书》、()、《上李鸿章书》等三篇文章,较为系统地体现了改良救国的经济思想。

“()”虽然没有最终落实,但是这个建议却标志着孙中山的事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书李鸿章是孙中山第一次施展其经世报国的抱负,承载富民强国美好愿望的救国行动。

()不是孙中山早期阐述改良救国经济思想的文章。A、《上李鸿章书》B、《农功》C、《致郑藻如书》D、《民权初步》

1894年,大学毕业两年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了多项改革救国的建议,但遭到了拒绝,失望之余,孙中山回到了檀香山,创办了生平首个革命组织——兴中会。由此可见孙中山()A、希望清政府进行改革救亡图存B、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C、由希望改革发展为主张革命D、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正式形成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许多救国救民的主张。简述魏源、洪秀全、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的主要救国主张并用一句话评价孙中山。

填空题“()”虽然没有最终落实,但是这个建议却标志着孙中山的事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问答题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许多救国救民的主张。简述魏源、洪秀全、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的主要救国主张并用一句话评价孙中山。

填空题1894年,孙中山和()抵达天津,上书李鸿章。

判断题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失败,促使孙中山坚定地走上了反抗清王朝的革命道路。A对B错

判断题上书李鸿章是孙中山第一次施展其经世报国的抱负,承载富民强国美好愿望的救国行动。A对B错

单选题孙中山于()上书李鸿章。A1892年B1893年C1894年D1895年

多选题孙中山早期的改良救国经济思想比较集中的表现在三篇文章中()。A《致郑藻如书》B《上书李鸿章》C《孙文学说》D《农功》

填空题1890—1894年,孙中山写出的《致郑藻如书》、()、《上李鸿章书》等三篇文章,较为系统地体现了改良救国的经济思想。

单选题1894年,大学毕业两年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了多项改革救国的建议,但遭到了拒绝,失望之余,孙中山回到了檀香山,创办了生平首个革命组织——兴中会。由此可见孙中山()A希望清政府进行改革救亡图存B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C由希望改革发展为主张革命D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正式形成

单选题()不是孙中山早期阐述改良救国经济思想的文章。A《上李鸿章书》B《农功》C《致郑藻如书》D《民权初步》